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潘保柱 王海军 +3 位作者 梁小民 王宗兴 舒凤月 王洪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6-813,共8页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体动物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渔业,二是江湖阻隔.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天鹅洲 老江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潘保柱 王兆印 何雪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1-856,共6页
河流担负着水源供给、食物生产、旅游、航运等功能。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底栖动物常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为河流保护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航运需求,西江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由此引起河道... 河流担负着水源供给、食物生产、旅游、航运等功能。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底栖动物常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为河流保护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航运需求,西江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由此引起河道生物栖息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河流的生态健康。为了西江的保护和管理,研究于2009年枯水期和2010年丰水期对西江的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底栖动物70种,隶属于30科59属。其中环节动物7科12属16种,软体动物11科14属21种,节肢动物11科32属32种,其他动物1科1属1种。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0 ind/m2、0.23 g dry weight/m2。统计分析表明河床底质在底栖动物丰度和分布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越高的底质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软泥底质以直接收集者(主要包括颤蚓科寡毛类和摇蚊亚科昆虫)占优,而各类石质底质则以刮食者(主要是短沟蜷Semisulcospira spp.)或过滤收集者(主要是淡水壳菜Limnoperna lacustris)占优。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降低了生境条件质量甚至使得原有生物栖息地丧失,由此会对底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种类 现存量 底质 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与修复述评 被引量:22
3
作者 潘保柱 刘心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保护力度的提升和众多修复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修复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特点,将...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保护力度的提升和众多修复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修复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特点,将长江划分为长江上游、中下游及河口3个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有的水生态问题及其修复保护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水生态问题总体概况为:生物栖息地退化、鱼类资源减少、江湖阻隔,以及流域内水污染和底泥污染。针对这些水生态问题的修复保护措施,在全流域视角下,大多以人工修复为主,并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形成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的运行模式。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以期为更好地修复和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出谋划策,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水生态问题 长江经济带 修复措施 长江上游 长江中下游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水生态问题剖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潘保柱 韩谞 《风景园林》 2020年第8期18-23,共6页
对流域水生态的研究由传统单一的水质评价逐渐转变为河流生态质量的评价,基于河流健康保障的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性趋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内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也是重大国家战略。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研究对象,对两大流域... 对流域水生态的研究由传统单一的水质评价逐渐转变为河流生态质量的评价,基于河流健康保障的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性趋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内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也是重大国家战略。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研究对象,对两大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区概述,并从河流湖库问题治理的关键是注重流域的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为维系两大流域水生态健康可开展的研究工作,最后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考虑,提出注重景观价值的流域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安全 河流健康保障 长江 黄河 水生态环境问题 景观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刚 潘保柱 +3 位作者 丁一桐 孙长顺 王晓涛 杨子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6,共16页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31种,以臂尾轮虫和龟甲轮虫等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生物居多,春季优势种优势度整体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360.9个/L)和平均生物量(0.600 mg/L)均高于秋季(83.6个/L、0.298 mg/L),且春秋季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表明:河流与淤地坝2种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明,主要差异为河流和淤地坝2种水体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其中化学指标(溶解氧、盐度、亚硝氮、硝态氮、溶解磷、叶绿素a)和物理指标(水深、透明度、浊度)分别是影响河流和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水质均为无定河干流最优,支流次之,淤地坝水质最差,且干流中下游水质优于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淤地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陈磊所长到访水力学研究所
6
作者 潘保柱 黄明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2014年5月24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陈磊所长、郭文韬博士、李莎博士一行3人到访长江科学院水力学研究所.所长黄国兵对陈磊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关键词 力学研究所 集团公司 中华鲟 所长 三峡 中国 长江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承担的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中期考核
7
作者 潘保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用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持续支持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交叉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湖北省 长江科学院 群体 科技厅 考核 中期 学术带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被引量:37
