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沉积模型 被引量:27
1
作者 潘亚娣 司风琪 徐治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3-67,共5页
根据锅炉烟道内颗粒沉积的实际状况,基于沉积体的散体力学性能和凹凸表面特征,研究了颗粒与沉积体之间的惯性碰撞沉积机制。通过分析颗粒与沉积散体间的倾斜碰撞沉积特征,分别建立了切向和法向沉积子模型,提出临界黏附角和临界反弹速度... 根据锅炉烟道内颗粒沉积的实际状况,基于沉积体的散体力学性能和凹凸表面特征,研究了颗粒与沉积体之间的惯性碰撞沉积机制。通过分析颗粒与沉积散体间的倾斜碰撞沉积特征,分别建立了切向和法向沉积子模型,提出临界黏附角和临界反弹速度准则。以铜粒子碰撞沉积体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该模型对某电厂省煤器换热管积灰过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CFD)模拟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沉积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能准确反映换热管的实际积灰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沉积 灰污监测 临界速度 临界角 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剥离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潘亚娣 司风琪 徐治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37,共5页
基于散体内力的传递特性和沉积颗粒的受力分析,研究了沉积颗粒的剥离机制。根据烟道内飞灰颗粒的惯性输运沉积特性,建立了颗粒与沉积散体间的惯性碰撞剥离模型,并提出了沉积颗粒的临界剥离速度准则。结合灰污沉积模型,获得了受热面灰污... 基于散体内力的传递特性和沉积颗粒的受力分析,研究了沉积颗粒的剥离机制。根据烟道内飞灰颗粒的惯性输运沉积特性,建立了颗粒与沉积散体间的惯性碰撞剥离模型,并提出了沉积颗粒的临界剥离速度准则。结合灰污沉积模型,获得了受热面灰污增长综合模型。以铜粒子惯性碰撞沉积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相符。采用该模型完成了某电厂省煤器换热管积灰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 fluiddynamics,CFD)模拟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此灰污增长综合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能准确反应实际受热面灰污的分布和增长特征,同时揭示了颗粒速度对灰污增长周期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剥离 灰污监测 临界速度 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增长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潘亚娣 徐治皋 +1 位作者 司风琪 杨新宇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0,共5页
受热面灰污增长预测模型是研究吹灰优化方案的前提,分析了受热面灰污增长简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和ARMA(p,q)时序模型分析,建立锅炉受热面灰污增长综合预测模型。该模型无需额外投资,通过对电厂已有的实时数... 受热面灰污增长预测模型是研究吹灰优化方案的前提,分析了受热面灰污增长简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和ARMA(p,q)时序模型分析,建立锅炉受热面灰污增长综合预测模型。该模型无需额外投资,通过对电厂已有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特征提取,便能准确评价和预测受热面的灰污状态。经某电厂省煤器灰污增长预测实例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相符,从而能为吹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灰污增长预测 小波分析 ARMA(p q)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管系设计强度校核体系及软件的编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剑秋 尹侠 +1 位作者 鞠亚军 潘亚娣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0年第1期40-42,共3页
针对国内目前压力管系设计现状 ,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分析 ,初步建立起一套压力管系设计强度校核体系 ,并编制成软件 ,以便于工程应用。
关键词 压力管系 强度校核 应力 压力管道 石油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绘图作业拷贝的检测系统 被引量:6
5
作者 潘亚娣 周洪军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159-162,共4页
为制止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学生相互间拷贝绘图作业,对学生常用的拷贝方法、拷贝文件与源文件的文件属性、图元信息等特征信息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图形文件拷贝的检测方法,开发出以 VB 为工具的检测系统软件。检测系统通过 ActiveX Autom... 为制止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学生相互间拷贝绘图作业,对学生常用的拷贝方法、拷贝文件与源文件的文件属性、图元信息等特征信息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图形文件拷贝的检测方法,开发出以 VB 为工具的检测系统软件。检测系统通过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获取图形文件的特征信息,并加以分析比较,从而筛选出有拷贝可能的绘图作业,供人工进一步核实。经教学应用,能有效制止学生相互间拷贝抄袭,显著提高了计算机绘图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拷贝检测 特征信息 计算机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