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Contourlets变换和全变差的图像去噪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沈维燕 韦志辉 段秋枫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7-1519,共3页
为了在克服振荡现象的同时更多地保留图像细节部分,利用一种新的图像细节表征方法Contourlet变换,在Contourlet框架下嵌入全变差,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无约束最优化图像去噪方法。由于Contourlet变换具有多分辨率分析和多方向的特性,使... 为了在克服振荡现象的同时更多地保留图像细节部分,利用一种新的图像细节表征方法Contourlet变换,在Contourlet框架下嵌入全变差,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无约束最优化图像去噪方法。由于Contourlet变换具有多分辨率分析和多方向的特性,使得在Contourlets域中建立模型比在小波域中建立模型更有优势。实验证明该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不仅能够很好地减少阈值产生的振荡现象,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持图像的边缘,是一种有效的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噪 CONTOURLET变换 全变差 小波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深度融合机制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技术 被引量:7
2
作者 董如婵 焦李成 +1 位作者 赵进 沈维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遥感图像覆盖幅面广、纹理信息丰富,其目标具有尺寸多样性,排列密集且与背景易混淆等特性,给快速定位和精准识别目标带来较多困难,尤其是易漏检小目标等。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深度融合机制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深度卷积... 遥感图像覆盖幅面广、纹理信息丰富,其目标具有尺寸多样性,排列密集且与背景易混淆等特性,给快速定位和精准识别目标带来较多困难,尤其是易漏检小目标等。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深度融合机制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将多尺度、注意力机制与宽度学习三者融合,用于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技术。该技术首先基于多尺度与空间注意力机制获取到遥感图像的候选区域信息,然后采用通道注意力机制获取其多个尺度的特征信息并融合互补,旨在有效聚焦图像深层的高层语义信息和底层的小目标特征信息;最后,针对宽度学习存在超参数的确定需要依据不同的遥感图像,进行手工调参问题,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搜索优化策略的宽度学习方法。该方法可智能地学习到一组适应于不同遥感图像数据集的超参数,对目标进行高效识别。实验结果证明,与当前先进的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中速度慢、精度低、易丢失小目标等问题,提升目标检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遥感图像 注意力机制 宽度学习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劲涛 程斌 +4 位作者 樊李瀛 吴玮 张格林 沈维燕 薛建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564,共9页
目的: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的双侧股骨,冲洗髓腔分离培养得到的BMSCs,通过荧光素标记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 目的: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的双侧股骨,冲洗髓腔分离培养得到的BMSCs,通过荧光素标记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以确认是否得到BMSCs。构建GDNF过表达慢病毒用以感染BMSCs,加入感染分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的重组慢病毒悬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以表达细胞数量,评价转染效果,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GDNF在BMSCs中的表达,以四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转染GDNF基因的BMSCs的细胞活力。将50只SD大鼠通过Allen′s打击法制备脊髓打击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20只)为单纯BMSCs组,使用微量注射器移植未转染的BMSCs;B组(20只)为BMSCs转染组,使用微量注射器移植转染GDNF基因的BMSCs;C组(10只)为模型对照组,造模后脊髓内注射DMEM培养基。于造模后7d、14d、28d对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各组均于造模后7d、14d、28d各取5只麻醉处死灌注取材后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A、B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NSE、NF-200在脊髓内的表达,以评估神经轴突生长情况。结果:经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呈长纺锤状,以类似成纤维细胞样集落生长。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示所培养的细胞阳性高度表达CD29、CD90,未表达CD34、CD45,表明分离培养所得细胞为BMSCs。当MOI=100时,转染12h后,BMSCs显著表达GFP,提示转染成功。Western blot结果示GDFP表达情况良好。MTT法显示转染7d后BMSCs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未转染BMSCs组。术后7d时,三组BBB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14d,B组的BBB评分5.80±0.19分与A组3.60±0.18分及C组3.10±0.14分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8d,B组的BBB评分11.90±0.28分与A组8.30±0.29分及C组5.70±0.18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FAP、NSE、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统计结果均显示A组和B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神经纤维长度统计结果提示B组为89.98±28.31μm,A组为23.64±13.45μ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DNF转染BMSCs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能够提升BMSCs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