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分解压力下L-Met浓度对CO_(2)水合物稳定性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英梅 王立瑾 +2 位作者 滕亚栋 姜雪晨 张鹏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在当前能源需求和“双碳”的大背景下,利用添加促进剂的水合物法储存CO_(2)受到广泛关注,而促进剂的使用对CO_(2)水合物的各项性能影响不同。因此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以3.0 MPa、274.15 K为初始生成条件,对比分析了分解温度为275.15 ... 在当前能源需求和“双碳”的大背景下,利用添加促进剂的水合物法储存CO_(2)受到广泛关注,而促进剂的使用对CO_(2)水合物的各项性能影响不同。因此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以3.0 MPa、274.15 K为初始生成条件,对比分析了分解温度为275.15 K条件下,分解压力分别为0、0.5、1 MPa时纯水体系和不同浓度(0.8、0.9、1.0、1.1、1.2 g/L)的L蛋氨酸(L-Met)体系对CO_(2)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 MPa分解压力下1.1 g/L L-Met体系中的CO_(2)水合物稳定性最好,分解压力为0.5 MPa和1 MPa时,0.9 g/L L-Met体系中水合物均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有利于水合物的稳定储存。除了研究L-Met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外,还分析了分解压力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纯水体系中,分解压力为0 MPa时水合物分解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而其余分解压力条件下均在初始时刻具有最大分解速率,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同时发现除0.8 g/L L-Met体系外,其他体系在常压下分解初期时水合物分解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具有水合物的“自保护”效应,而在0.5 MPa和1 MPa压力下,只在初始时刻具有最大的分解速率,呈现单调减小的趋势,对上述效应具有破坏作用。通过上述研究,为CO_(2)水合物的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储存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水合物 硅胶 L-Met 分解压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加压条件下L-Met和MWCNT促进剂对CO_(2)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2
作者 王英梅 滕亚栋 +2 位作者 王立瑾 刘杰 张鹏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49-7058,共10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温室气体主要为CO_(2),因此近年新出现的废气中CO_(2)捕获、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其中,水合物法是一种新兴技术,其在应用中的突...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温室气体主要为CO_(2),因此近年新出现的废气中CO_(2)捕获、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其中,水合物法是一种新兴技术,其在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获得较快水合物生成速率与较高生成量。CO_(2)水合物快速生成需要高压气体条件,伴随水合物不断生成,系统内气体压力会持续下降,因此多次对反应加压使其恢复至初始压力是生成反应中常用方法。本研究选取L-蛋氨酸(L-Met)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两种典型动力学促进剂,采用多次加压至反应体系初始压力的方法,比较了此反应条件下不同促进剂对CO_(2)水合物生成反应动力学促进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初始压力反复恢复时,MWCNT和L-Met体系均能够显著减少水合物的诱导成核时间,而1.1g/L L-Met能够显著促进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水合物生成量是纯水体系的5倍;L-Met体系水合物生成速率优于MWCNT体系,1.1g/L L-Met气体转化率最高,转化率为70.3%,是纯水体系的6倍。最终实验结果表明,L-Met作为CO_(2)水合物动力学促进剂优于MWCNT,在水合物法捕集、分离烟道废气CO_(2)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中,可用作一种高效、可靠、环保的动力学促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水合物 多次加压 L-蛋氨酸 多壁碳纳米管 生成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法水合物法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_(2)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旭 滕亚栋 +6 位作者 刘杰 王宇璐 张鹏 张莲海 姚万龙 展静 吴青柏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01-2016,F0003,共17页
