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植与再造: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十一面观音造像组合考
1
作者 陈凯源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北侧绘有一铺以十一面观音为主尊胁侍的说法图,经分析可知,该造像组合是在借鉴长安出土的“大唐善业泥”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的唐长安风格佛教造像改造而成的一铺佛教艺术作品,创作年代大致为垂拱二年(686)至圣历元... 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北侧绘有一铺以十一面观音为主尊胁侍的说法图,经分析可知,该造像组合是在借鉴长安出土的“大唐善业泥”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的唐长安风格佛教造像改造而成的一铺佛教艺术作品,创作年代大致为垂拱二年(686)至圣历元年(698)这段时间。第331窟以及第332、148窟作为敦煌李氏家族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三者不仅作为初盛唐时期敦煌石窟中的代表洞窟,窟内还出现了大量与唐长安相关的造像内容,这表明其深受唐长安佛教思想及艺术的影响,是唐代长安风尚浸染下所建造的一批洞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1窟 十一面观音 善业泥 唐长安 敦煌李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家国而作——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像的图像特征及主题
2
作者 郭子睿 沙武田 《美术大观》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作为一座盛唐家窟,莫高窟第321窟形象地展示着敦煌阴氏家族的文化观念与礼俗生活。其中十一面观音像颇具原创性,成为此窟一类内涵丰富的视觉语汇。画面融合密教传统与净土母题,传递出窟主对密教观音法门的认知与理解。更为独特的是,在... 作为一座盛唐家窟,莫高窟第321窟形象地展示着敦煌阴氏家族的文化观念与礼俗生活。其中十一面观音像颇具原创性,成为此窟一类内涵丰富的视觉语汇。画面融合密教传统与净土母题,传递出窟主对密教观音法门的认知与理解。更为独特的是,在风格样式上继承延续长安七宝台造像的传统,再现武周时期的佛教视觉。图像彰显出深刻的纪念碑性意义,不仅追忆展示着阴氏家族崛起的历史记忆,更突出表达了守护国土的夙愿担当,是其忠孝思想与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实为盛唐时期家国意识的视觉型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21窟 十一面观音像 敦煌阴氏 七宝台造像 家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 被引量:18
3
作者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内诸多现象,包括如《各国王子举哀图》的民族属性、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雁衔珠纹、两件粟特纳骨瓮的文化意义、洞窟建筑形制与入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涅经变图像的再解读、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图像的选择意义、...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内诸多现象,包括如《各国王子举哀图》的民族属性、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雁衔珠纹、两件粟特纳骨瓮的文化意义、洞窟建筑形制与入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涅经变图像的再解读、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图像的选择意义、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粟特人、供养人画像、与邻窟张议潮功德窟的历史关联、敦煌粟特安氏的佛教信仰等问题的详细分析,论证表明该洞窟作为敦煌粟特九姓胡人功德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158窟 粟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下) 被引量:15
4
作者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2期29-36,共8页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内诸多现象,包括如《各国王子举哀图》的民族属性、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雁衔珠纹、两件粟特纳骨瓮的文化意义、洞窟建筑形制与入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涅经变图像的再解读、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图像的选择意义、...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内诸多现象,包括如《各国王子举哀图》的民族属性、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雁衔珠纹、两件粟特纳骨瓮的文化意义、洞窟建筑形制与入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涅经变图像的再解读、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图像的选择意义、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即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粟特人、供养人画像、与邻窟张议潮功德窟的历史关联、敦煌粟特安氏的佛教信仰等问题的详细分析,论证表明该洞窟作为敦煌粟特九姓胡人功德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158窟 粟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座反映唐蕃关系的“纪念碑”式洞窟(上)——榆林窟第25窟营建的动机、思想及功德主试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4期10-17,共8页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陷蕃前,身为瓜州节度使、沙州作战前沿总指挥尚乞心儿的功德窟,或者说是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洞窟,而建窟的主要目的是吐蕃人为了"纪念"对瓜州的占领,又是为了通过佛教手段向瓜沙地区的汉人表示友好,因此该窟实为——"纪念碑性"洞窟,具有很强的"秘密性",但其建窟的模式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5窟 