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沈立锋 张春 +3 位作者 郭峭峰 张晓文 刘亦杨 黄恺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分期治疗的14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4岁。根据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开放性骨...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分期治疗的14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4岁。根据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开放性骨折Ⅲ级(Fr.OⅢ)10例,Ⅳ级(Fr.OⅣ)2例,闭合性骨折Ⅲ级(Fr.CⅢ)2例。所有患者在我院进行首次手术,先评估创伤情况,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Ⅰ期彻底清创。存在动脉断裂者先吻合血管,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先VSD覆盖创面,Ⅱ期行软组织修复重建手术,骨折不稳定者改用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9个月,均保肢成功,无一例发生骨髓炎,肢体功能良好。除1例Fr.OⅣ型骨折经历2次清创后行游离皮瓣移植外,其余均未超过2次手术,创面最终全部愈合。2例伤后9个月出现骨不连,再次清创植骨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5个月。结论:肢体严重创伤常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以及肢残发生率高,应用伤害控制论分期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软组织进一步损伤,有益于保肢治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创伤和损伤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亦杨 林炳远 +3 位作者 黄凯 沈立锋 张春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q...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手风琴技术"的应用,是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关键。目前对于外固定架的拆除时机仍有较大争议,一旦因过早拆除引起再发骨折仍需尽早积极手术治疗。此外,需减少术中钉道局部热损伤以及加强术后钉道护理,以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而全程合理的镇痛方案结合积极的功能锻炼,是避免邻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髓炎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亦杨 沈立锋 +4 位作者 张春 郭峭峰 林炳远 黄凯 张展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6期556-561,共6页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折 不愈合 下肢骨 骨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利锋 马苟平 +2 位作者 沈立锋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5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股骨近端骨折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以股骨近端LISS钢板重新固定骨折端,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加混有抗生素人工骨的自体松质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术后及早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30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失效及感染复发病例,完全负重时间12~28周。末次随访采用Sanders创伤后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2例,差1例。结论:改良Ⅰ期分次清创游离腓骨移植加载抗生素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植骨LISS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控制感染与改善骨折愈合条件的各项措施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感染 骨折 不愈合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髂骨瓣转移和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峭峰 张春 +4 位作者 张晓文 马苟平 俞华军 沈立锋 钟甫华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4期275-275,共1页
2000年以来,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转移和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加压空心螺纹钉 股骨颈骨折 髂骨瓣转移 阔筋膜张肌 治疗 青壮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桦 沈立锋 +2 位作者 俞华军 张晓文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7例,其中三联征损伤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7例,其中三联征损伤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1例。7例均采取了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予钢板或Herbert钉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根据骨折类型予缝线或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并修复侧副韧带。术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外固定3周,3周后拆除石膏改用肘关节可活动铰链支具辅助锻炼。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较满意,肘关节稳定,无疼痛。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骨量低下,术中难以稳定内固定,经辅助外固定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脱位 桡骨头 尺骨冠突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 被引量:5
7
作者 林炳远 郭峭峰 +3 位作者 刘亦杨 黄凯 张春 沈立锋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0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创面,肌瓣表面行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肌瓣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9个月采用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肌瓣顺利成活,无坏死。切口Ⅰ期愈合13例,术后裂开2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5例获得随访,时间9~30(20.6±8.3)个月。术后感染无复发,肌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外形良好。参考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优13例,良2例。术后9个月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临床评分为83.3±7.8,功能评分为86.3±10.4。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 髌骨 骨折固定术后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翟利锋 马苟平 +3 位作者 刘亦杨 沈立锋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以血供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所用组织瓣包括:椎旁肌推进肌瓣4例,胸腰筋膜瓣1例,背阔肌肌瓣1例,椎旁肌推进肌瓣联合胸腰筋膜瓣1例。