对发电厂等大型点源释放的CO_(2)捕集是减少人为CO_(2)排放的一种选择,水合物法作为一种新型气体分离提纯技术,形成速率和水转化为水合物比率的强化是该技术关键。利用自主开发的喷雾水合物反应器进行了大水量(640 ml)和小水量(160 ml)... 对发电厂等大型点源释放的CO_(2)捕集是减少人为CO_(2)排放的一种选择,水合物法作为一种新型气体分离提纯技术,形成速率和水转化为水合物比率的强化是该技术关键。利用自主开发的喷雾水合物反应器进行了大水量(640 ml)和小水量(160 ml)碳捕集实验,考察了喷嘴孔径(0.1 mm和0.8 mm)、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L-蛋氨酸(L-Met)动力学促进剂对碳捕集效率及水合物生长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1 mm孔径喷嘴有利于CO_(2)捕集。L-Met和SDS体系每摩尔水最终圈闭的CO_(2)较纯水体系均提升1个数量级,而且低浓度(质量分数0.1%)促进剂效率优于高浓度(质量分数1%)。大水量实验SDS体系最终气体消耗量最高为0.0848 mol/mol H2O,为L-Met体系的1.4倍,但捕集速率L-Met体系优于SDS体系。小水量实验L-Met体系气体捕获量与捕集速率均优于SDS体系。促进剂浓度为0.1%(质量分数)时水合物爬壁生长角度是1%(质量分数)的1.8倍。综合评估,0.1%(质量分数)L-Met、0.1 mm喷嘴和小水量(3.33 ml/min)的注液方式共同作用,碳捕集性能最佳。上述实验结果为强化喷雾反应器中水合物法捕集烟道气中CO_(2)提供参考与基础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二氧化碳捕集 烟道气 喷雾 促进剂 水合物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剂体系中二氧化碳水合物常压分解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英梅 张兆慧 +4 位作者 刘生浩 焦雯泽 王立瑾 滕亚栋 刘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41-149,共9页
目前,水合物法捕获二氧化碳时,都会添加不同的形成促进剂。而这些促进剂对后期二氧化碳水合物运输条件、封存条件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纯冰粉体系、单一促进剂体系和复配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促进剂分别选用0.24g/... 目前,水合物法捕获二氧化碳时,都会添加不同的形成促进剂。而这些促进剂对后期二氧化碳水合物运输条件、封存条件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纯冰粉体系、单一促进剂体系和复配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促进剂分别选用0.24g/L十二烷基酸钠(SDS)、0.288g/L四丁基溴化铵(TBAB)、5g/L纳米石墨(GN)及0.33g/L NaCl 4种促进剂。在常压、274.65K条件下利用定压分解方法研究不同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单一促进剂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SDS>TBAB>GN≈纯冰粉>NaCl,并且SDS能够延长CO_(2)水合物分解时间,其平均分解速率相对于纯冰粉体系分别减少了29.6%、15.8%及18.5%。在复配促进剂体系中TBAB+NaCl中水合物稳定性最强,TBAB占主导作用,NaCl+GN中水合物稳定性最弱,NaCl占主导作用。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促进剂体系中CO_(2)水合物稳定性提高的作用机理,主要与促进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水合物 纯冰粉 促进剂 分解速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浓度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英梅 刘生浩 +2 位作者 滕亚栋 王立瑾 焦雯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93-6101,共9页
为了明确NaCl含量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在初始温度和压力分别为-0.5℃、3.3MPa条件下形成水合物,1.5℃、0MPa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分解实验。确定了不同浓度NaCl(0.18~0.53g/L)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形成... 为了明确NaCl含量对CO_(2)水合物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在初始温度和压力分别为-0.5℃、3.3MPa条件下形成水合物,1.5℃、0MPa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分解实验。确定了不同浓度NaCl(0.18~0.53g/L)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合物诱导成核时间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缩短,且当浓度大于0.48g/L时,成核时间小于纯冰粉体系,但水合物生成量与诱导成核时间随NaCl浓度变化呈相反趋势;一次加压时NaCl不利于水合物的快速形成,在二次加压过程中,仅0.28~0.38g/L NaCl对水合物形成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NaCl的加入使得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增强,水合物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且NaCl浓度为0.38g/L时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 氯化钠 CO_(2)水合物 二次加压 生成特征 水合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