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张网作业调查的福建漳浦近海口虾蛄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勇 徐春燕 +7 位作者 庄之栋 吴同晋 余伟 蔡建堤 马超 谢少卿 喻家玥 沈长春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根据2022年8月—2023年4月福建漳浦近海张网作业调查数据,对主要渔获物368尾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体长、体质量、摄食强度、雌性卵巢发育程度、雌雄比例和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参... 根据2022年8月—2023年4月福建漳浦近海张网作业调查数据,对主要渔获物368尾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体长、体质量、摄食强度、雌性卵巢发育程度、雌雄比例和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张网作业渔获物中,口虾蛄雌雄比例为1∶1.115,口虾蛄体长优势组为110~130 mm,体质量优势组为15.0~25.0 g,雌、雄样品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口虾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为W=2.140×10^(-5) L^(2.882)(R^(2)=0.946,n=368)。雌性口虾蛄性腺成熟度在Ⅰ~Ⅲ期之间,Ⅲ期个体主要出现在2—4月。口虾蛄摄食等级平均为1.44级,其中1级最多。口虾蛄群体肥满度指数平均值为1.226,雄性略大于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张网 生物学特征 漳浦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口海域夏季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超 庄之栋 +7 位作者 刘勇 徐春燕 朱建新 吴同晋 余伟 谢少卿 沈长春 蔡建堤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75-383,共9页
【目的】研究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本文根据2023年8月在厦门湾口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资源密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 【目的】研究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本文根据2023年8月在厦门湾口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资源密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厦门湾口海域夏季共捕获游泳动物147种,隶属于4纲19目63科107属,其中鱼类92种、头足类8种、口足类8种、虾类13种、蟹类26种。游泳动物渔获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数量密度分别为450.58 kg/km^(2)、4.42×10^(4) ind/km^(2)。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4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动范围为5.68~10.23,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N、Pielou均匀度指数J′N变动范围分别为1.47~3.34、0.38~0.88,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W、Pielou均匀度指数J′W变动范围分别为2.09~3.41、0.54~0.87。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夏季厦门湾口游泳动物群落可划分为南、北2个组群,哈氏仿对虾和刀额仿对虾是2个组群的主要相异贡献种。【结论】本次调查种类数多于近些年厦门湾内及九龙江口游泳动物调查种类数,优势种均为小型、低营养层次和短生命周期的物种,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属于中等水平,渔获物小型化比较明显。受鱼类资源衰退的影响,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的虾类资源成为渔业资源的重要补充。【意义】本研究补充了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研究基础资料,对该海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 游泳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20
3
作者 沈长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4,共7页
根据2008年福建海区三沙湾春季和秋季两个季度月鱼类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类型特点。结果表明:渔获鱼类经鉴定共有94种,其中,软骨鱼类的须鲨目、鲼形目和电鳐目各1种;硬骨鱼类的鲈形目最多,47种,其次鲱形目1... 根据2008年福建海区三沙湾春季和秋季两个季度月鱼类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类型特点。结果表明:渔获鱼类经鉴定共有94种,其中,软骨鱼类的须鲨目、鲼形目和电鳐目各1种;硬骨鱼类的鲈形目最多,47种,其次鲱形目10种,鲽形目9种。以暖水性种类为主,占总种数70.2%,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从种类重量和数量组成看,整个调查港湾以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种类为主,优势种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 ilaevis)、硬头鲻(Mugil strongylocephal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 blyopus rubicundus)、大黄鱼(Larim ichthys croce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odon neherus)、棱鮻(Liza carinat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等;总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为3.49 kg/h,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2.017,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820,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2.434。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布处于中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福建三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丰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沈长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7,共7页
根据2008年春季(5月5日、5月17日)和秋季(11月14日、11月30日)分别在三沙湾进行4次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及历史相关资料,对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出现的鱼卵、仔稚鱼有35种(包括... 根据2008年春季(5月5日、5月17日)和秋季(11月14日、11月30日)分别在三沙湾进行4次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及历史相关资料,对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出现的鱼卵、仔稚鱼有35种(包括2种未定种类),比199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了9种和12种;其中鱼卵数量中石首鱼科和舌鳎科的鱼卵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鱼卵数量的80.63%和14.18%,尚未见1990年的优势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出现,2007年的优势种隆头鱼科仅出现于秋季,数量也不多;鱼卵分布时间变化明显,5月上旬鱼卵丰度最高,占4个航次鱼卵总丰度的95.0%,5月中旬和11月数量很少。春、秋两季鱼卵平均丰度4.92 ind/m3较1990年和2007年同期高;在三都岛、青山岛的南部、官井洋、东冲口一带海域鱼卵数量较多,密集区较1990年和2007年密集区偏西偏南。春、秋两季仔稚鱼平均丰度0.18 ind/m3,高于1990年,低于2007年;仔稚鱼丰度最高为5月上旬,占4个航次仔稚鱼总丰度的78.6%;1990年、2007年及2008年仔稚鱼优势种同为虾虎鱼类,其主要繁殖区都在三沙湾东北部和东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组成及其丰度 时空分布 鱼卵 仔稚鱼 福建三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主要经济金枪鱼的资源概况 被引量:4