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8个月。随访期间,有内植物的4例患者中,除1例腰椎融合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复发而拆除内固定外,其余3例成功保留内植物。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背阔肌转位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但供区皮瓣下出现积液,经过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5例创面获得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血肿、积液及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滴抗生素,并以邻近组织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感染 引流术 载抗生素人工骨 筋膜瓣 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扬 刘亦杨 +4 位作者 沈立锋 林炳远 寿旦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19-526,共8页
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 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Control组),使用Illumina HiSeq Xten高通量测序平台采集转录组信息,并采用FPKM方法计算基因在骨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对比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转录本水平,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采用大鼠骨髓炎动物模型,选取细胞外信号调节酶MAP3K7(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3kinase 7)、活化T细胞核因子1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做差异靶点的免疫组化学的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 548个差异基因,其中Necrosis组上调2 701个,下调2 847个。筛选正常骨组织和病灶骨的差异基因中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的基因,并与破骨细胞分化(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取交集,共有基因为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剂IκBKβ(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kinase subunit beta)、MAP3K7、NFATC1、核因子κB亚基2(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unit 2,NFκB2)。在大鼠骨髓炎模型中,MAP3K7、NFATC1在骨髓以及损伤骨组织周围高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IκBKβ、MAP3K7、NFATC1、NFκB2有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慢性骨髓炎 MAPK信号通路 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文 张春 +3 位作者 郭峭峰 马苟平 沈立锋 俞华军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8期525-526,共2页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疗6-49个月后采用股骨颈开槽并去除硬化及囊性变之股骨头软骨下骨后嵌入带阔筋膜张肌骨瓣,清理坏死区域,使用2mm克氏针作锥入孔,直至有血液及脂滴自孔中溢出。术后使用CPM机康复训练,3个月内禁负重,3个月后先后经双拐、单拐、手杖辅助行走,1年后正常行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患髋无疼痛;良8例,患髋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偶服用止痛药;可3例,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用止痛药,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的血供,促使坏死软骨面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微骨折 阔筋膜张肌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腿剔骨皮瓣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难治性压疮 被引量:2
11
作者 翟利锋 沈立锋 +2 位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难治性压疮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高位股骨截骨或髋离断形成血供丰富的大腿剔骨肌皮瓣修复8例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压疮。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 目的:探讨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难治性压疮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高位股骨截骨或髋离断形成血供丰富的大腿剔骨肌皮瓣修复8例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压疮。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5~68岁,平均(52.0±2.6)岁。病程10个月~7年,平均(2.9±0.2)年。所有患者为包括2个部位以上的复杂压疮,除1例未引起髋关节感染外,其余7例压疮均合并同侧髋关节内感染。单个压疮表面面积最小3 cm×3 cm,最大12 cm×15 cm。术后观察感染控制,创面愈合,营养状况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年。所有患者皮瓣成活,其中5例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愈合不良,经扩创缝合后Ⅱ期愈合。1例远段小块皮瓣坏死,经换药愈合。术中尿道损伤1例,经尿道修补痊愈。所有创面得到有效覆盖,局部感染控制,营养情况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创面感染及皮瓣覆盖部位压疮复发病例。结论:大腿剔骨肌皮瓣能有效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压疮创面。虽以失去整个下肢为代价,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时,它仍然是一种挽救生命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压力性溃疡 肌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移植分期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林炳远 沈立锋 +3 位作者 郭峭峰 张春 刘亦杨 黄凯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3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移植分期治疗四肢Gustilo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技术分期治疗四肢Gustilo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23例,其中...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移植分期治疗四肢Gustilo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技术分期治疗四肢Gustilo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42.