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机制探讨Ⅰ
被引量:33
- 1
-
-
作者
郑爱榕
沈海维
刘景欣
李文权
陈清花
-
机构
厦门大学海洋系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8-52,共5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开放综合实验站基金资助课题P9907。
-
文摘
利用2000年4月大亚湾海域的现场调查数据 ,分析水体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分布、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 :大亚湾海域水体仍属贫氮海区 ,氮、磷比约为12:1 ,生产力水平依然受氮控制 ;大亚湾海域氮以溶解态的形式居多 ,占总氮的74.8 % ,颗粒态占25.2% ;而溶解态中又以有机氮居多 ,占总氮的62.1 %。孵化实验表明 :(1)充氧条件下氨氮向硝氮转化 ,缺氧条件下硝氮向氨氮转化 ;(2)水体中溶解有机氮在有氧条件下可以降解转化为无机氮。这意味着占绝对优势的溶解有机氮降解转化为无机氮可能是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关键词
低营养盐
高生产力
机制
大亚湾
海域
海水氮
海洋生态系
-
Keywords
Low nutrients,High productivity,Mechanism,Daya Bay
-
分类号
Q178.5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P734.2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
-
题名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29
- 2
-
-
作者
郑爱榕
沈海维
李文权
-
机构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
罗德岛大学海洋研究生院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7,共9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开发综合实验站基金资助项目(P9907).
-
文摘
用MgCl2,NaOH和HCl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南海的珠江口、厦门湾的胡里山沉积物进行了逐级提取和总磷分析,并以这3种沉积物为惟一磷源培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估算了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可利用量.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总磷含量分别为449 3,650 1和643 9mg/kg;MgCl2和NaOH提取的生物可利用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为168 8,146 6和118 1mg/kg.非磷灰石无机磷占总磷的18 3%~32 6%.3种提取剂对3种沉积物提取的磷是HCl提取相最大,NaOH提取相次之,MgCl2提取相最小.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最大相对生长率为4 3%~26 9%,两种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生长与非磷灰石无机磷和藻类可利用的颗粒磷量相对应.颗粒磷占非磷灰石无机磷的42 4%~78 2%,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磷的21 1%~27 1%,占总磷的11 8%~20 3%.
-
关键词
沉积物
磷
形态
生物可利用性
-
Keywords
chemical forms
phosphorus
bioavailability
sediment
-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
- 3
-
-
作者
郑爱榕
沈海维
李文权
詹力扬
-
机构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3-47,共5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开放综合实验站基金资助项目P9907和P9401号
-
文摘
对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场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11月和2000年4月进行。结果表明 :(1)大亚湾海域DFAA的含量较高 ,在0.69~4.73μmol/L之间 ,平均2.16±0.87μmol/L,可能主要源于较为旺盛的生物活动 ;(2)DFAA含量在海域的平面分布变化较大 ,垂直分布和季节及年变化不明显 ;(3)DFAA与海水中的DOC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呈负相关关系 ,与TIN的相关性则呈季节变化 ,生物效应可能是影响该海域DFAA含量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溶解游离氨基酸
DFAA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大亚湾
-
Keywords
Dissolved free amino acids (DFAA), Distribution , Environmental factors, Daya Bay
-
分类号
P34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