5
作者 沈长春 苏新红 戴天元 《福建水产》 2000年第2期81-91,共11页
本文综合概述了世界上6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的种群和作业渔场分布,历年产量及资源利用状况。
关键词 世界 金枪鱼资源 种类 渔场分布 作业方式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主要作业蟹类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沈长春 马超 +2 位作者 刘勇 徐春燕 叶泉土 《福建水产》 2014年第1期47-54,共8页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中南部近海 蟹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渔场光诱鱿鱼敷网渔业现状 被引量:5
7
作者 沈长春 苏新红 +2 位作者 洪明进 吴国风 谢庆健 《福建水产》 2008年第4期54-59,共6页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围位于北纬26°00′-28°00′,东经121°30′-125°00′海域;渔期每年的4—10月,旺汛为6~8月。主要渔获物组成为枪乌贼类、鲐鳄鱼、纯科类和扁舵鲣、其年间所占比重变化很大;本文还对其中部分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闽东渔场的光诱敷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不宜过度发展,建议不要过早的捕捞产卵群体和过度捕捞幼体枪乌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渔场 光诱敷网 枪乌贼 现状 鱿鱼 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沈长春 《福建水产》 2012年第4期302-308,共7页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大吨位、大功率渔船数量连续多年不断增长;渔具型式以有翼单囊网具为主;部分渔船使用的拖网网囊尺寸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带鱼、二长棘鲷幼鱼损害现象较为严重;秋季8—10月蓝圆鲹和鲐鱼群体绝大多数个体可达到最小可捕规格。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2002年以来单船拖网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生命周期短、营养级较低的蟹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虾类资源渔获比重显著增长;原优势种类绿布氏筋鱼资源已出现严重衰竭;二长棘鲷资源量逐年减少,渔获群体明显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船拖网渔业 调查与分析 闽南-台湾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蔡建堤 徐春燕 +4 位作者 马超 刘勇 庄之栋 陈洁 沈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44-1850,共7页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团聚的斑块,不同季节种群聚集特性差异显著,春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低,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斑块组成;夏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平均拥挤度高,种群主要由4个斑块组成;秋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弱,个体平均拥挤度较低,种群主要由7个斑块组成;冬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高,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大斑块组成。随着个体生长速度的增大,种群呈现扩散的趋势,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管鞭虾 闽东北海域 聚集特性 种群分布格局 格局强度 负二项参数 平均拥挤度 聚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种群聚集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建堤 徐春燕 +5 位作者 马超 叶孙忠 庄之栋 刘勇 谢少卿 沈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18-4826,共9页
基于2016年4月和10月闽南渔场渔业资源的专项调查数据,运用相对性重要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指数、Cassie指标、Mrisita指数等方法分析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种群聚集特性,比较不同的季节、类群和种类及其相互间的聚集状... 基于2016年4月和10月闽南渔场渔业资源的专项调查数据,运用相对性重要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指数、Cassie指标、Mrisita指数等方法分析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种群聚集特性,比较不同的季节、类群和种类及其相互间的聚集状态,探究种群聚集驱动因子,旨在发现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种群聚集的特征、内在规律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共17种,其中鱼类6种、虾类3种、蟹类4种、头足类4种;鱼类中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filis)聚集强度最强,头足类中火枪乌贼(Loligo beka)聚集强度最强;虾类和蟹类中春季以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拥剑梭子蟹(Portunus gladiator)的聚集强度最强,而秋季以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聚集强度最强;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中春季分别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鹰爪虾、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和火枪乌贼的平均拥挤度最高,而秋季分别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鹰爪虾、拥剑梭子蟹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的平均拥挤度最高;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的平均拥挤度呈现出秋季高于春季,虾类、蟹类种群聚集强度大于鱼类、头足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强度 平均拥挤度 游泳动物 闽南渔场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仔稚鱼多样性及其漂流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楠 沈长春 钟俊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2,共7页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网和小型拖网分别对九龙江口湾区的9个站位和碎波带的5个站位进行仔稚鱼采样,并对2号站位水深8 m的水域进行中层拖网。河口区表层水域获得30种仔稚鱼(965 ind),2号站位的中层水域有12种仔...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网和小型拖网分别对九龙江口湾区的9个站位和碎波带的5个站位进行仔稚鱼采样,并对2号站位水深8 m的水域进行中层拖网。河口区表层水域获得30种仔稚鱼(965 ind),2号站位的中层水域有12种仔稚鱼(631 ind),碎波带42种(1 006 ind),河口表层水域和碎波带的仔稚鱼共有种为11种,其中5种也出现于中层水域。