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地层压力系数分析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涂丹凤 牛成民 +2 位作者 钱赓 王改卫 黄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和圈闭,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为研究目的层,基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4个油田的实测地层压力系数,进而探讨不同地层压力系数条件下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和圈闭,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为研究目的层,基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4个油田的实测地层压力系数,进而探讨不同地层压力系数条件下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地层压力条件下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发育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和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凹陷区—缓坡带的馆陶组与明下段V油组、缓坡带—凸起区的明下段Ⅲ油组以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凹陷区—缓坡带的明下段Ⅲ油组以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凸起区以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系数 油气输导体系 新近系 中央隆起带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BZ34-1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涂丹凤 牛成民 +2 位作者 张新涛 钱赓 王改卫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67-70,共4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海域,BZ34-1油藏位于该凹陷北部,整体表现为受两条近东西向大断层控制形成"花状"地堑构造,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将构造复杂化,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研究区油气主要以新...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海域,BZ34-1油藏位于该凹陷北部,整体表现为受两条近东西向大断层控制形成"花状"地堑构造,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将构造复杂化,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研究区油气主要以新近系明下段为主,油藏受砂体控制明显。通过对BZ34-1油藏进行精细解剖,认为新近系明下段长期基准面上升至下降半旋回的转换期或下降半旋回早期为主要勘探层系;通过深入研究油源断层与砂体接触关系,建立了断层-砂体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静态模型来判别砂体的有效性;通过建立适合黄河口凹陷频率衰减烃检技术进行综合类比分析,预测圈闭的含油气性;结合油藏自身特点优化井型和井轨迹,提高钻井成功率。最终在BZ34-1油藏围区部署了3口滚动井,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 600×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滚动勘探 复杂断块油藏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油气优势输导体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钱赓 牛成民 +3 位作者 杨波 涂丹凤 李果营 高文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1,50,共9页
利用地球化学、地层压力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输导体系的特征、分布、时空配置关系及其有效性,进一步揭示莱西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分析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断裂体系、输导层与盖层,油气输导格架3要素研究其... 利用地球化学、地层压力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渤海南部莱西构造带新近系输导体系的特征、分布、时空配置关系及其有效性,进一步揭示莱西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分析莱西构造带新近系:断裂体系、输导层与盖层,油气输导格架3要素研究其特征与空间匹配关系并进行静态评价,发现除前人总结的馆陶组一明下段v油层组外,明下段I-III油层组也是新近系油气运移优势输导层。在调节断层分割与泥岩盖层分隔下,两个优势输导层重组并构成了菜西构造带新近系“千层糕”式油气输导格架。结合含氮化合物浓度、地层压力、荧光录井与砂体刻画对油气输导路径进行动态追踪与运移通道刻画,证实“T0^3-T0^2-T0^1泥岩盖层组”分隔新近系油气输导格架为上、下两套油气输导体系,后者输导通道以馆陶组一明下段V油层组块状砂砾岩体为主,前者主要由明下段I-III油层组相互叠置连通的南北向河道型砂体构成,油气沿两个优势通道以横向输导为主,并伴有差异成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 莱西构造带 油气输导格架 优势输导体系 油气输导方式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渤中34区明化镇组下段油气输导体系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新涛 牛成民 +2 位作者 黄江波 曾萱 涂丹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0,112-113,共4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34区输导体系特征及其与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关系的研究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层和砂体,油气的富集受控于断层和砂体的分布,且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既决定了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也...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34区输导体系特征及其与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关系的研究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层和砂体,油气的富集受控于断层和砂体的分布,且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既决定了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建立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半定量静态模型,证实断层与砂体的接触面积是影响油气充满度、储量丰度和油柱高度的重要参数,指导了渤中34-B构造的井位部署,渤中34-B-3D井砂体的含油气性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较好。实践证实,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描述方法对成熟探区开拓勘探空间、寻找潜在油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输导体系 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 油气运移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1构造区湖底扇成因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改卫 杜晓峰 +2 位作者 黄晓波 涂丹凤 王志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3,共10页
为落实渤中21构造东二下段岩性圈闭类型及规模、储量规模,在对渤中21构造区古地貌背景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的耦合分析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精细地震追踪、宏观地震相组合及多属性分析,与渤海已钻探典型湖底扇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 为落实渤中21构造东二下段岩性圈闭类型及规模、储量规模,在对渤中21构造区古地貌背景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的耦合分析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精细地震追踪、宏观地震相组合及多属性分析,与渤海已钻探典型湖底扇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层段为湖底扇型岩性圈闭。渤海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分为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以及与大型三角洲建造形成的同沉积坡折带密切相关的2种类型。渤中21构造区湖底扇成因与大型三角洲建造形成的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在成因模式指导下,通过对湖底扇沉积厚度、地震微相特征分析,用地震岩相正演模拟方法对湖底扇富砂区范围进行圈定,落实湖底扇岩性圈闭边界,为渤中21构造区储量计算和勘探评价提供依据,为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1构造区 东二下段 坡折带 湖底扇 隐蔽油气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富砂性湖底扇沉积模式及有利勘探目标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改卫 黄晓波 +2 位作者 代黎明 王启明 涂丹凤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通过对渤海油田湖底扇发育特征系统分析,认为渤海油田发育的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可分为两种沉积模式,一种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相关,另一种与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并对两种模式的湖底扇规模与富砂特征进行了对比。以BZ21区为例,在对古地... 通过对渤海油田湖底扇发育特征系统分析,认为渤海油田发育的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可分为两种沉积模式,一种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相关,另一种与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并对两种模式的湖底扇规模与富砂特征进行了对比。以BZ21区为例,在对古地貌背景和三角洲推进形成同沉积坡折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地震追踪、复合微相刻画等手段,建立了BZ21区大型湖底扇群沉积模式,精细刻画了各个湖底扇富砂区和富砂边界,并指明BZ21区、BZ19区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古近系 湖底扇 沉积模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