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许诚豪 杨帆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4-748,共5页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视野联合OCTA对于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覆盖术后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吴泠瑶 游志鹏 +1 位作者 谈赟玉 苏晓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13,共7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黄斑区(分为中心子区、内层区及外层区)浅层微循环[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VSCP)]及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MS)、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患眼参数改变并研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闭合率100%。与术前BCVA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CVA逐渐改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FAZ面积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FAZ面积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VSCP在术后1周时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在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PSCP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黄斑区12°MS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固视点在2°及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患者固视点在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术前MS与固视点在2°内占比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819、-0.790,均为P<0.05),术前FAZ面积及术前最小孔径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96、0.853,均为P<0.05)。术前内层区、外层区的VSCP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521、-0.570,均为P<0.05)。结论 OCTA及微视野的结果显示大直径IMH经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后裂孔闭合率良好,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覆盖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1例
4
作者 赵永吉 谈赟玉 游志鹏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mHg。双眼前节未见特殊,晶状体淡黄色混浊,玻璃体腔絮状混浊,左眼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照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及黄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未见异常,右眼眼底彩照示:视盘界清,色红,动静脉比1:2,黄斑亮点消失,色素紊乱,中心凹区见黄白色及片状出血灶(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科医院 片状出血 中心凹 眼底照相 玻璃体腔 多模态影像 眼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CSC 被引量:6
5
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2 位作者 赵菊莲 熊小艳 汪昌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剂量维替泊芬的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min后,在FFA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s,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23眼中,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mo后视物变形改善有21眼,6mo后视物变形均有好转,FFA检查中,1mo后活动性渗漏消失的有20眼,3mo后全部消失。OCT检查黄斑部水肿均在3mo后消失。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治疗迁延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迁延性 剂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AC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游志鹏 陈珊 +1 位作者 赵菊莲 汪昌运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NAC组(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而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缺血再灌注损伤 N-乙酰-L-半胱氨酸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难治性高眼压 被引量:10
7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李国栋 《临床眼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40-241,共2页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 (transclera ciliary photocoagulation)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效果。方法 对 14例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注入术后发生眼压升高的患者 ,在取出部分硅油和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 (transclera ciliary photocoagulation)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效果。方法 对 14例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注入术后发生眼压升高的患者 ,在取出部分硅油和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采用 810 nm波长激光 ,G-探头行巩膜睫状体光凝 ,每眼共光凝 15~ 2 0点。结果 行光凝术后随访 4~ 8个月 ,平均 5个月。 14只眼术前眼压为 (5 8m m± 17) mm Hg,术后平均眼压为(2 1m m± 10 ) mm Hg。经 t检验 ,P <0 .0 1,在所随访的患者中 ,1只眼因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经多次光凝无效而行眼球摘除 ,其余 13只眼均保持一定的有用视力 ,无眼球萎缩的发生。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对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难治性高眼压具有较好的作用 ,能保持术眼的视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巩膜睫状体 光凝治疗 硅油填充术 难治性高眼压 玻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6转录因子-1在不同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 :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结果  78例中 ,梭型细胞型占 2 1例 ,类上皮细胞型占 34例 ,混合细胞型占 2 3例。Ets 1mRNA和蛋白在 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 ,但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 ,其中梭型细胞型 18例 ,平均生存时间为 (78.33± 2 4 .6 9)月 ;混合细胞型 10例 ,平均生存时间 (6 1.4 4± 2 0 .4 6 )月 ;类上皮细胞型 9例 ,平均生存时间 (36 .76± 12 .19)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ts 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Ets 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Ets 1的检测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黑色素瘤 E26转录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游志鹏 汪昌运 赵菊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594-595,共2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按WHO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78例中,...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按WHO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78例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型23例。TGF-β1mRNA在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14.2)mo,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9.1±17.4)mo,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8±12.2)mo。患者生存时间与TGF-β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黑色素瘤 转化生长因子-Β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临床眼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1例 (11只眼 )确诊为真菌性眼内炎者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随访 1~ 3年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中 ,有5只眼保存有用视力 ,眼前手...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1例 (11只眼 )确诊为真菌性眼内炎者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随访 1~ 3年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中 ,有5只眼保存有用视力 ,眼前手动 2只眼 ,光感 1只眼 ,眼球萎缩 2只眼 ,1只眼因术后疼痛行眼球摘除。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 ,早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眼内注药 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 远期疗效 感染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1例
11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2 位作者 汪昌运 刘菲 熊小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玻璃体切割 视力改善 广泛出血 激光治疗 CRV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s-1和CD34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游志鹏 刘菲 +1 位作者 汪昌运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和CD34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ts-1mRNA在4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血管中CD34的表达,以此计算肿瘤微血管... 目的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和CD34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ts-1mRNA在4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血管中CD34的表达,以此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值。结果82.5%(33/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中Ets-1mRNA呈阳性表达,CD34表达于所有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中,Ets-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ts-1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Ets-1低表达组(P<0.01)。Ets-1的表达和MVD值与肿瘤的分期存在相关性,随肿瘤分期的增加其表达强度与MVD值均增加。结论Ets-1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可能与肿瘤的侵润和转移有关。Ets-1和CD34的检测可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E26转录因子-1 新生血管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游志鹏 李国栋 +2 位作者 姜德咏 赵宏伟 刘湘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5期473-474,共2页