调查表明碎波带仔稚鱼的Shannom-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度指数均最高,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根据个体发育阶段和体长分布的差异,推测在九龙江口仔稚鱼优势种的漂流模式: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选择碎波带进行生栖,而早期仔鱼则随潮流在河口漂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口 碎波带 仔稚鱼 多样性 漂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楠 沈长春 钟俊生 《南方水产》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在九龙江口湾区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并在2号站位进行中层水平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1763尾,鉴定出33种,隶属于16属15科。其中垂直拖网167尾(密度为1.... 在九龙江口湾区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并在2号站位进行中层水平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1763尾,鉴定出33种,隶属于16属15科。其中垂直拖网167尾(密度为1.97ind.m-3),表层水平拖网965尾(密度为0.30ind.m-3),中层水平拖网631尾(密度为5.39ind.m-3)。调查结果表明,虾虎鱼类(Gobiidae)占绝对优势,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斑(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为主要优势种。春季种类数最多(22种),冬季仅为5种。春季的平均密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的密度最小。中层水域仔、稚鱼种类数和数量均多于表层水域,且在水层分布也存在种类差异。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口 稚鱼 种类组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勇 叶孙忠 +5 位作者 马超 庄之栋 徐春燕 沈长春 蔡建堤 谢少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94,共9页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其中鱼类154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7种。游泳...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其中鱼类154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占71.43%,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游泳动物 三沙湾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单拖网具的改革试验
14
作者 沈长春 《福建水产》 1999年第4期14-20,共7页
福建省单拖渔船在90年代以来,经过一段快速发展后,面临着渔船相对效益下降,网目尺寸小型化等一系列问题。项目组于1995—1998年对单拖网具进行了改革试验。本文就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福建 单拖 网具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场重心信度测算及渔场重心修正理论构建——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建堤 陈方平 +4 位作者 吴建绍 刘勇 沈长春 马超 吴立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9-1937,共9页
渔场重心是表征渔场位置的重要参数,准确掌握渔场重心,对判断鱼类洄游路线、确定中心渔场、表征鱼群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渔场重心计算采用的是固定物体重心计算方法,然而运动的鱼类和固定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由固定... 渔场重心是表征渔场位置的重要参数,准确掌握渔场重心,对判断鱼类洄游路线、确定中心渔场、表征鱼群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渔场重心计算采用的是固定物体重心计算方法,然而运动的鱼类和固定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由固定物体重心计算的渔场重心能否体现鱼群分布特征,值得深入研究。渔场重心信度是用于度量由固定物体重心计算的渔场重心表征鱼群分布特征的能力,体现渔场重心的可信程度,而渔场重心修正是为了提升渔场重心表征鱼群分布特征的能力,提高渔场重心信度,以准确掌握渔场重心。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Parargrops edita Tanaka)为例,采用渔场重心、几何中心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为参数,首次建立了渔场重心信度测算及渔场重心修正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渔场重心信度,研究了渔场重心修正方法和渔场重心的分布特征,旨在从更精细地水平上掌握二长棘鲷渔场重心,为生态智慧在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二长棘鲷渔场重心信度各月变化在0.12—1.00,平均值0.67,均方差0.31,各月渔场重心可信度波动较大,12月份和2月份渔场重心信度最大为1.00,鱼群对称和均匀分布于渔场重心,渔场重心可信度最高,3—8月份渔场重心信度低于0.70,鱼群在渔场重心周围的对称性和均匀度差,渔场重心可信度差,其中3月份渔场重心信度最小为0.12;(2)渔场重心信度不仅反映了渔场重心可信程度,还体现了鱼群在渔场重心周围的分布特征,可作为研究鱼群分布特征的重要参数,渔场重心信度低于0.70,渔场重心需要修正;(3)渔区修正系数用于判别鱼群所在渔区是否排除,通过去除渔区修正系数小于0.5的鱼群,能保留85%以上的鱼群数量,提高渔场重心信度0.70以上;(4)修改后的渔场重心变化规律较显著,4—5月份,幼鱼群体重心向西迁移,6—7月份,索饵群体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8月份,索饵群体重心开始往南迁移,9—11月份,越冬群体重心逐渐向南移动,12月份,生殖群体重心继续往南迁移,1—3月份生殖群体主要集中在305渔区(119°15'E,23°15'N)附近进行生殖活动,鱼群少有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重心信度 渔场重心修正 渔场重心 渔场几何中心 二长棘鲷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外海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及群体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孙忠 刘勇 +5 位作者 郭书悦 蔡建堤 马超 徐春燕 庄之栋 沈长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0-36,共7页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出现频率为22.4%,总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3.47 kg·km^(-2),出现站位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范围0.04~60.11 kg·km^(-2),平均为15.50 kg·km^(-2)。以2008年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35.6%和40.0%,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78 kg·km^(-2)和5.56 kg·km^(-2),2009年2月和2008年5月数量较少。水深60 m以内的调查站位出现频率为100%,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3.4%,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达16.44 kg·km^(-2),最高达60.11 kg·km^(-2);水深60~80 m出现频率为31.2%,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7%,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7 kg·km^(-2);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没有哈氏仿对虾分布。