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莫言《生死疲劳》中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法
1
作者 滕翠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5,共8页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的蓝千岁天生异禀...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的蓝千岁天生异禀,幼小的躯体形态和驳杂的经验状态落差巨大。在人类生长的序列中,“孩子”的身体指标预示着生长的潜能,和幼态身体相配套的,则是“孩子”人生经验的种种空白,不过,孩童蓝千岁呱呱坠地就自带苍老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经验 讲故事 《生死疲劳》 身体指标 记忆力 莫言小说 收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叙事:阶层美学的凸显 被引量:1
2
作者 滕翠钦 刘小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6,共4页
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命名,"底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阶层"模式开始取代原有的"阶级论"。"底层"这一"集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并不像"人民"或"无产阶级"那样被... 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命名,"底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阶层"模式开始取代原有的"阶级论"。"底层"这一"集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并不像"人民"或"无产阶级"那样被表述成是一个有机群体。"底层""群体同一性"的消失正是"底层"概念对现实社会的及时反映,"底层"的出现意味着原先的建构出来的对立关系逐渐被更多元的主体间关系所取代。原来的"阶级冲突"论述转换为对于"阶层"的功能分析,人们开始在社会学的领域内思考"底层"的复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 阶级 社会学 功能主义 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清醒的姿态审视现代世界——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内涵与形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滕翠钦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7-50,共4页
《在一个地铁车站》记录了庞德对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原诗英文如下: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内涵 解读 世界 现代 姿态 清醒 协和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度与限度:空间视角下当代文学的女性性别认同叙述
4
作者 滕翠钦 陈舒劼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4期52-58,共7页
文学史表明,继“五四”和四十年代之后,女性性别认同叙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再次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及其塑造的祥林嫂和子君、凌淑华对新式夫妻生活细微裂痕的揭示、庐隐塑造的反抗既定命运的女青年、茅... 文学史表明,继“五四”和四十年代之后,女性性别认同叙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再次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及其塑造的祥林嫂和子君、凌淑华对新式夫妻生活细微裂痕的揭示、庐隐塑造的反抗既定命运的女青年、茅盾笔下个性突出的“时代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女性” 当代文学 性别认同 叙述 空间 四十年代 “五四”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节:理论的发现与发生——论南帆的细节观念
5
作者 滕翠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2,共8页
南帆评述贾平凹的《秦腔》时直面“细节的洪流”,而在他正式的理论文章中,细节只是散见于关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的欲望结构”等的论述中。南帆意不在给出一个全新的“细节”定义,而乐于“重提细节的文学意义”,这更符合关系主义... 南帆评述贾平凹的《秦腔》时直面“细节的洪流”,而在他正式的理论文章中,细节只是散见于关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的欲望结构”等的论述中。南帆意不在给出一个全新的“细节”定义,而乐于“重提细节的文学意义”,这更符合关系主义的理论气质。“重提”的意味有两个:一来正视细节的分量,二来检视新的理论图谱中“细节”所处的具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帆 《秦腔》 理论文章 日常生活 大众文化 文学意义 关系主义 贾平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尴尬的叛逆——西方“批判”理论的内部分裂
6
作者 滕翠钦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在批判理论内部,永恒的批判、审美批判和世俗批判之间都立足于各自的理论前提指责对方违背了"批判"的本义,世俗批判者认为,永恒的批判和审美批判陷入了犬儒主义的陷阱,不具改变现实的功能,而后者则认为世俗批判不过是实用主... 在批判理论内部,永恒的批判、审美批判和世俗批判之间都立足于各自的理论前提指责对方违背了"批判"的本义,世俗批判者认为,永恒的批判和审美批判陷入了犬儒主义的陷阱,不具改变现实的功能,而后者则认为世俗批判不过是实用主义的变种。批判理论在相互指责中缺乏自省意识,从而将自身"本质主义"化。批判理论只有通过自省完善自身,中能找到现实和理想,批判性和功能性的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恒的批判 审美批判 世俗批判 本质主义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