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中延 肖安成 +3 位作者 王亮 郭璟 魏国齐 张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3-1321,共9页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的变形特征不一致、不整合面下部地层被削截、古构造的存在等等,通过对古褶皱和古断裂的平面投影,发现古构造走向为东-西向,与勉略构造带走向一致。综合区域大地构造历史,笔者认为在早三叠世奥伦尼期(约249.7~245.0Ma)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就已经发生碰撞,碰撞引起了米仓山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这一区域不整合面。该碰撞时间不一定是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在此处的初始碰撞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米仓山 早三叠世 铜街子组 上扬子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第四纪活动断裂 被引量:7
2
作者 沈中延 周建平 +5 位作者 高金耀 吴招才 杨春国 陶春辉 杨勇 张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74,共11页
前人对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活动断裂研究开展较少,文中利用908专项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覆盖整个千里岩隆起带的多道地震数据,在钻井及其他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千里岩隆... 前人对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活动断裂研究开展较少,文中利用908专项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覆盖整个千里岩隆起带的多道地震数据,在钻井及其他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千里岩隆起带主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带)有3条,从南至北依次为千里岩南缘断裂带、千里岩隆起带3号断裂和2号断裂。这几条断裂(带)基本平行,均为NE走向;在剖面上断裂都较为平直。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最新活动时间在大部分剖面上至少为中更新世,部分区段为早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2号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3号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中-晚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变形强弱走向上有变化,变形强弱和断裂平面轨迹的曲率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曲率大的地方变形强,曲率小的地方变形弱,暗示主压应力为NW向,可能源于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的NW向汇聚作用。沿着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有一些3级以上地震分布,考虑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第四纪的变形较强,因此认为这条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第四纪 千里岩隆起带 嘉山-响水断裂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脊状沉积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被引量:3
3
作者 沈中延 杨春国 +1 位作者 高金耀 纪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9-717,共9页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湾 脊状沉积体 浊流 等深流 沉积物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被引量:50
4
作者 肖安成 魏国齐 +3 位作者 沈中延 王亮 杨威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1-611,共11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_3-K_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扬子地块 米仓山 大巴山 碰撞裂谷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董有浦 沈中延 +3 位作者 肖安成 王亮 毛黎光 魏国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冲断带 薄皮构造 剖面几何结构 平衡恢复 古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谷系统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毛黎光 肖安成 +4 位作者 魏国齐 沈中延 王亮 张林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碰撞裂谷系统 开江-梁平裂谷 城口-鄂西裂谷 荆门-当阳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三维重力约束反演莫霍面深度及其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丁巍伟 沈中延 张涛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99-2613,共15页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起伏界面初始模型"的深度修正量反演迭代公式,反演、计算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厚度.结果表明,海盆区莫霍面深度在8~14 km之间,地壳厚度在3~9 km之间;东部海盆和西南海盆残留扩张中心沿NNE向展布向西南延伸至112°E,莫霍面深度超过12 km,地壳厚度在6 km以上,而西北海盆没有明显的增厚扩张中心;在西南海盆北缘的中沙地块南侧,存在一个近EW向地壳减薄带,地壳厚度在9~10 km;莫霍面深度14 km的等深线和地壳厚度9 km的等值线可指示洋陆边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莫霍面深度 已知点控制 热重力异常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磊 钱俊锋 +4 位作者 肖安成 沈中延 王亮 魏国齐 张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1-688,共8页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背斜 基底卷入构造 剖面结构 滑脱深度 平衡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磁条带重追踪及洋中脊分段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涛 高金耀 +6 位作者 李家彪 吴招才 吴振利 赵俐红 杨春国 沈中延 周志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163-3172,共10页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在.在OBS和多道地震资料的约束下,利用船测地磁资料,本文对西北次海盆的地壳年龄进行了重追踪.根据定量的比较,西北次海盆的主体扩张始于35.8Ma(C16n,2n),在34.7Ma(C15)时其西南部开始扩张,扩张最终同时终止于33.2Ma(C13n),整体的全扩张速率在40~50mm/a之间.这表明南海的扩张可能首先起源于西北次海盆,在其结束扩张后,东部次海盆才开始打开(约30Ma).得益于数据精度和密度的提高,利用化极后的磁力异常以及反演的磁化强度可以对西北次海盆进行二级中脊段的划分.我们共划分出六个中脊段和一个明确的转换断层.中脊的分段性与OBS反演的地壳厚度的变化相一致.转换断层东侧,中脊主体分为四个中脊段,每个中脊段长度均在30km左右.转换断层西侧,存在一个长约50km的中脊段和一个不确切的中脊段.中脊段上磁化强度的变化幅值和中脊段长度在整体上成正比.每个中脊段中央的磁化强度弱于中脊段两端的磁化强度,这与扩张速率相近的大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次海盆 地壳年龄 磁条带追踪 残留中脊 磁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莫霍面起伏与地壳减薄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志远 高金耀 +3 位作者 吴招才 沈中延 张涛 孙运凡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5,共10页
