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旦木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淡玄玄 李小敏 刘玲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3,共5页
以巴旦木壳为原料,ZnCl2为活化剂,在马弗炉中600℃烧制50 min制备了巴旦木壳活性炭。探讨了活化剂、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及吸附剂用量对孔雀石绿(MG)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木壳活性炭吸附效果优于未加入活化... 以巴旦木壳为原料,ZnCl2为活化剂,在马弗炉中600℃烧制50 min制备了巴旦木壳活性炭。探讨了活化剂、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及吸附剂用量对孔雀石绿(MG)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木壳活性炭吸附效果优于未加入活化剂制备的活性炭。巴旦木壳活性炭对孔雀石绿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R2=0.978 23),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86 89)。经正交实验极差和方差分析可知,最佳吸附效果影响因素组合为:染料质量浓度600 mg/L,吸附剂用量0.40g,吸附时间240 min,吸附温度50℃,其中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旦木壳 孔雀石绿 活性炭 吸附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亚麻吸附孔雀石绿响应面优化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淡玄玄 李小敏 朱振华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639-645,共7页
利用酒石酸对亚麻改性,研究其对染料中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单因素酒石酸浓度、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初始染料中孔雀石绿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孔雀石绿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最显著影响... 利用酒石酸对亚麻改性,研究其对染料中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单因素酒石酸浓度、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初始染料中孔雀石绿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孔雀石绿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最显著影响因素(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和吸附剂用量)对孔雀石绿吸附量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改性的亚麻(酒石酸浓度1mol/L、改性时间60min、温度40℃)投加量为0.60g、染料中孔雀石绿质量浓度为100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240min条件下,孔雀石绿(MG)的去除率可达94.72%。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得到最优组合为改性亚麻吸附剂用量0.40g、改性温度60℃和改性时间60min,对孔雀石绿吸附量为5.934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吸附 孔雀石绿 酒石酸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改性亚麻对模拟孔雀石绿染料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淡玄玄 李小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8-211,共4页
以NaOH改性亚麻原料制备良好型吸附剂,用于对模拟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染料废水的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因素对NaOH改性亚麻吸附MG溶液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方程和反应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进行机理分析,并利用SEM、FT-IR... 以NaOH改性亚麻原料制备良好型吸附剂,用于对模拟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染料废水的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因素对NaOH改性亚麻吸附MG溶液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方程和反应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进行机理分析,并利用SEM、FT-IR对亚麻改性前后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25℃、转速150r/min的条件下,MG溶液初始浓度为100mg/g、吸附时间60min、改性吸附剂用量0.1g,最大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6.13%、24.03mg/g。相比于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R^2=0.7522),NaOH改性亚麻对MG溶液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R^2=0.9597),表明该吸附为多层吸附。相比于准一阶反应动力学方程(R^2=0.858),准二阶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9)可以更好的描述NaOH改性亚麻对MG溶液的吸附,表明该吸附反应为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秸秆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质 被引量:3
4
作者 淡玄玄 李小敏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56,共6页
以辣椒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辣椒秸秆吸附剂对染料刚果红(CR)的吸附性质。研究了改性和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拟合其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吸附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吸附剂用量>... 以辣椒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辣椒秸秆吸附剂对染料刚果红(CR)的吸附性质。研究了改性和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拟合其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吸附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吸附剂用量>初始染料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最佳工艺为:辣椒秸秆1.20 g,CR质量浓度300 mg/L,吸附温度70℃、时间240 min。拟合得出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可初步判断吸附发生在辣椒秸秆的外表面,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热力学计算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果红 染料 吸附 辣椒秸秆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