8
作者 舒凤月 王海军 +2 位作者 潘保柱 刘学勤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058,共8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的组成差别较大。通江湖泊的物种明显较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贝类分别有53种和57种,占总数的76.8%和82.6%。阻隔湖泊的物种较少,在4—19种之间。对67种贝类濒危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近危及受威胁的种类占58.2%,只有37.3%的种类种群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贝类的多样性已明显下降,双壳类优势类群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分析显示,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贝类 物种多样性 濒危等级 人为干扰 长江中下游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5年我国水污染事件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吉立 刘晶 +2 位作者 李志威 潘保柱 孙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5-782,共8页
水污染事件在我国发生较频繁,严重影响我国城镇饮水安全和水环境状况。整理和统计了我国2011—2015年发生的373起水污染事件,并主要从污染类型、污染物质、处理措施、影响范围和地域分布5个方面对水污染事件进行统计并剖析典型案例及原... 水污染事件在我国发生较频繁,严重影响我国城镇饮水安全和水环境状况。整理和统计了我国2011—2015年发生的373起水污染事件,并主要从污染类型、污染物质、处理措施、影响范围和地域分布5个方面对水污染事件进行统计并剖析典型案例及原因。结果表明,突然排污、累积污染、污染泄漏和管道事故是主要风险源;污水、化学品、油类为主要污染物质。284起污染事件得到处理,占总数的76.14%,仍有80起未得到处理或未采取相关措施,占总数的19.48%。水污染事件多发生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工业发达,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排放区域。另外,还通过分析突然排污、累积污染、污染泄漏和管道事故的典型案例,剖析了处理措施的合理性并提出更有效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污染物质 事件分布 处理措施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28
10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2 位作者 潘保柱 巩同梁 刘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51-2360,共10页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期间,以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雅江流域干支流及堰塞湖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河流生态评价。采用Alpha及Be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指示局部采样河段及全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分析发现:14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种,隶属57科102属。雅江干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为29,平均为19。支流年楚河种类数为17。支流拉萨河,尼洋河,帕龙藏布的最高种类数分别为25,33,36;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1,21,22,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干流。整个流域中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相差不大,但种类组成和密度相差较大。调查区域的Beta多样性指数β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相似的山区河流,说明雅江流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性高于正常海拔地区。对14个采样断面的物种组成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影响雅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河型,河床阻力结构,堤岸结构,水流流速。保持稳定的阶梯-深潭结构和自然堤岸结构,以及适宜的流速有利于保护雅江河流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海拔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冲积大河的河型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志威 刘晶 +2 位作者 胡世雄 田世民 潘保柱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3,87,共8页
结合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水沙数据,以冲积大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大河的河型分布及成因。中国大河的冲积河段以弯曲与辫状河型为主,局部河段为分汊与网状河型。综合考虑河型分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相对输沙率(来沙量与输沙能力之比... 结合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水沙数据,以冲积大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大河的河型分布及成因。中国大河的冲积河段以弯曲与辫状河型为主,局部河段为分汊与网状河型。综合考虑河型分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相对输沙率(来沙量与输沙能力之比)、相对河岸侵蚀切应力(近岸水流切应力与河岸临界抗冲切应力之比)和河谷地形控制(如节点和宽度)是决定河型成因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大河 河型分布 弯曲河流 辫状河流 分汊河流 网状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轭湖形成机理与长期演变规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潘保柱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5,共10页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自然裁弯后遗留下来的浅水湖泊,其形态、数量和沉积特征可指示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和冲积平原的洪水频率与环境变迁。通过牛轭湖形态定义和简化,运用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描述了裁弯后原河道进口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数值...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自然裁弯后遗留下来的浅水湖泊,其形态、数量和沉积特征可指示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和冲积平原的洪水频率与环境变迁。通过牛轭湖形态定义和简化,运用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描述了裁弯后原河道进口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数值模拟表明,原河道进口断面悬移质浓度和沙栓长度是决定牛轭湖形成速率的关键因素,沙栓长度越短或悬移质浓度越高,进口段淤积速率越快。牛轭湖出口段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新河道的挟沙水流流速和浓度均高于原河道,主流倒灌形成环流进入相对低流速的出口段中产生悬移质淤积。统计分析10条自由弯曲河流的1 329个牛轭湖的卫星图像,认为Ω型、U型和月牙型对牛轭湖形态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可指示牛轭湖3个不同的演变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牛轭湖存在两种不同演变过程,第一种是牛轭湖不受新河道影响,经历Ω型、U型、月牙型三个阶段后变成冲积平原的陆地;第二种是新河道朝着牛轭湖方向横向演变,凸岸冲刷蚀退逐步蚕食牛轭湖,使得牛轭湖变成冲积平原和弯曲河道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流 牛轭湖 自然裁弯 悬移质 淤积 长期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亚热带浅水湖群藻类浊度与非藻类浊度的变异规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海军 王洪铸 +1 位作者 潘保柱 梁小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419,共6页