收集、整理大量由地震剖面提供的沉积层厚度资料,得到东海沉积层等厚图。对完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沉积层重力效应改正后,得到剩余重力异常,利用地震资料揭示的莫霍面深度值来约束界面反演得到东海莫霍面埋深。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莫霍... 收集、整理大量由地震剖面提供的沉积层厚度资料,得到东海沉积层等厚图。对完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沉积层重力效应改正后,得到剩余重力异常,利用地震资料揭示的莫霍面深度值来约束界面反演得到东海莫霍面埋深。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莫霍面深度在25~28km之间平缓变化,地壳厚度为14~26km,西厚东薄;冲绳海槽盆地莫霍面深度为16~26km,地壳厚度为12~22km,北厚南薄。东海陆架盆地东部与冲绳海槽盆地南部地壳减薄明显,拉张因子分别达到2.6和3。初步分析认为冲绳海槽地壳以过渡壳为主,并未形成洋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厚度 莫霍面埋深 地壳减薄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盆地性质研究——对大柴旦凹陷的解剖 被引量:9
11
作者 楼谦谦 肖安成 +8 位作者 杨浩 黄宏升 丁卫星 沈中延 王亮 陈元忠 沈亚 汪立群 周苏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生代 残余地层 断裂 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近海磁异常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2 位作者 沈中延 杨春国 张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0-217,共8页
根据全球磁异常数据和中国近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船磁资料,通过频率域的迭代下延方法,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覆盖我国东部及近海的大面积地磁异常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大范围变倾角化极,并进行了小波分解和频谱分析... 根据全球磁异常数据和中国近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船磁资料,通过频率域的迭代下延方法,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覆盖我国东部及近海的大面积地磁异常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大范围变倾角化极,并进行了小波分解和频谱分析,计算、分析磁源重力异常、磁异常解析信号及倾斜角等转换场。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近海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磁异常特征,揭示了华北地块古陆块分布和扬子地块的南北边界走向,并指出浙闽火山岩带向西南可能和东沙隆起相连,都是中生代古俯冲的火山弧,南海北部NW向断裂可能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边界断裂,对中生代古俯冲及由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转化过程都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及近海 磁异常 数据融合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洋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勇 高金耀 +3 位作者 杨春国 沈中延 周志远 孙运凡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后阐述了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SEG-Y地震数据查看和地震剖面及与其他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表达显示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数据 ARCGIS ENGINE SEG-Y ORACLE数据库 .NET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大型基底断裂--马仙断裂的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亮 肖安成 +5 位作者 杨树锋 巩庆霖 周苏平 沈中延 吴磊 楼谦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利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对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马仙断裂带的平面分布和剖面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的研究了该断裂的形成、发育时间和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断裂活动的运动学模型。研究认为马仙断裂形成... 利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对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马仙断裂带的平面分布和剖面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的研究了该断裂的形成、发育时间和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断裂活动的运动学模型。研究认为马仙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在整个新生代期间长期活动,控制了断裂两侧的盆地结构、沉积分布和油气聚集,是一条断面南倾的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斜向冲断层。马仙断裂的运动特征源于南祁连山对盆地的差异性推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仙断裂 运动学特征 左行斜向冲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平-兴城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凤奇 陈汉林 +4 位作者 董传万 厉子龙 沈忠悦 李纯泉 沈中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2-97,共6页
