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31
1
作者 蒋帅 江志红 +1 位作者 李伟 沈雨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4,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逐日气温资料和CMIP5中30个全球气候模式资料,计算了平均日最高气温(TXAV)、平均日最低气温(TNAV)、热浪指数(HWDI)、霜冻日数(FD)、和暖夜指数(TNF90)5个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各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气候平均场和趋...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逐日气温资料和CMIP5中30个全球气候模式资料,计算了平均日最高气温(TXAV)、平均日最低气温(TNAV)、热浪指数(HWDI)、霜冻日数(FD)、和暖夜指数(TNF90)5个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各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气候平均场和趋势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极端指数的气候平均场,其中对TNAV、TXAV和FD平均场模拟能力较强,大部分模式平均场与观测场的相关系数超过0.90,但对TNF90和HWDI的模拟能力相对较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70,且各模式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极端指数的趋势模拟来说,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平均各极端气温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同,但大多数模式模拟趋势的强度偏弱。相比于气候平均场,模式对极端气温指数趋势空间场模拟较差,除TNAV有1/3的模式平均场与观测场的相关系数超过0.60外,模式模拟其余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60。模拟极端气温气候平均场的能力最优的5个模式为:IPSL-CM5A-MR、CMCC-CM、IPSL-CM5A-LR、MPI-ESM-MR和MPI-ESM-P。趋势空间场模拟最好的5个模式为:MPI-ESM-P、CANESM2、ACCESS1-3、BCC-CSM1-1和Nor ESM1-M。模式对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模拟能力一致性较差,但基于气候平均场或趋势空间场的优选模式,相比于所有集合模式平均,模拟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极端气温 趋势 优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一次线状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璐璐 孙建华 +4 位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周彬 沈雨辰 查书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6-781,共16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地形作用,北侧冷高压南移受到阻挡,高低压之间强迫减弱,系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减弱。WRF模式成功地模拟此次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NS线状对流线在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的结构特点。在系统的成熟阶段,前部是向后的入流引导的上升气流,气流在斜升过程中在中层遇到对流后部入流,一部分形成了对流区下层的下沉运动,另一部分上升气流则与中层及高层后向入流一起继续向对流层高层的系统前方运动。通过2009年6月3日弓状回波(BE型)对流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揭示了NS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没有或较少产生层状云的原因可能是后部中层以上的后向入流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对流 无层状云对流线(NS) 弓状回波(BE)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实事求是——高校招生改革之我见
3
作者 沈雨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3-26,共4页
我国传统的招生制度长期以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许多不适应因素日渐暴露出来,如高校招生的规模、发展速度、层次、专业设置和收费标准等等都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国传统的招生制度长期以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许多不适应因素日渐暴露出来,如高校招生的规模、发展速度、层次、专业设置和收费标准等等都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大胆改革原有招生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摆脱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束缚。目前,许多同志认为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招生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削减指令性计划的招生数、增加调节性计划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高校收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招生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2 位作者 周彬 王璐璐 沈雨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6-844,共9页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持续维持的锋生机制,为此次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动力热力条件,在淞附增长作用下,形成较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饱和湿位涡的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雷暴是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它出现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等熵分析揭示了雷暴的触发机制:暖湿气流沿着锋面从低层爬升到600~650 h Pa,与冷空气相遇触发了本次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饱和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等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