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和ArcGIS技术的岩溶塌陷风险评价——以遵义永乐镇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潘宗源 贾龙 刘宝臣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70,共7页
对遵义永乐镇岩溶塌陷区域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确定,选取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等4个准则层,共13个风险因子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风险因子权重;确定各区域岩溶塌... 对遵义永乐镇岩溶塌陷区域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确定,选取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等4个准则层,共13个风险因子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风险因子权重;确定各区域岩溶塌陷风险等级,借助Arc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塌陷极危险区呈北北西向、不规则条带状位于研究区中部;塌陷危险区和次危险区依次位于极危险区的两侧;最外侧的为次稳定区;最南边及东边局地为稳定区。该结果与近年来发生岩溶塌陷的地理位置和塌陷危害程度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风险因素 层次结构模型 ARC GIS 风险评价 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与孔中地质雷达方法联作在覆盖型岩溶塌陷隐患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龙 蒙彦 +1 位作者 吴远斌 潘宗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7-443,共7页
利用地面雷达探测技术,结合工程地质钻探以及孔中雷达测井技术,形成地面与孔中互补的立体探测,识别出岩溶塌陷的早期隐患。研究表明,地面雷达探测可以定位浅地表的土洞、土层扰动区以及溶洞,可指导地质钻探工程布置和孔中取样位置选定,... 利用地面雷达探测技术,结合工程地质钻探以及孔中雷达测井技术,形成地面与孔中互补的立体探测,识别出岩溶塌陷的早期隐患。研究表明,地面雷达探测可以定位浅地表的土洞、土层扰动区以及溶洞,可指导地质钻探工程布置和孔中取样位置选定,并能提供孕灾过程持续监测;工程地质钻探可以准确查明地层结构性状和验证地面雷达探测异常;孔中雷达探测可以弥补地面雷达探测深度浅和工程地质钻孔数量有限的不足,更大范围地提供深层地质信息。地面雷达与孔中雷达组合探测并结合覆盖型岩溶塌陷孕灾过程的研究,可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为土地规划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有力技术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岩溶塌陷 地质雷达 孕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污染下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宝臣 唐黔 +2 位作者 张晨富 杨柏 潘宗源 《路基工程》 2014年第3期12-16,共5页
桂林地区分布的红黏土,具有高液塑限、高含水率和较高承载力等特点。通过有机质影响红黏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采用室内试验的手段和单因子的试验方法,改变有机质的掺量和含水率,来研究有机质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桂林地区分布的红黏土,具有高液塑限、高含水率和较高承载力等特点。通过有机质影响红黏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采用室内试验的手段和单因子的试验方法,改变有机质的掺量和含水率,来研究有机质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试样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规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试样的抗剪强度不断减少而压缩性不断的增加。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试样的抗剪强度不断减少而压缩性不断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有机质 含水率 单因子 物理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粘土地区有机质水泥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宝臣 李懿 +1 位作者 潘宗源 郑金 《路基工程》 2013年第4期50-52,共3页
水泥搅拌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应,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基处理方面。但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大面积土地含有有机质,影响了水泥土桩的强度,对桂林某工地化粪池附近的桩体进行检测,因为该原因造成承载力不足就是很好的证明。通过室内试验,初步... 水泥搅拌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应,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基处理方面。但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大面积土地含有有机质,影响了水泥土桩的强度,对桂林某工地化粪池附近的桩体进行检测,因为该原因造成承载力不足就是很好的证明。通过室内试验,初步探讨了养护时间和养护环境对有机质水泥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有机质水泥土强度会随着龄期而增长,前期增长速度快,而后期增长幅度则会减慢;有机质含量会影响压缩系数的大小;自然养护条件下有机质水泥土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比湿养和水养条件下的要高;试验中使用的外加剂可增加有机质水泥土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有机质水泥土 养护条件 龄期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闭坑后煤炭坝矿区岩溶塌陷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祖武 潘宗源 +2 位作者 丁健 文武飞 尹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岩溶塌陷是湘中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根据湘中煤炭坝矿区大成桥、回龙铺、贺石桥、煤炭坝及岳家桥等岩溶塌陷地区的多年监测数据,对矿山闭坑后煤炭坝矿区岩溶塌陷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闭坑后至地下水基本恢复阶段... 岩溶塌陷是湘中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根据湘中煤炭坝矿区大成桥、回龙铺、贺石桥、煤炭坝及岳家桥等岩溶塌陷地区的多年监测数据,对矿山闭坑后煤炭坝矿区岩溶塌陷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闭坑后至地下水基本恢复阶段,岩溶塌陷事件时有发生且局部甚至会出现塌陷小高峰;塌陷数量、塌陷频率与场地岩土体性质、地下水恢复阶段及闭坑前原塌陷集中区分布位置等有关;矿山闭坑后地下水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塌陷表现出3种塌陷时空效应,分别为集聚效应(地下水位于可溶岩内)、界面效应(地下水恢复至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或第四系界面附近)与顶板效应(地下水位高于隔水顶板)。研究结果对具有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地区的岩溶塌陷防灾减灾工作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矿山闭坑 集聚效应 界面效应 顶板效应 煤炭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