升平-兴城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经历多次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天然气的充注特征。采自该气田20口井45块岩芯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揭示了该区复杂的天然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含烃盐水包裹... 升平-兴城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经历多次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天然气的充注特征。采自该气田20口井45块岩芯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揭示了该区复杂的天然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含烃盐水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的综合分析表明,火山岩储层经历了6期热流体活动,前4期分别对应于4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4期充注分别发生于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早-中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早期至今。综合考虑生烃层、储层和盖层之间的组合关系,最终确定升平-兴城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天然气主要的成藏时期为嫩江组沉积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天然气充注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构造沉降的回剥和正演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迎春 解习农 +1 位作者 沈中延 庞雄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03-1810,共8页
冲绳海槽是研究边缘海盆地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对南冲绳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研究了海槽的构造沉降特征。利用回剥方法对南冲绳海槽进行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南冲绳海槽具有发育时代晚... 冲绳海槽是研究边缘海盆地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对南冲绳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研究了海槽的构造沉降特征。利用回剥方法对南冲绳海槽进行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南冲绳海槽具有发育时代晚而演化程度高的特点,0.1Ma以来的构造沉降量占到总构造沉降量的60%以上;南冲绳海槽北端是一个持续拉张沉降的过程,而由于台湾弧-陆碰撞,在接近台湾北部的南冲绳海槽南端则有一个明显差异沉降(相对隆升)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应用正演法模拟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与回剥得到的实际沉降量,发现南冲绳海槽处于早期的初始沉降阶段,南北两端均存在异常构造沉降,南端早期的异常沉降是台湾弧-陆碰撞造成的,晚期的异常沉降和北端的异常沉降是动力沉降造成的。构造沉降幅度和出现动力沉降时期的对比表明海槽具有从北至南的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构造沉降 初始沉降 回剥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被引量:19
17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李家彪 张涛 沈中延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92-3302,共11页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拉伸减薄前是一个薄弱带,两侧深部热状态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是晚中生代古俯冲缝合带位置.磁静区在F2和F3断裂之间的磁性层磁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底侵活动引起的热蚀变作用影响;而在F3断裂南侧磁性层磁性较强且较为破碎,斜磁化下磁异常正负相互压制是该区形成弱正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该区磁性层的独特特征也可能反映了"古洋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磁异常 高磁异常带 磁静区 断裂 前新生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安成 汪立群 +5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沈中延 王亮 吴磊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Ma以来Mohns洋中脊的非对称扩张速率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涛 高金耀 +3 位作者 王威 吴招才 沈中延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63-3277,共15页
超慢速扩张的Mohns洋中脊共轭两侧的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利用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水深、重力与磁力数据,结合历史资料,我们计算了14条垂直Mohns洋中脊剖面的扩张速率、剩余水深、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 超慢速扩张的Mohns洋中脊共轭两侧的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利用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水深、重力与磁力数据,结合历史资料,我们计算了14条垂直Mohns洋中脊剖面的扩张速率、剩余水深、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对洋中脊共轭两侧以上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对比发现,Mohns洋中脊两侧整体(下文均指同一地质时刻各剖面的平均值)的非对称性呈现明显的两段性:20~10.5Ma,相比Mohns洋中脊东侧,西侧的扩张速率更慢、地壳更厚、非均衡地形更低;10.5~0 Ma,扩张速率、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的非对称的极性与20~10.5 Ma期间完全相反.后一阶段,整体扩张速率在西侧更快、剩余水深更浅,但是对应更薄的地壳和更高的非均衡地形.我们推断前者为冰岛沿Kolbeinsey洋中脊的作用增厚了Mohns洋中脊西侧地壳并使得洋中脊向西侧跳动,而后一阶段反映了岩浆供给减少后西侧集中的构造活动导致的更多的拉伸与隆升.沿各剖面上,10.5~0 Ma期间构造活动集中的洋中脊西侧均具有薄地壳和高非均衡地形,但构造拉伸的增加并不总是对应增快的扩张速率.岩浆在浅部更多地向东侧的分配以及洋中脊向西侧的跳动可能使得东西两侧具有相近的扩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ns洋中脊 非对称扩张 扩张速率 地壳厚度 非均衡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威 高金耀 +1 位作者 沈中延 张涛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共9页
罗斯海位于南极洲太平洋侧,通过对罗斯海气源沉积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温、压条件对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斯海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条件和勘探前景。本文在温、压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热流数据定量计... 罗斯海位于南极洲太平洋侧,通过对罗斯海气源沉积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温、压条件对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斯海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条件和勘探前景。本文在温、压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热流数据定量计算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并使用体积分方法初步估算了该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量。计算结果表明,罗斯海区域的天然气资源量为3.6×1011 m3,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罗斯海 稳定带厚度 地温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