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建构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1
作者 汪路艳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51-60,共10页
社会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角色完善,为分析中小学教师角色提供了理论视角。研究以“双减”及相关政策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扮演着深耕教育教学的笃行者、涵育学生素养的躬行者、助推协同育人... 社会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角色完善,为分析中小学教师角色提供了理论视角。研究以“双减”及相关政策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扮演着深耕教育教学的笃行者、涵育学生素养的躬行者、助推协同育人的力行者、强化专业成长的砥行者等角色。受外在保障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建构面临角色转换错位、角色承载超限、角色期望交叠、角色能力不足等困境,需要有关主体从明晰角色定位、优化制度机制、落实协同共育、践行角色自觉等方面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中小学教师 教师角色 社会角色 角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汪路艳 王彬彬 《今日教育》 2023年第1期54-57,共4页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明确指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领域。其中,责任意识即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主要表现为...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明确指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领域。其中,责任意识即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主要表现为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和有序参与。[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今后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中学思政课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责任意识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践行责任意识方式的创新。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的教学为例,探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担当精神 思政课 主人翁意识 法治观念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