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转非”早落户的就业回报——基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润泉 严鼎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探讨市民化人口的就业回报是检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窗口。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实证检验个体早年“农转非”经历对成年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早年获得非农户口能够显著改善成年期的就业质量,且IP... 探讨市民化人口的就业回报是检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窗口。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实证检验个体早年“农转非”经历对成年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早年获得非农户口能够显著改善成年期的就业质量,且IPWRA和AIPW处理效应模型及倾向值得分匹配(PSM)等多种检验方法均证实了农转非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下,农转非突破了教育资源获取障碍,改善户口转换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质量,这是农转非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机制。为审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就业质量 就业回报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费率与征缴水平: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背离性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杨翠迎 汪润泉 沈亦骏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77,213,共16页
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实际征缴水平严重背离了政策费率标准,论文测算了2010年至2015年各省社会保险实际征缴水平,发现中国平均实际征缴比例在25%至27%之间,且东部地区的实际征缴水平低于中西部地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论文采用个体... 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实际征缴水平严重背离了政策费率标准,论文测算了2010年至2015年各省社会保险实际征缴水平,发现中国平均实际征缴比例在25%至27%之间,且东部地区的实际征缴水平低于中西部地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论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社会保险政策费率、实际征缴水平以及缴费偏离度作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基金失衡,但在制度运行中基金平衡机制依然存在,表现为社会保险制度赡养率和替代率对政策费率以及实际征缴水平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实际征缴水平和政策费率呈倒U型关系,随着政策费率标准的提高,实际征缴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政策费率标准越高的省份其实际缴费背离程度越大。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通过降低政策费率来提高基金收入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 政策费率 实际征缴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房公积金能留住进城流动人口吗?——基于户籍差异视角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汪润泉 刘一伟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4,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中何以留住人?本文利用logit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全国七城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流动人口城市定居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制... "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中何以留住人?本文利用logit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全国七城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流动人口城市定居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与城市购房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能够强化定居意愿对城市购房的正向影响,但其作用效果存在人群差异和地区差异。对农民工而言,在东、中、西部三类城市中,住房公积金制度均提高了其城市定居意愿,但对其城市购房无促进作用,参与公积金制度提高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心理预期,但无助于其定居能力。对城镇户籍流动人口而言,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定居意愿的促进作用只存在于东部城市,而在东、中部城市中,住房公积金能够提高其购房打算。一个理想化的政策效果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既能直接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行为,又能通过提高其定居意愿进而间接作用于定居行为,文章结果显示,这种理想化的政策效果只在东部城市对城镇户籍流动人口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城市购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层、制度分割与社会不平等--一项关于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福利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汪华 汪润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60,共14页
中国因人而异的养老金制度具有明显的分层化特征。这种延续社会分层内在逻辑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存在一个制度公平性问题。本文运用Logit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养老金制度的参与状况与待遇水平两个方面来讨论制度存在的分层化效应... 中国因人而异的养老金制度具有明显的分层化特征。这种延续社会分层内在逻辑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存在一个制度公平性问题。本文运用Logit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养老金制度的参与状况与待遇水平两个方面来讨论制度存在的分层化效应,并指出制度的分层与社会分层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这种耦合弱化了制度应有的再分配效果,导致制度存在显著的逆向再分配;同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考察这种逆向再分配的程度,揭示出目前中国体系分立的养老金制度对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对社会不平等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养老金体系 社会不平等 福利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费率对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挤出效应——基于就业类型选择的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汪润泉 金昊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4,共12页
