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聚合表面修饰的金属锂负极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亚 郑磊 +2 位作者 谷巍 沈炎宾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金属锂负极由于比容量高(3860 mAh·g^(-1))及氧化还原电位极低(-3.04 V vs.标准氢气电极(SHE)),被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金属锂电极与电解液反应剧烈,且锂离子在电极表面沉积不均匀容易产生枝晶,导致其循环... 金属锂负极由于比容量高(3860 mAh·g^(-1))及氧化还原电位极低(-3.04 V vs.标准氢气电极(SHE)),被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金属锂电极与电解液反应剧烈,且锂离子在电极表面沉积不均匀容易产生枝晶,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推广。我们前期通过构建金属锂-碳纳米管(Li-CNT)复合结构,极大的提高了金属锂的比表面积,降低了电极电流密度,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提高了金属锂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本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简单的液相反应,利用4-氟苯乙烯(FPS)对Li-CNT进行表面修饰并进行原位聚合,得到了表面富含氟化锂(Li F)保护层的Li-CNT(FPS-Li-CNT)。该表面修饰层能够有效抑制电解液和空气对Li-CNT的侵蚀,显著的提高了LiCNT电极的界面稳定性。FPS-Li-CNT与磷酸铁锂正极(LFP)组成的LFP||FPS-Li-CNT全电池,在正负极容量配比为1:6条件下,能够稳定循环280圈,库伦效率达到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碳纳米管复合物 金属锂电池 氟化锂 原位聚合 锂枝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担载纳米硅的锂-碳复合微球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峰 陈鹏 +5 位作者 康拓 王亚龙 刘承浩 沈炎宾 卢威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5-1371,共7页
金属锂由于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1,2061 mAh·cm^3)和低的还原电势(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为3.04 V)等特点,成为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极佳选择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金属锂负极... 金属锂由于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1,2061 mAh·cm^3)和低的还原电势(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为3.04 V)等特点,成为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极佳选择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金属锂负极的研究,然而,由于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严重,镀锂过程体积膨胀大,且在循环中易生成枝晶,以金属锂为负极的电池循环稳定性差,而且容易短路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金属锂做为锂电池负极的商业化推广最终没有成功。在本工作中,我们在前期设计的锂-碳纳米管复合微球(Li-CNT)中引入了纳米硅颗粒制备了硅颗粒担载的锂-碳复合球(Li-CNT-Si)。实验发现,纳米硅颗粒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锂-碳复合微球的载锂量(10%(质量百分含量)的硅添加量使得比容量从2000 mAh·g^-1提高到2600 mAh·g^-1),降低了锂的沉积/溶解过电势,有利于引导锂离子回到复合微球内部沉积,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担载了纳米硅颗粒的锂-碳复合球也继承了锂-碳复合微球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小,不长枝晶的优点。而且添加的纳米硅颗粒还填充了Li-CNT微球中的孔隙,减少了电解液渗入复合微球内部腐蚀里面的金属锂,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库仑效率。以添加10%硅的锂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与商用磷酸铁锂正极组成全电池,在常规酯类电解液中1C(0.7 mA·cm^2)条件下能稳定循环900圈以上,库仑效率为96.7%,大大高于同样条件下测得的Li-CNT复合材料(90.1%)和金属锂片(79.3%)的库仑效率。因此,这种通过简单的熔融浸渍法即可制备的,具有高的比容量和长的循环稳定性的锂硅-碳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潜能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材料,尤其适用于锂硫、锂氧这种正极不含锂源的电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微球 锂碳复合材料 金属锂 锂电池 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体化正极与电解质膜的高性能固态电池(英文) 被引量:11
3
作者 金锋 李静 +4 位作者 胡晨吉 董厚才 陈鹏 沈炎宾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9-1403,共5页
固态锂电池(SSLBs)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出色的安全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较大的界面阻抗是阻碍SSLBs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同时静电纺丝和静电喷雾的方法制备了一体化的聚丙烯腈(PAN)电解质和LiFePO4... 固态锂电池(SSLBs)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出色的安全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较大的界面阻抗是阻碍SSLBs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同时静电纺丝和静电喷雾的方法制备了一体化的聚丙烯腈(PAN)电解质和LiFePO4正极膜(PAN-LFP)。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PAN-LFP膜具有很好的柔性,并且正极和电解质之间是紧密接触的。把此一体化的PAN-LFP膜与锂金属负极组装成的固态Li|PAN-LFP电池,具有很小的极化和优异的界面稳定性。在0.1C的电流下固态Li|PAN-LFP电池能够放出160.8 mAh·g^-1的比容量,并且在0.2C的电流下循环500次后仍保持81%的初始容量。此外,所得的固态Li|PAN-LFP电池即使在破坏性实验中也能够正常工作(例如弯曲、剪切),显示出优异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界面 一体化电解质和正极膜 静电纺丝 静电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修饰策略实现高倍率室温固态锂电池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江辉 谢茂玲 +8 位作者 张海洋 易若玮 胡晨吉 康拓 郑磊 崔瑞广 陈宏伟 沈炎宾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0-228,共9页