渔获的哈氏仿对虾体长范围为32~11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 mm,占54.8%;雌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86.2 mm和7.2 g,雄虾则分别为66.5 mm和3.1 g;雌雄性比为1︰0.11,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Ⅲ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34.0%和24.5%,生殖群体占相当比率,Ⅳ期以上个体占29.3%;空胃率和饱胃率均较低,平均摄食等级为1.62。【结论】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时空变化明显,主要出现于夏、秋季,春季数量很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区水深60 m以内的近岸海域,渔汛期为2-5月和8-11月,秋末冬初向深水区作适温徊游。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且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摄食强度中等略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平均摄食等级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数量分布 群体结构 闽东北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渔业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孙忠 柯舒婷 +8 位作者 马超 罗冬莲 刘勇 杨芳 郭书悦 沈长春 蔡建堤 徐春燕 庄之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2015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用110 kW、囊网网目30 mm桁杆单拖作业船于九龙江口海域10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拖捕1网次,每次拖曳20 min,研究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为九龙江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 2015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用110 kW、囊网网目30 mm桁杆单拖作业船于九龙江口海域10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拖捕1网次,每次拖曳20 min,研究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为九龙江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渔业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春、秋两季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种类114种,隶属18目48科81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其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渔业生物种类更替率为68.4%,渔获物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1000)有脊尾白虾、凤鲚、日本蟳等8种,优势种类更替明显,经济种类占有较大比例,以生命周期短、中小型种类居多;春、秋两季渔获质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67.43 kg/km^2和163.36 kg/km^2,渔获类群均以鱼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4.6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渔业生物群落丰度等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多样性较历史数据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口 渔业生物 多样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种群分布格局强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建堤 徐春燕 +5 位作者 叶孙忠 庄之栋 马超 刘勇 陈梅芳 沈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90-5797,共8页
以负二项参数、Mrisita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和扩散系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 Crosnier)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探讨了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假... 以负二项参数、Mrisita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和扩散系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 Crosnier)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探讨了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和聚块性夏季最强,其余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平均拥挤度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冬季,春季最小,扩散程度春季最大,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最小。负二项参数和Mrisita指数表征种群聚集强度,聚块指数体现种群斑块的组成形式,个体平均拥挤度指数反映平均个体实际的拥挤程度,扩散系数反映种群扩散程度。饵料浮游动物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种内竞争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扩散程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长缝拟对虾 闽东北海域 格局强度 聚集强度 聚块性 平均拥挤度 扩散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地区单拖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新红 沈长春 +1 位作者 颜尤明 黄培民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5,共7页
单拖作业是福建省闽中地区重要的作业渔具之一。在捕捞生产过程中渔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渔具捕捞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给捕捞力量的量化计算和管理带来困难。为了了解各因子对单拖作业捕捞能力发挥的影响程度,本文选择影响... 单拖作业是福建省闽中地区重要的作业渔具之一。在捕捞生产过程中渔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渔具捕捞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给捕捞力量的量化计算和管理带来困难。为了了解各因子对单拖作业捕捞能力发挥的影响程度,本文选择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12个因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诸多因素归并为网具结构、渔船作业能力、船龄、渔民捕捞技能4个公共因子,它们在单拖捕捞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率依次为网具结构52.87%,渔船作业能力24.46%,船龄7.05%,捕捞技能4.73%。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各样品船的因子得分,通过各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可对各样品船的捕捞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拖作业 捕捞能力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佳升 沈长春 欧阳国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9,共5页
通过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与现浇整体框架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叠合框架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叠合框架 拟静力试验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