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深度森林结合的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小样本数据扩充及预测
1
作者 郭香兰 王立 +6 位作者 金学波 于家斌 白玉廷 李涵宇 隗立昂 马倩 温浩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0,共9页
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的准确预测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粮食加工工艺复杂,污染物检测困难导致数据量较小,难以满足建模预测所需,需要研究小样本的污染物数据扩充方法。同时,较小样本量的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数据往往缺乏足够的先... 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的准确预测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粮食加工工艺复杂,污染物检测困难导致数据量较小,难以满足建模预测所需,需要研究小样本的污染物数据扩充方法。同时,较小样本量的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数据往往缺乏足够的先验知识,传统监督学习的方法对其预测精度较低,且现有连续型深度学习模型不适于粮食加工过程这一间歇过程,需研究基于无监督学习和离散深度学习的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预测方法。为此,本文针对粮食加工过程污染物提出基于时间生成对抗网络(tim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TimeGAN)的数据扩充及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和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结合的预测方法。首先构建TimeGAN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学习后得到多组样本数据,实现数据扩充;将无监督学习的GAN模型与适用于离散过程的DF模型结合,构建GAN-DF模型,实现污染物预测;再分别将DF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DF模型作为生成器嵌入到GAN,构建DFGAN与LSTM-DFGAN模型,进一步提高污染物预测的准确度。通过稻谷加工过程的金属污染物Pb数据(Pb含量)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TimeGAN方法扩充数据可行,LSTM-DFGAN模型的综合预测效果最好,其扩充数据后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低至7.50×10^(-5)mg/kg和1.60×10^(-8)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深度森林 粮食加工 污染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学一做”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助理新型工作模式
2
作者 项瑜 吴星 +1 位作者 韩华丽 温浩然 《教师》 2017年第2期106-107,共2页
高校辅导员工作烦琐细致,为了协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共同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助理这一学生干部岗位应运而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两学一做”指导下,通过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培训,提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烦琐细致,为了协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共同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助理这一学生干部岗位应运而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两学一做”指导下,通过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培训,提高工作认识和效率;阐述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交流等工作问题,不断提高辅导员助理队伍的战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助理 “两学一做” 工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勤璟 贾永红 +5 位作者 张金汕 刘孝成 吴薇 李玉龙 温浩然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88-1998,共11页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施磷量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植牛黄及天然牛黄中18种氨基酸的含量 被引量:7
4
作者 温浩然 冀艳华 +4 位作者 韩星 吕宝俊 汪国鹏 刘洋 唐双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建立1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培植牛黄药材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色谱柱为AJS-02氨基酸分析专用柱C18(150 mm×4.6 mm,3μm);流动相A为磷酸氢二钠-... 目的:建立1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培植牛黄药材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色谱柱为AJS-02氨基酸分析专用柱C18(150 mm×4.6 mm,3μm);流动相A为磷酸氢二钠-四硼酸钠缓冲液(pH 8.2),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水(9∶9∶2),梯度洗脱;流速为1.6 mL·min^-1;柱温为50℃;检测波长为338 nm(一级氨基酸)和262 nm(二级氨基酸)。结果:各个氨基酸在线性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除Lys外,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0%~110%。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适用于培植牛黄药材中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植牛黄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柱前衍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膨胀力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林春景 李丹华 +5 位作者 温浩然 马天翼 常宏 常沛祥 李海强 刘仕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7-1633,共7页
锂离子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前会出现明显的体积膨胀,因此研究动力电池膨胀力的变化规律对于提升电池性能及安全性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元/石墨体系电池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不同倍率下充电时膨胀力的变化规律。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前会出现明显的体积膨胀,因此研究动力电池膨胀力的变化规律对于提升电池性能及安全性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元/石墨体系电池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不同温度、不同倍率下充电时膨胀力的变化规律。动力电池在25℃充电时的膨胀力增加幅值较小,这是因为较低的环境温度使得锂离子堆积在石墨层表面,电池厚度增加,膨胀力也增大;而较高的环境温度不但使得动力电池的体积变大,也会在充电过程中生成SEI膜,故具有更大的膨胀力。动力电池以不同倍率充电时,膨胀力随着倍率增加而逐渐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大倍率充电使得电池温度升高且在材料表面生成SEI膜。CT扫描结果精确量化分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厚度变化。由充电过程中的容量微分曲线(dQ/dV)可知,该电池膨胀力增长趋势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充电阶段,正负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相变,进而从机理层面揭示了动力电池充电过程中膨胀力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膨胀力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源-储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5
6
作者 解坤 姜成龙 +4 位作者 吴亮璇 常宏 樊彬 陈立铎 温浩然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23-30,共8页
本工作以某地区主动配电网中的风光储为研究对象,依托所筛选出来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了以全系统成本、系统负荷缺电率和新能源弃电率为优化目标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模型,采用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求解。通... 本工作以某地区主动配电网中的风光储为研究对象,依托所筛选出来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了以全系统成本、系统负荷缺电率和新能源弃电率为优化目标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模型,采用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求解。通过算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所制定的退役电池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改进以及声搜索算法的有效性,并且将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同时优化配置,既能够有效支撑配电网络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又能够降低经济配置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电池 梯次利用 储能系统 多目标优化 改进和声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热特性参数研究综述
7
作者 白广利 温浩然 +4 位作者 余八一 姜成龙 韦振 林春景 刘仕强 《汽车文摘》 2021年第3期23-27,共5页
动力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和循环性能都与电池的工作温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散热条件下,动力电池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其本征产热和比热容热物性参数特性。上述热物性参数可通过等温量热法(IBC)和绝热量热法(ARC)进行精确的量化测试。主要... 动力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和循环性能都与电池的工作温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散热条件下,动力电池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其本征产热和比热容热物性参数特性。上述热物性参数可通过等温量热法(IBC)和绝热量热法(ARC)进行精确的量化测试。主要从测试原理、模拟场景、测试样品尺寸、数据分析过程和测试结果5方面,针对上述2种测试方法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中热物性参数的合理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热物性 加速绝热法 等温量热法 电动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