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管楚雄 蔡连明 +9 位作者 林明江 许汉亮 黄志武 梁瑞波 龙伟斌 胡成章 涂寿荣 赖宏光 涂育辉 陈子京 《甘蔗糖业》 2009年第2期1-7,30,共8页
本文针对翁源蔗区甘蔗螟虫严重发生与为害的问题,利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在甘蔗条螟性引诱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以甘蔗条螟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为主的技术,通过控制虫源基数,配合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 本文针对翁源蔗区甘蔗螟虫严重发生与为害的问题,利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在甘蔗条螟性引诱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以甘蔗条螟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为主的技术,通过控制虫源基数,配合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农药,把农业防治技术措施贯穿于整个甘蔗生产管理过程中,并将各项防治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创造一个有利于甘蔗生长和天敌活动而不利于甘蔗螟虫发生、为害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甘蔗螟虫为害的目的。成功研究与总结出了一套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该项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甘蔗条螟 性引诱剂 系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霜冻蔗区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仲华 沈万宽 +2 位作者 涂寿荣 涂育辉 赖宏光 《甘蔗糖业》 2003年第3期4-9,共6页
在粤北翁源蔗区对18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新植宿根平均蔗产量居前4位的品种有引1号、引9号、闽糖86-05和粤糖93-159,平均蔗茎产量均较对照种R0C10增产20%以上;新植宿根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居前五位的品种有引... 在粤北翁源蔗区对18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新植宿根平均蔗产量居前4位的品种有引1号、引9号、闽糖86-05和粤糖93-159,平均蔗茎产量均较对照种R0C10增产20%以上;新植宿根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居前五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1号、粤糖93-159、R0C25和R0C22,均较对照种新台糖10号增产糖15%以上;新植宿根平均蔗糖分(11月至次年1月)居前5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8号、引1号、粤糖93-159和引6号,平均蔗糖分均超过14.3%,其中引9号平均蔗糖分达15.63%,11月上旬蔗糖分超过15%,成熟高峰期达1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良的品种有引9号、粤糖93-159,这两品种均表现特早熟高糖、高产、分蘖性强、粗生易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蔗区 甘蔗 新植宿根 品种试验 产量 含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源蔗区甘蔗施肥量、斩种方式和下种量试验
3
作者 邓发强 龙伟斌 +2 位作者 涂寿荣 邓海华 沈万宽 《甘蔗糖业》 2004年第2期15-18,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探讨合理的氮,磷、钾施用量、下种量和不同斩种方式。在地膜覆盖和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双芽苗的萌芽率显著优于半茎苗。本试验条件下,在施1500 kg/hm2过磷酸钙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施750kg/hm2尿素和450... 采用正交试验探讨合理的氮,磷、钾施用量、下种量和不同斩种方式。在地膜覆盖和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双芽苗的萌芽率显著优于半茎苗。本试验条件下,在施1500 kg/hm2过磷酸钙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施750kg/hm2尿素和450kg/hm2氯化钾的基础上,增施氮和钾虽有增产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本试验甘蔗生长中后期遭受严重干旱,可能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追施的氮肥和钾肥的肥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施肥量 斩种方式 下种量 正交试验 肥效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靠科技,促进糖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4
作者 龙伟斌 涂寿荣 邓海华 《甘蔗糖业》 2002年第3期17-19,9,共4页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东经113°39'2"至114°18'5",纬度为北纬24°7'4"至24°40',是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平均气温20.3℃,极端最低气温-5.1℃,冬季常有霜冻,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856.5h,年...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东经113°39'2"至114°18'5",纬度为北纬24°7'4"至24°40',是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平均气温20.3℃,极端最低气温-5.1℃,冬季常有霜冻,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856.5h,年均降雨量1763.8mm,属雨热同季,适宜于糖蔗生产.翁源县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有9000hm2宜农丘陵岗地,其中3000hm2适宜发展甘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翁源县 蔗糖业 优良品种 先进栽培技术 糖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