浊度的上升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沉水植物消失、由草向藻发生稳态转换的根本原因。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群区域数据对藻类浊度(Turb _(Alg))和非藻类浊度(Turb _(NonAlg))及其对总浊度(Turb _(Tot))的贡献率(Turb _(Alg)%,Turb _(No... 浊度的上升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沉水植物消失、由草向藻发生稳态转换的根本原因。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群区域数据对藻类浊度(Turb _(Alg))和非藻类浊度(Turb _(NonAlg))及其对总浊度(Turb _(Tot))的贡献率(Turb _(Alg)%,Turb _(NonAlg)%)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在该区域非藻类浊度绝对值及其贡献率均普遍高于藻类浊度;Turb _(Alg)主要受限于总磷(TP),而Turb _(NonAlg)受水深(ZM)、TP和沉水植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Turb _(Alg)和Turb _(NonAlg)呈现出随着TP浓度的升高而持续上升的趋势,表明尽管稳态转换存在特定的阈值,但整个富营养化过程中均需加强对营养物浓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转换 藻类浊度 非藻类浊度 湖盆形态 富营养化 长江浅水湖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黄河干流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治远 侯易明 +3 位作者 阴琨 金小伟 韩谞 潘保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2,共11页
黄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多沙河流,全河段水沙异质性及其生态健康的空间差异明显。本文基于黄河干流全河段44个断面春秋两季(2019年)底栖动物的系统调查数据,构建黄河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指示水沙过程变化的ASPT指数及EP... 黄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多沙河流,全河段水沙异质性及其生态健康的空间差异明显。本文基于黄河干流全河段44个断面春秋两季(2019年)底栖动物的系统调查数据,构建黄河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指示水沙过程变化的ASPT指数及EPT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且参照点与受损点得分差异显著,适用于多沙河流生态健康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干流亚健康及以上状态的断面占比为秋季(75.0%)高于春季(54.5%);自源区沿河而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库区断面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低于临近自然河段。回归分析表明,黄河干流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与盐度、总氮、城镇及农田用地占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林地及草地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 生态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不同水土流失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与健康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侯湘然 潘保柱 +3 位作者 侯易明 胡恩 贺瑶 冯治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285,I0026-I0037,共24页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于2021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无定河流域上、中、下游及其6条支流和流域内的3个淤地坝开展水生态系统调查,旨在厘清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特...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于2021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无定河流域上、中、下游及其6条支流和流域内的3个淤地坝开展水生态系统调查,旨在厘清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并开展健康评价。无定河流域春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5种,平均密度为18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760 g/m^(2),秋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7种,平均密度为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454 g/m^(2)。通过对两季度研究区域内底栖动物27个生物参数开展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构建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对全流域40个样点(6个参照点和34个受损点)进行B-IBI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较好,40个样点中春季有19个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秋季有23个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其中无定河上、中游干支流大都以健康和亚健康为主,无定河下游干支流以及3个淤地坝水体健康状况较差。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完整性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无定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水土流失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平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沙 郭嘉伟 +3 位作者 胡恩 穆琳 孙长顺 潘保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探究平水期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为汉江上游水源涵养区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于2020年4月对汉江汉中段干流及11条主要支流的浮游植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江汉中段干支流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 探究平水期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为汉江上游水源涵养区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于2020年4月对汉江汉中段干流及11条主要支流的浮游植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江汉中段干支流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物种组成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种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箱型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棒胶藻(Rhabdogloea sp.)、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以及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0.39×10^(6)~3.59×10^(6)个/L,生物量为0.39~3.49 mg/L。Shannon多样性指数(0.64~2.15)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28~0.81)变化趋势一致,干流略低于支流。结合水体理化指标、营养状态指数、污染指示种以及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汉江汉中段干支流处于轻度污染~α-中污染状况,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RDA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平水期 汉江汉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秀粉 夏炜 +2 位作者 潘保柱 许旭明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3-981,共9页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蓄河湖群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L.)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天顺 王丽虹 +7 位作者 何亮 蒋万祥 申恒伦 陈静 苏朋 韩庆香 曹特 潘保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0-1998,共9页