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双骨折9例、胫骨干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肱骨干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1例。按Gustilo分型,ⅢB型15例、ⅢC型8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大18cm×10cm,最小5cm×4cm。急诊先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VSD敷料覆盖创面,待创面清洁后再更换内固定,组织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23例组织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予急诊探查后情况好转,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和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经过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20例患者骨折Ⅰ期愈合,愈合时间2.5-6个月,平均4.2个月;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予以Ⅱ期取髂骨植骨后愈合。所有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近似,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内固定及组织瓣技术分期治疗四肢GustiloⅢB和ⅢC型开放性骨折,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感染,修复创面,促进骨折愈合,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瓣 开放性 骨折 内固定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骨髓炎术后引流液中妥布霉素的含量及临床检测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人杰 董宇 +3 位作者 沈立锋 倪竹南 张春 寿旦 《现代医院》 2013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采用离子色谱法法测定引流液中妥布霉素的含量,应用于骨髓炎患者术后的局部浓度监测。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创伤性骨髓炎术后引流液中的妥布霉素含量。通过对4例给予妥布霉素病例的检测,分析妥布霉素与药物局部浓度的关系。结果... 目的采用离子色谱法法测定引流液中妥布霉素的含量,应用于骨髓炎患者术后的局部浓度监测。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创伤性骨髓炎术后引流液中的妥布霉素含量。通过对4例给予妥布霉素病例的检测,分析妥布霉素与药物局部浓度的关系。结果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进行组织瓣移植并植入载40mg妥布霉素硫酸钙,在11天内能够使局部药物浓度超过有效抑菌浓度,而全身血药浓度处于安全范围。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能够用于药物局部浓度监测,为创伤性骨髓炎妥布霉素给药剂量优化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药物浓度 创伤性骨髓炎 妥布霉素 离子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修复肢体较大创面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海锋 杨晓东 +1 位作者 王海涛 沈立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cm~16 cm×65 cm)的临床资料。按照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跨区皮瓣修复组(18例)和传统皮瓣修复组(20例)。跨区皮瓣修复组采用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皮瓣(ALTP-SCIAP)治疗,传统皮瓣修复组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必要时联合植皮。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区修复情况、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18例次,瓣宽(9.9±2.0)cm,瓣长(44.2±3.5)cm,存活面积(343.2±79.9)cm^(2)。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29例次,瓣宽(11.0±2.8)cm,瓣长(21.7±3.2)cm,存活面积(186.4±49.2)cm^(2)。瓣长和存活面积跨区皮瓣修复组显著大于传统皮瓣修复组(t=22.365和8.345,均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1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6例次,部分植皮修复1例次。传统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2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11例次,部分植皮修复6例次。两组皮瓣供区修复的植皮率分别为5.6%(1/18)和20.7%(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7,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1例(5.6%),患者满意度达到94.4%;而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7例35.0%,患者满意度为70.0%。相比传统皮瓣修复组,跨区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χ^(2)=4.942,P<0.05),患者满意度升高(χ^(2)=4.448,P<0.05)。结论: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比较,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切取面积更大,皮瓣供区大多可Ⅰ期直接缝合,不需要植皮修复,并发症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修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皮瓣 内增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剔骨肌皮瓣修复创伤性截瘫患者髋周Ⅳ期压疮的护理
15
作者 郭巧英 陈龙凤 +5 位作者 李杭虹 周文 寿林琳 张东芳 查琳 沈立锋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22期2072-2074,共3页
目的总结股骨剔骨肌皮瓣修复创伤性截瘫患者Ⅳ期压疮合并髋周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7例患者的疾病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体会。结果 7例患者肌皮瓣全部一期存活,期间并发贫血7例,创口愈合不良3例,... 目的总结股骨剔骨肌皮瓣修复创伤性截瘫患者Ⅳ期压疮合并髋周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7例患者的疾病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体会。结果 7例患者肌皮瓣全部一期存活,期间并发贫血7例,创口愈合不良3例,晚期癫痫2例,低血容量休克、肌肉抽搐痉挛、败血症、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各1例,均经对症治疗愈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全过程的心理支持、营养支持、严密生命体征、皮瓣血运及并发症观察,做好基础护理等是患者痊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剔骨肌皮瓣 截瘫 Ⅳ期压疮 骨髓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部穿支血管测量及其在螺旋桨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买丽娇 黄文华 +3 位作者 黎娇莹 梁梦萍 张世民 沈立锋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1-513,542,共4页
