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平菇菌株的培养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努尔亚·亚力买买提 贾文捷 +4 位作者 郝敬喆 罗影 贾培松 魏鹏 温切木·阿布列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3-150,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进行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供试菌株的多样性水平,为丰富和开发平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基础数据支撑。【方法】利用生物学方法和ISSR标记技术对15株野生平菇菌... 【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进行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供试菌株的多样性水平,为丰富和开发平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基础数据支撑。【方法】利用生物学方法和ISSR标记技术对15株野生平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平菇菌株菌丝颜色基本为白色,菌株间无明显差异;而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中国云南菌株04131菌丝长速最快,来自新西兰的菌株00440长速最慢;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2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比率为95.16%;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8~0.84,在遗传相似系数0.60水平上15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类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结论】15个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较为相关,而与生物学性状无明显相关,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平菇 菌丝培养特征 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2 位作者 张仁福 温切木·阿布列孜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1,共7页
【目的】研究田间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棉区棉花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及数据,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 【目的】研究田间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棉区棉花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及数据,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以gfp-AL7为标记菌株分析其在土壤中的定植能力及对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结果】库尔勒棉区随水滴施生防菌剂时间为6月中旬,迟于棉花黄萎病侵染和发生时期。土壤中90%以上的黄萎病菌微菌核分布于0~20 cm耕层,少量存在于20~40 cm耕层中。棉田土壤浸提液对菌株AL7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是标记菌株gfp-AL7在土壤中自然增殖能力较差,其定植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开始下降,主要定殖在0~20 cm的土层中。生防菌AL7发酵原液对土壤中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为70.5%,而200倍发酵液对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仅为5.5%;生物菌剂对黄萎病菌微菌核没有抑制效果,相反还促进了微菌核数量的增加。【结论】生防菌株AL7在土壤中的增殖能力以及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较差;生防菌施用技术需根据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生物防治 微菌核 定植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的制备及其培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努尔亚·亚力买买提 赵梦然 +5 位作者 罗影 郝敬喆 魏鹏 贾文捷 贾培松 温切木·阿布列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1-739,共9页
【目的】比较分析平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再生菌株培养特征,为平菇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技术理论据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平菇单核化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分析。【结果】各菌株原生质体释放... 【目的】比较分析平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再生菌株培养特征,为平菇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技术理论据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平菇单核化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分析。【结果】各菌株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11个菌株在酶解处理3.5h时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可达2.12×10^7个/mL,占总数的的84.6%;各菌株原生质体萌发率和单核率均具有较大差异,原生质体平均萌发率为69.62%,原生质体单核率为5.74%;比较分析出发菌株与其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形态、长势等特征发现,20个单核菌株的菌丝形态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48.78%;12个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显著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29.27%。【结论】所有供试菌株在原生质体释放速率、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单核得率以及菌丝长速、长势、菌落形态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原生质体 酶解 单核菌株 菌丝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分离方法评价
4
作者 贾培松 贾文捷 +4 位作者 罗影 努尔亚·亚力买买提 王艺华 温切木·阿布列孜 魏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34-1740,共7页
【目的】研究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的分离方法,为双孢蘑菇线虫病调查、分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贝曼漏斗法分离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对不同栽培基质类型中线虫分离速率,评价不同生产方式和培养料处理方法... 【目的】研究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的分离方法,为双孢蘑菇线虫病调查、分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贝曼漏斗法分离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线虫,对不同栽培基质类型中线虫分离速率,评价不同生产方式和培养料处理方法对线虫发生的影响。【结果】不同基质材料中线虫分离速率差异显著,在分离24 h时线虫分离速率由大到小的材料依次为棉秆、麦草、棉籽壳和土壤材料,分离速率分别为86.05%、70.91%、37.98%和28.03%;孔隙度由大到小的材料依次为麦草、棉秆、棉籽壳和土壤材料,其孔隙度依次为3.36、2.48、2.02和1.24 mL/g;线虫浓度差异显著,工厂化生产方式和二次发酵处理条件下,基质材料中线虫浓度最低,出菇前后,培养料中线虫浓度分别为0和59.21条/100g,覆土材料中分别为12和79条/100g;农法生产方式和一次发酵处理条件下,线虫浓度最高,出菇前后,培养料中培养料中线虫浓度分别为1556.33和5371.33条/100g,覆土材料中分别为79和5236.67条/100g。【结论】不同基质材料类型中线虫分离速率差异十分显著,活体线虫分离速率与材料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线虫发生数量与生产方式和培养料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生产方式越先进、培养料发酵处理越彻底,线虫数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栽培基质 线虫 分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5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2 位作者 张仁福 温切木·阿布列孜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 【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棉花黄萎病 选择性分离 根围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香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5
6
作者 温切木·阿布列孜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第1期12-13,共2页
香菇,又称冬菇、北菇,是一种食用真菌。香菇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2 cm,有时可达20 cm,表面为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中部有深色鳞片,边缘有污白色毛状或絮状鳞片。香菇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 香菇,又称冬菇、北菇,是一种食用真菌。香菇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2 cm,有时可达20 cm,表面为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中部有深色鳞片,边缘有污白色毛状或絮状鳞片。香菇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多种食物纤维,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大棚香菇种植技术应用广泛,可显著提高香菇质量和产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菌体污染,出菇数量减少。因此,应实施科学的大棚香菇种植技术,促进香菇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盖直径 食用真菌 蛋白质含量 出菇 香菇子实体 食物纤维 大棚 污白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栽培的多发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2
7
作者 温切木·阿布列孜 沙伊拉·哈丸 +2 位作者 库丽亚·哈力别克 古丽沙拉·加别力 范乐伟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第2期17-18,共2页
近年来,中国香菇生产量及生产面积不断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香菇种植后,很多地区香菇种植业发展迅速。进入新时期后,中国香菇种植进入规模化时期,显著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本文对香菇栽培中多发性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应... 近年来,中国香菇生产量及生产面积不断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香菇种植后,很多地区香菇种植业发展迅速。进入新时期后,中国香菇种植进入规模化时期,显著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本文对香菇栽培中多发性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中国香菇产业发展。1香菇栽培中的多发性问题1.1生产环境问题生产环境对于香菇生长状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中国香菇生产环境条件较差,急需改善。再加上种植户非常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种植香菇时,没有及时清理种植区并进行灭虫杀菌工作,进而为害虫快速繁殖提供条件,影响到香菇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栽培 灭虫 种植户 快速繁殖 香菇种植 环境保护意识 生产环境条件 生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