调水工程引起的多环境因子关联变化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探讨。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河湖群中菹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杭运河(YH)、高邮湖(GY)、洪泽湖(HZ)、骆马湖(LM)、南四湖上级湖(NS1)、南四湖下级湖(NS2)和东平... 调水工程引起的多环境因子关联变化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探讨。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河湖群中菹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杭运河(YH)、高邮湖(GY)、洪泽湖(HZ)、骆马湖(LM)、南四湖上级湖(NS1)、南四湖下级湖(NS2)和东平湖(DP)7个调蓄河湖中菹草个体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浊度(Tur)和底泥有机质含量(So)外,总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总磷(TP)、正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4-Si)、叶绿素a(Chla)、总溶解性固体(TDS)、透明度(SD)、消光系数(K)、水温(T)、电导率(Cond)、酸碱度(pH)、溶解氧(DO)和底泥含水率(Sw)在河湖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菹草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节长、茎直径、相对茎长、叶片数、叶厚、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株重、茎重、叶重、茎叶比、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在河湖间差异极显著;(3)河湖群内菹草种群18个功能性状中,按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叶宽、茎直径、叶长、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叶面积、株高、茎节长、相对茎长、茎叶比、叶厚、茎节数、茎重、叶片数、株重、比叶面积、叶重、茎分支数;7个调蓄河湖间,按照所有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四湖下级湖、洪泽湖和京杭运河、高邮湖、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骆马湖;(4)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功能性状方差变异的49.43%;叶性状主要受营养因子(TN、NO3-N、SiO4-Si)影响;茎性状与光照因子(Chla和SD)密切相关;底泥因子(So)对茎叶生物量分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环境因子 菹草 调蓄河湖 南水北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丽虹 杨磊 +5 位作者 刘玲 何亮 蒋万祥 申恒伦 朱天顺 潘保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233-6242,共10页
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探讨沉水植物群落对水深的响应可深刻揭示水深对群落构建的影响机制。以南四湖不同水深沉水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群落的9个加权功能性状(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直径、根长、根围直径、生物量分... 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探讨沉水植物群落对水深的响应可深刻揭示水深对群落构建的影响机制。以南四湖不同水深沉水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群落的9个加权功能性状(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直径、根长、根围直径、生物量分配比、比叶面积、植物体磷含量)、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Berger-Parker生态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5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功能离散度FDiv指数、功能分散度FDis指数和二次熵Rao指数)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关系对水深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水深可显著改变群落株高、根长、根围直径、比叶面积、生物量分配比和植物体磷含量6个加权功能性状;群落茎分支数、茎节数和茎直径3个加权功能性状对水深变化无显著响应;(2)水深可显著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中等水深处沉水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Berger⁃Parker生态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功能离散度FDis指数、二次熵Rao指数;(3)水深可改变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功能离散度FDiv指数3个功能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关系,但对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功能离散度FDis指数、二次熵Rao指数2个功能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关系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群落不同测度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关关系对水深变化的响应迥异,在探讨水深对沉水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机制时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功能性状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水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梯级筑坝下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晨辉 闫兴成 +4 位作者 丁珏 陈宇琛 林育青 陈求稳 潘保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0-1329,I0011,I0012,I0013,共13页
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及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从而影响水环境质量。为探究梯级筑坝影响下河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澜沧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和2021年分别开展了沿程水环境监测,对比分析水体中氮、磷及其形态浓度在... 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及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从而影响水环境质量。为探究梯级筑坝影响下河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澜沧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和2021年分别开展了沿程水环境监测,对比分析水体中氮、磷及其形态浓度在水库建成前后的变化及沿程分布特征,探究氮、磷变化及其沿程分布的主控因子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河流建库蓄水淹没的土地释放大量土壤有机氮,新建水库段(2021年)水体总氮(TN)浓度相比于建库前(2016年)显著上升;由于建库后水流流速减缓而促进颗粒态磷沉降,水体总磷(TP)浓度显著下降。此外,河流建库蓄水后原自然河道的水环境特征改变且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筑坝后水体磷酸盐(PO^(3-)_(4)-P)占生物可利用磷(Bio-P)的比例显著上升。受沿程土地利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水体TN浓度总体上逐渐升高,而水体TP浓度由于水库的截留效应逐渐降低。筑坝增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水库氮、磷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溶解性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转变为以氨氮为主;同时,Bio-P中PO^(3-)_(4)-P的占比也有所上升。研究揭示了澜沧江梯级筑坝对水体氮、磷分布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梯级水库 氮磷形态 分布特征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