目的:以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为重点,对小腿部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皮瓣穿支血管蒂的选择及皮瓣设计和旋转提供解剖学依据,从而减少术后静脉回流障碍.方法:选取21侧小腿标本进行灌注,对小腿部胫后动脉、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进行细致解剖... 目的:以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为重点,对小腿部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皮瓣穿支血管蒂的选择及皮瓣设计和旋转提供解剖学依据,从而减少术后静脉回流障碍.方法:选取21侧小腿标本进行灌注,对小腿部胫后动脉、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进行细致解剖,测量穿支位置、直径、动静脉比例等数据.结果:胫侧穿支血管蒂的平均长度为(1.948±0.588) cm,腓侧为(3.286±0.768) cm;胫侧发出点距内踝的平均距离为(10.723±1.791) cm,腓侧发出点距外踝的平均距离为(12.260±2.762) cm;胫侧有2支伴行静脉的穿支占53.1%,有1支伴行静脉的占40.8%,腓侧分别为64.6%和33.3%,几乎所有穿支动脉均有上、下行支.结论:小腿部有较为恒定的穿支血管发出,穿支血管几乎均有上、下行支,以此设计螺旋桨皮瓣较为可靠.穿支蒂动静脉比例、口径、位置关系以及走行角度可作为皮瓣设计、切取、旋转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穿支血管 螺旋桨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骨移位治疗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 被引量:2
17
作者 闻君侠 刘亦杨 +3 位作者 黄凯 沈立锋 郭峭峰 张春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11期1784-1786,共3页
目的 分析截骨移位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非骨性愈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应用截骨移位治疗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 目的 分析截骨移位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非骨性愈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应用截骨移位治疗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截骨移位时间2~19个月,平均7.42个月;骨缺损长度4~12cm,平均7.3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截骨移位,移位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移位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截骨移位速度,患者坚持负重.结果 38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钉道感染27例,其中伴周围软组织广泛蜂窝织炎2例;根据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其中6例存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肢体肿胀致外固定架对软组织造成压迫10例;邻近关节活动受限较术前加重5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等提出的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 截骨移位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因其具有较多的并发症,且治疗周期长,对患者依从性要求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选择手术适应证应慎重,术中操作应细致精准,治疗过程中应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牵张 伊利扎罗夫技术 慢性骨髓炎 骨缺损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T模型的土石坝位移监控区间研究
18
作者 尹川 魏佩佩 +3 位作者 沈立锋 宋博旭 张智伟 樊牧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8期62-66,共5页
土石坝变形统计模型是以大坝原观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应用数学方法建立的一种用来描述监测点部位变形规律的数学模型,并以此预测和评价坝体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对坝体结构安全进行监控的目的,对大坝安全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采... 土石坝变形统计模型是以大坝原观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应用数学方法建立的一种用来描述监测点部位变形规律的数学模型,并以此预测和评价坝体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对坝体结构安全进行监控的目的,对大坝安全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采用统计回归方法,针对NZD心墙堆石坝的坝顶变形建立了HST统计模型,结果表明,HST能较好地拟合坝顶顺河向位移,可以采用HST模型对坝顶顺河向位移进行监控,以保证NZD心墙堆石坝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大坝监测 HST模型 坝顶位移 统计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LSS-GLO及随机森林算法的土石坝渗流监测模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明哲 樊牧 +6 位作者 沈立锋 赵培双 马俊 唐小松 罗航 宋博旭 聂兵兵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206,214,共10页
根据土石坝渗流原型观测,厘清水位、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大坝渗流的真实状态,合理评估其渗流监测结果,是土石坝安全监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无降水条件下渗流量与上下游水位的回归模型... 根据土石坝渗流原型观测,厘清水位、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大坝渗流的真实状态,合理评估其渗流监测结果,是土石坝安全监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无降水条件下渗流量与上下游水位的回归模型;考虑渗流量受前期累积降水的综合影响,引入广义可加模型(GAMLSS-GLO),模拟降水影响下土石坝渗流监测值的波动区间,并将其与渗流-水位回归模型叠加,预测土石坝渗流监测的可靠区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的渗流监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方法对渗流的水位、降水响应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显著提高了渗流模拟预测质量。同时求解了渗流量置信区间,有利于土石坝的运行工况判断及安全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渗流量 回归分析 GAMLSS模型 随机森林算法 区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大型先进三代压水堆设计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展 荣健 +2 位作者 张利 王海洋 沈立锋 《中国核电》 2020年第3期403-407,共5页
围绕国内外的大型先进三代压水堆主流型号,包括美国AP1000堆型、法国EPR堆型、俄罗斯VVER-1200堆型、中国"华龙一号"(HPR1000)和"国和一号"(CAP1400),开展这些压水堆型号的演变历史、设计分析能力研究,简要分析国... 围绕国内外的大型先进三代压水堆主流型号,包括美国AP1000堆型、法国EPR堆型、俄罗斯VVER-1200堆型、中国"华龙一号"(HPR1000)和"国和一号"(CAP1400),开展这些压水堆型号的演变历史、设计分析能力研究,简要分析国内压水堆设计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建议措施,为后续这些方面的重点发展和研究提供方向性的参考,早日实现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压水堆 AP1000 EPR VVER-1200 “华龙一号” “国和一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