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语言策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涂承日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6-228,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说是用"无迹"来赞颂"有神",倡导一种"求神似于形似之外"的诗学精神。其语言策略大体可归结为三种范型:曲形得神;变形得神;隐形得神。
-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无迹而神
语言策略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涂承日
-
机构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84,共5页
-
基金
洛阳市2003年社科规划项目"古代明理诗研究"(编号:2003D05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中国古典诗歌虽以“吟咏性情”为主要特质,却并不缺少“理”的艺术构成。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理”的合法性虽曾受到质疑,但以“理”入诗则又是历代皆有的诗学现象。无论先秦、汉、魏晋、唐、宋及至明清,理性光亮在古代诗苑中一路闪耀,从未停息。随着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理思的构成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程度。以“理”入诗的高层境界不失形象宛然、情韵悠长的诗性品格,而直下理语、缺乏情致的粗陋说教则多为人所诟病。
-
关键词
古典诗歌
以理入诗
理思
情理并举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诗理思的审美演生
- 3
-
-
作者
涂承日
-
机构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
-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150,共3页
-
文摘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典性、样本性的意义。
-
关键词
唐诗
理思
演生
意象
意境
情韵
-
Keywords
Tong poetry
logic
evolution
images
artistic conception
emotion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