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蝶腭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下鼻甲平滑肌瘤1例
1
作者 张名霞 滕梁红 +2 位作者 李谱 王振霖 张秋航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8期461-462,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主因右侧面部、颞部、眶部、上腭阵发性疼痛6年,2018-03-12于我科就诊。患者2012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颞部、眶部、上腭轻度阵发性疼痛,为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持续数分钟,无鼻塞等不适,此后疼痛逐渐加... 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主因右侧面部、颞部、眶部、上腭阵发性疼痛6年,2018-03-12于我科就诊。患者2012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颞部、眶部、上腭轻度阵发性疼痛,为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持续数分钟,无鼻塞等不适,此后疼痛逐渐加重,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当地医院就诊,曾诊断为'丛集性头痛',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卡马西平片口服可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痛(Facial Neuralgia) 平滑肌瘤(Leiomyo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多发性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2
作者 孟庆更 滕梁红 王红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6期36-37,6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在男性皮下浅表部位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讨论软组织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例肿瘤为多发,其中最大者位于阴囊。镜下肿物位于真... 目的:探讨多发性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在男性皮下浅表部位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讨论软组织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例肿瘤为多发,其中最大者位于阴囊。镜下肿物位于真皮浅层和皮下,大量黏液性基质中散在梭形和星芒状肿瘤细胞,深部侵犯周围皮下脂肪组织,部分区域角囊肿形成。结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发病年龄、部位等临床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来综合考虑。皮肤浅表血管黏液瘤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可能属于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本例形态学上兼有两者的特点,表现为侵袭性地生长,可能属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於帆 单艺 +4 位作者 赵志莲 张苗 齐志刚 滕梁红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定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7年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定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7年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并计算标准化ADC(NADC)值,探讨其在低、高级别脑膜瘤及各亚型间的差异。结果 73例原发性脑膜瘤患者中低级别66例,高级别7例。低级别脑膜瘤ADC值高于对侧正常脑白质(P<0.05),而高级别者未见显著差异(P=0.72);低、高级别脑膜瘤ADC、NADC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t=0.91,P=0.36;t=1.24,P=0.21);瘤周水肿区ADC值在各级别脑膜瘤中无显著差异(P>0.05);血管瘤样脑膜瘤及分泌型脑膜瘤ADC值较高。结论 ADC值可提示低级别脑膜瘤的微观结构,但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