唐蕃关系 纪念碑性 尚乞心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座反映唐蕃关系的“纪念碑”式洞窟(下)——榆林窟第25窟营建的动机、思想及功德主试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2013年第1期16-23,共8页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陷蕃前,身为瓜州节度使、沙州作战前沿总指挥尚乞心儿的功德窟,或者说是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洞窟,而建窟的主要目的是吐蕃人为了"纪念"对瓜州的占领,又是为了通过佛教手段向瓜沙地区的汉人表示友好,因此该窟实为一"纪念碑性"洞窟,具有很强的"秘密性",但其建窟的模式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5窟 唐蕃关系 纪念碑性 尚乞心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3期43-48,共6页
2010年7月21~24日在莫高窟举办了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分为十个专题:洞窟藏文题记以及吐蕃密教文献与洞窟思想研究、政治与样式、历史与艺术、石窟经变画、密教尊像... 2010年7月21~24日在莫高窟举办了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分为十个专题:洞窟藏文题记以及吐蕃密教文献与洞窟思想研究、政治与样式、历史与艺术、石窟经变画、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毗沙门天王像、莫高窟第465窟研究、图像专题研究、吐蕃文物文献研究。本文发表了与会专家学者报告的最新内容和观点,总结并评述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敦煌论坛 吐蕃时期 敦煌石窟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统治下一位唐人画师的民族情结——以瓜州榆林窟第25窟婚嫁图和老人入墓图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雨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9-26,共8页
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婚嫁图与老人入墓图,同在石窟主室北壁弥勒经变中。通过对两幅图像的仔细对照,发现了一些相似度很高的细节:出现同戴透额罗幞头的一身男子像、同行叉手礼的一身男子像、同画并排站立的三位唐装女子、画面构图中心的... 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婚嫁图与老人入墓图,同在石窟主室北壁弥勒经变中。通过对两幅图像的仔细对照,发现了一些相似度很高的细节:出现同戴透额罗幞头的一身男子像、同行叉手礼的一身男子像、同画并排站立的三位唐装女子、画面构图中心的转移。以此现象为中心,具体分析两幅图像中的人物,相互之间应该具有密切的关系,各自可以理解为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人生场景再现。尤其是在婚嫁图中行叉手礼、着吐蕃装的吐蕃新郎,而到了老人入墓图中却是身着唐服的形象,图像本身可以认为是一幅反映吐蕃人汉化的历史图像,但实际上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表达画师对吐蕃统治下"辫发易服"民族同化政策的不满与抵触,同时似乎赋予恢复唐人统治的政治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5窟 婚嫁图 老人入墓图 民族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州榆林窟第4窟为西夏洞窟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杨艳丽 沙武田 《美术大观》 2022年第8期34-40,共7页
榆林窟第4窟是一处在立体曼荼罗坛场下构建的显密圆融洞窟,其营建年代学术界争议较大。受制于瓜州经济政治等因素限制,有元一代在榆林窟的营建实况为重绘部分壁画或供养人以进行供养,实际并没有开展大规模新建洞窟行为。而洞窟中的西夏... 榆林窟第4窟是一处在立体曼荼罗坛场下构建的显密圆融洞窟,其营建年代学术界争议较大。受制于瓜州经济政治等因素限制,有元一代在榆林窟的营建实况为重绘部分壁画或供养人以进行供养,实际并没有开展大规模新建洞窟行为。而洞窟中的西夏文题记残留,以及西夏晚期流行佛塔的绘制说明其年代应不晚于12-13世纪。早期藏传绘画母题及西夏绘画元素的应用,则进一步说明了榆林窟第4窟所具有的西夏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4窟 西夏 壁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佛五十菩萨图出现在莫高窟第332窟原因考论
10
作者 尹潇 沙武田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2期28-34,共7页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出现,源于道场法师希冀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而使僧人免受法难的愿望,其文本依据是《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佛五十菩萨图最初在河南境内流传,隋初进入化度寺的前身——真寂寺。武则天积极采取无尽藏施、无遮大会等佛教...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出现,源于道场法师希冀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而使僧人免受法难的愿望,其文本依据是《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佛五十菩萨图最初在河南境内流传,隋初进入化度寺的前身——真寂寺。武则天积极采取无尽藏施、无遮大会等佛教仪式进行政治宣传,这使得供养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化度寺得到了很多关注。净土教与三阶教的论争使得化度寺愈加引人瞩目,被净土教认为具有护持佛法功能的一佛五十菩萨图被更多的僧俗所熟知。西行归唐的义净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周时期,敦煌李氏密切关注着两京地区的风吹草动,出于对两京地区流行佛教风潮的追捧以及提升洞窟神圣性的考虑,李氏将一佛五十菩萨图绘入莫高窟第332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佛五十菩萨图 武周时期 净土教 三阶教 莫高窟第332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