固态锂电池由于其安全特性与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电极内锂离子传导通道不顺畅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阻抗大以及界面发生副反应等问题仍然阻碍着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本工作在电极内部及电极与Li_(1.5)Al_(0.5)Ge_(1.5)(PO_(4... 固态锂电池由于其安全特性与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电极内锂离子传导通道不顺畅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阻抗大以及界面发生副反应等问题仍然阻碍着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本工作在电极内部及电极与Li_(1.5)Al_(0.5)Ge_(1.5)(PO_(4))_(3)(LAGP)电解质之间原位聚合碳酸亚乙烯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PVC-SPE),构建了正极内部的离子传导网络,改善了电解质-电极界面的接触,而且还有效阻止了锂负极与LAGP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Li|LAGP|LiFePO_(4)固态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充放电性能,0.2C循环200次仍有98%的容量保持率,3C倍率放电容量是0.2C容量的72.4%。这种原位聚合制备高性能固态电池有希望成为解决界面问题与构建电极内离子传导网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网络 界面 原位聚合 固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代碳酸乙烯酯添加剂对钠离子电池正极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振杰 毛亚云 +3 位作者 董庆雨 金锋 沈炎宾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8-875,共8页
使用电解液成膜添加剂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的方法。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的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量较低,易被还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好的负极成膜添加剂,但因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量也较低,抗氧化性较好,故其... 使用电解液成膜添加剂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的方法。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的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量较低,易被还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好的负极成膜添加剂,但因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量也较低,抗氧化性较好,故其被认为不在正极上发生作用。本工作结合电化学,形貌分析,化学成分表征,原位结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FEC添加剂在钠离子电池中的作用。我们发现适量的FEC添加剂不仅可以显著抑制电解液溶剂碳酸丙烯酯(PC)的分解,而且会在正极上形成一层富NaF的保护层,提高循环过程中正极晶格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FEC之所以能在正极上形成保护层,可能与其容易在正极界面与钠盐阴离子ClO4-结合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添加剂 氟代碳酸乙烯酯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原位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氏模量微观表征新方法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博文 崔瑞广 +1 位作者 沈炎宾 陈立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999,共9页
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是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及倍率性能等的关键影响因素。提高SEI的力学性能,如杨氏模量,可以使其更好地包容锂离子脱嵌带来的电极材料体积变化。原子力显微镜(A... 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是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及倍率性能等的关键影响因素。提高SEI的力学性能,如杨氏模量,可以使其更好地包容锂离子脱嵌带来的电极材料体积变化。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压痕技术能够在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基础上测量相应区域的杨氏模量,但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样品不同区域采集大量的力曲线,才能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杨氏模量数值,因此比较费时耗力。最近有文献报道利用AFM中的AM-FM(amplitude modulation-frequency modulation mode)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获得材料形貌图像和对应区域的杨氏模量,为测量材料杨氏模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于AM-FM技术尚处于应用的早期,本工作对该模式在锂电池SEI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本工作论证了AM-FM技术可以用于快速定性区分同一个样品上的两种模量不同的材料。其次,本工作发现AM-FM模式测得的杨氏模量数值与AFM探针针尖半径密切相关,以特定针尖半径测得的两种标准样品杨氏模量为参考,可以评估用AM-FM模式测量的实验样品杨氏模量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目前用AM-FM模式获取的实验样品杨氏模量准确度还有待提升。因此,本工作证明了AM-FM可以用于快速定性区分材料的不同成分,未来对AM-FM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有望将其应用于快速定量获取样品杨氏模量,助力SEI力学性能的快速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SEI 杨氏模量 AFM AM-FM 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离子聚合物快离子导体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国勇 李静 +7 位作者 陈俊超 陈代前 胡晨吉 唐凌飞 陈博文 易若玮 沈炎宾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124,共10页
具有高锂离子迁移数和良好可加工性能的锂快离子导体对于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现有的锂快离子导体主要限制于硬质陶瓷,目前尚无柔性聚合物类型的锂快离子导体被报道。在这个工作中,我们报告了一种通过三种不同有机单体的自... 具有高锂离子迁移数和良好可加工性能的锂快离子导体对于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现有的锂快离子导体主要限制于硬质陶瓷,目前尚无柔性聚合物类型的锂快离子导体被报道。在这个工作中,我们报告了一种通过三种不同有机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的三元无规共聚单离子快离子导体(SISC)。该SISC中包含丰富的锂离子传输位点和具有阴离子锚定功能的阴离子受体。此外,三种不同单体的共聚反应带来低结晶度和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_(g)),有利于链段运动,从而获得小的锂离子传输的活化能(E_(a))。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SISC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分别达到1.29·mS·cm^(-1)和0.94。将SISC与锂金属负极和多种正极(包括LiFePO_(4)、LiCoO_(2)和硫化聚丙烯腈(SPAN))原位聚合,组装得到的全固态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其中,Li||LiFePO_(4)全固态电池表现出高达8C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循环寿命(在0.5C倍率下稳定循环>700圈)。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聚合物基快离子导体设计理念,对于发展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超离子导体 单离子导体 原位聚合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在锂离子电池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庆雨 褚艳丽 +1 位作者 沈炎宾 陈立桅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1,共13页