目的 了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时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PC- 1)的表达 ,探讨其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鼠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 )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 MCP- ... 目的 了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时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PC- 1)的表达 ,探讨其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鼠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 )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 MCP- 1的表达状态。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 1小时 ,未见 MCP- 1的表达 ,在缺血再灌注 6小时 ,MCP- 1开始表达 ,至第 2 4小时表达最强 ,第 48小时开始减弱 ,但第 72小时仍有表达。结论 MCO- 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P-1 大鼠 视网膜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摘出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
14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2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真性小眼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术前、术中辅助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薛鹏程 游志鹏 +2 位作者 付书华 彭灵 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前、术中辅助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PDR患... 目的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前、术中辅助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PDR患者42例(42眼)的资料,其中22例在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前1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A组);另外20例在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完毕时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B组)。观察两组患眼手术时间,术后玻璃体内出血情况,术中、术后其他指标及最佳矫正视力等的差异。结果 A组手术完成时间、电凝止血率、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中出血率均低于B组。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早期玻璃体出血(≤1个月);A组有4眼(18.2%),B组有3眼(1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玻璃体出血(>1个月);A组6眼(27.3%),B组未发现玻璃体内出血,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有3眼因术后玻璃体再出血,需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率13.6%;B组有2眼术后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率10.0%。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A组需(2.3±1.0)次,B组需(1.4±0.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康柏西普治疗PDR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晚期出血,为术后激光补充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减少激光补充治疗次数;而术前联合康柏西普治疗PDR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降低术后早期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玻璃体切割 康柏西普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熊小艳 毛新帮 +3 位作者 王婵婵 赵菊莲 游志鹏 陆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具有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探讨RNFL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具有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探讨RNFL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程度是否有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50人89眼,2型糖尿病患者75例130眼,按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37例70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1例33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1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OCT检查;OCT测量数据包括:视盘周围360°平均及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平均RNFL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NFL厚度视盘360°平均为(106.80±9.28)μm、上方(130.24±16.13)μm、下方(137.50±14.12)μm、鼻侧(75.02±8.90)μm、颞侧(84.20±12.39)μm;N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04.20±7.12)μm、上方(120.46±20.40)μm、下方(137.63±11.18)μm、鼻侧(74.42±6.50)μm、颞侧(84.38±12.58)μm;N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86.67±4.22)μm、上方(105.97±7.22)μm、下方(114.97±5.29)μm、鼻侧(52.93±7.86)μm、颞侧(72.81±6.91)μm;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27.92±6.44)μm、上方(154.48±9.28)μm、下方(167.22±9.59)μm、鼻侧(83.33±9.83)μm、颞侧(106.63±10.4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PDR组各方位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变薄而PDR组变厚;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只有360°平均及上方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的变化与DR的程度具有相关性,NDR及NPDR患者RNFL厚度变薄提示眼底开始出现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可能,当RNFL厚度由薄转为增厚则提示出病变的进行性加重,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邹玉凌 陈佳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8-951,共4页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所有患者中外伤性眼内炎137例(71.0%),铁器类、木制品和物体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眼部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35例(18.1%),以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为主;内源性眼内炎15例(7.8%),以不明原因的病例为主;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6例(3.1%)。181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眼部手术后及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易感因素的比例较高,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者占比为86.2%,治疗后无光感~0.02者占比为62.9%、≥0.10者占比为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外伤性及眼部手术后患者,内源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视力大部分无光感。结论外伤性和眼部手术后眼内炎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两种主要类型,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眼内炎经不同的方式积极治疗后可以控制感染,改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眼内炎 致病原因 玻璃体切割术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TC对过氧化氢诱导鼠晶状体上皮细胞NF-κB活化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宏伟 唐罗生 +2 位作者 游志鹏 李国栋 姜德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因子 KB(NF κB)的活化表达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对核因子κB(NF κB)活化表达的抑制作用 ,探讨NF κB及PDTC在白内障发生、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大...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因子 KB(NF κB)的活化表达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对核因子κB(NF κB)活化表达的抑制作用 ,探讨NF κB及PDTC在白内障发生、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晶状体器官离体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结果 随过氧化氢损伤时间的延长 ,H2 O2 组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活化表达逐渐增强 ,且与晶状体混浊程度呈正相关。PDTC可以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阳性活化表达和减轻晶状体混浊程度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过氧化氢可以诱导鼠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 ,PDTC可以有效抑制NF κB的活化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核因子-ΚB 晶状体上皮细胞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赵成 游志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475-477,共3页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主要发生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视网膜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眼病。表现为许多缺血性眼病患者在血液再通后,视网膜损伤严重,视功能反而进一步下...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主要发生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视网膜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眼病。表现为许多缺血性眼病患者在血液再通后,视网膜损伤严重,视功能反而进一步下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细胞内的钙超载现象,白细胞作用以及细胞凋亡等。本文就国内外有关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治疗 进展 氧自由基 钙超载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与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对比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楠叶 游志鹏 +1 位作者 李国栋 宋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7-980,共4页
目的对比抗VEGF治疗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与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NVG患者49例49眼,分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组(A组)25例25眼... 目的对比抗VEGF治疗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与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NVG患者49例49眼,分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组(A组)25例25眼和ECP组(B组)24例24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2 d、7 d及1个月两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0.00),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0.59)。末次随访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较其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3)。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反应性渗出、前房积血,B组患者术中并发症为前房出血,早期并发症有短期内高眼压、角膜水肿、前房反应性渗出、前房积血。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与ECP均能降低NVG患者眼压。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睫状体光凝术后早期降低眼压更有效,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VEGF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