近几年,电动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过去近30年,在应用终端市场的大力推动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池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容量提升空间已经比较小,想要进一... 近几年,电动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过去近30年,在应用终端市场的大力推动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池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容量提升空间已经比较小,想要进一步提高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对锂离子电池的整个系统和工作原理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存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之间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已被证明是一个影响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其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尤其是高分辨、工况下以及多技术联合的界面表征工作较少见到报道.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通过探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在原子尺度上原位表征液态电池界面的形貌以及力学特性,对于电极界面的理解和调控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通过总结近几年AFM在锂离子电池SEI研究的中的应用,并结合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工作,对AFM技术在锂离子电池SEI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总结和展望,对加深锂离子电池界面的理解,以及构建稳定锂电池界面的相关研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锂离子电池 界面 形貌 力学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bing the Air Storage Failure Mechanism of Ni-Rich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9
作者 Qingyu Dong Ruowei Yi +2 位作者 Jizhen Qi Yanbin Shen Liwei Che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N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materials,such as LiNi_(0.83)Co_(0.12)Mn_(0.05)O_(2)(NCM811),exhibit high specific capacity and low cost,and become cathode material preference of high-energy-density Li-ion batteries.How... N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materials,such as LiNi_(0.83)Co_(0.12)Mn_(0.05)O_(2)(NCM811),exhibit high specific capacity and low cost,and become cathode material preference of high-energy-density Li-ion batteries.However,these cathode materials are not stable and will form Li-poor reconstructed layers and alkaline compounds(Li_(2)CO_(3),LiOH)on the surface during the storage and processing in humid air,resulting in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the consensus on the surface instability mechanism during humid air storage has not been reached.The main controversy focuses on the unstable octahedron mechanism and the Li/H exchange mechanism.Herein,we investigate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 in the humid air by conducting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 on NCM811 samples stored in designed atmospheres,etc.,and realize that the surface instability of the NCM811 during storage should b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Li/H exchange when it contacts with mois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MOISTURE STO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亲核电解液构建稳定的镁离子电池
10
作者 谢茂玲 王钧 +5 位作者 胡晨吉 郑磊 孔华彬 沈炎宾 陈宏伟 陈立桅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8,共8页
非亲核电解液被认为是新一代可用于镁离子电池的高稳定电解液。但由于电解液容易在镁金属表面产生不传导镁离子的钝化层,导致镁的电化学沉积/溶出过程在该电解液中表现出动力学缓慢、库仑效率较低等缺点。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非亲核... 非亲核电解液被认为是新一代可用于镁离子电池的高稳定电解液。但由于电解液容易在镁金属表面产生不传导镁离子的钝化层,导致镁的电化学沉积/溶出过程在该电解液中表现出动力学缓慢、库仑效率较低等缺点。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非亲核电解液中引入二苯二硫醚(PDF)添加剂以实现对镁金属电极的界面调控。研究表明PDF产生的苯基硫醇盐中间体可以紧密结合在镁金属表面,并显著抑制了镁金属表面钝化层的生成。经界面优化后的镁金属电极的沉积-溶出库仑效率高达99.5%,并且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过电位。利用此电解液,并以镁金属为负极、Mo;S;Se为正极构建的镁离子电池在室温下可稳定循环150周(0.1 C)。这类通过添加剂优化镁金属界面的策略也将有助于推进其他类型的镁离子电解液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离子电池 非亲核电解质 电极界面 添加剂 二苯二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