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既是对劳动权益的保障,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CMDS)数据,利用社会保险政策费率的地区差异构造核心解释变量,探讨了费率设计对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费... 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既是对劳动权益的保障,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CMDS)数据,利用社会保险政策费率的地区差异构造核心解释变量,探讨了费率设计对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费率加大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导致其被迫选择非正规就业,而非正规就业降低了参保率;居民保险对职工保险存在分流效应,且职保的高费率导致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居保;在明确就业类型后,社会保险缴费挤出农民工参保的作用机制不同,对正规就业者,高费率降低了就业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概率,进而降低了参保率,对非正规就业者,高费率降低了制度收益率,进而挤出了农民工参保。据此,提出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应进一步落实降费,同时也要强化制度的包容性,切实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险 非正规就业 参保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保险降费何以可能?——基金平衡视角下的精算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汪润泉 鲁於 杨翠迎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33,共11页
在"高费率"和"基金失衡"的制度背景下,以"不降低待遇"和"维持基金平衡"为约束条件,实证考察了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降费的可能性及其降费空间。精算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征缴率是养老保险降费的... 在"高费率"和"基金失衡"的制度背景下,以"不降低待遇"和"维持基金平衡"为约束条件,实证考察了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降费的可能性及其降费空间。精算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征缴率是养老保险降费的必要保证,若维持现行退休政策不变,养老保险仅在短期内存在有限的降费空间;若实行渐进延迟退休,则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兼顾"降费率"与"提待遇",且在2016~2050年内保持50%的替代率所需的长期精算平衡费率为21.2%;此时征缴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对应的费率需上升0.35个百分点,替代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费率需增加0.4个百分点;此外,财政补贴能够在延迟退休的基础上增加养老保险的降费空间,财政补贴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降费空间增大0.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费率 降费空间 延迟退休 精算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碎片化”对社会保险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基于上海政策与数据的实证分析(2003-2011) 被引量:4
7
作者 汪华 汪润泉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10期17-22,共6页
近10余年来,各地创造性地为不同类型从业人员量身定制了相应的社保制度,快速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但这一政策实践客观上导致了社保体系碎片化。中国多元化社保体制分类时所依据的标准是劳动者身份。这种政策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 近10余年来,各地创造性地为不同类型从业人员量身定制了相应的社保制度,快速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但这一政策实践客观上导致了社保体系碎片化。中国多元化社保体制分类时所依据的标准是劳动者身份。这种政策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结构复杂的社会保险体系的运作效率及其可持续性。对近10余年来上海分立式社保体系运作绩效的研究发现,因劳动者身份属性而区割的三险分立、封闭运行的制度格局,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保险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立整合的社保体制无疑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 体系分割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分立的养老保障制度如何扩大了收入差距?——基于精算模型与基尼系数分解的分析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汪华 汪润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98-108,共11页
近十余年来,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诉求,中国政府建立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体系。这种制度构成上的多元化特征,在彰显其"广覆盖"的同时,客观上亦造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分层化。本文运用精算分析方法,揭示体制分立的养... 近十余年来,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诉求,中国政府建立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体系。这种制度构成上的多元化特征,在彰显其"广覆盖"的同时,客观上亦造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分层化。本文运用精算分析方法,揭示体制分立的养老保障制度格局中存在的逆向再分配效应,并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来说明这种逆向再分配的程度,指出目前我国分层化的养老金制度对不同人群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对社会公平存在的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障 社会分层 再分配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养老”是否淡化了“子女责任”观念?——来自中国农村居民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8
9
作者 汪润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养老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去雇主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挑战及应对——兼论新业态下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润泉 张雨慧 《南方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0,共12页
本文结合就业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去雇主化”特征,以基金平衡为切入点,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就业形态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就业“去雇主化”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失衡风险,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基金结余率... 本文结合就业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去雇主化”特征,以基金平衡为切入点,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就业形态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就业“去雇主化”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失衡风险,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基金结余率和基金支付能力;第二,就业“去雇主化”对社会保险各项目的实际参保水平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基金的实际征收水平也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三,就业“去雇主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受到征收环境的调节,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能够有效减缓就业“去雇主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为应对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建议依据居民面临的风险性质重塑社会保险体系,弱化劳动关系、引入合约关系,解除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之间的绑定,分类推进各类型就业人员的参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新经济 灵活就业 就业形态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工养老保险、隐含税收与提前退休激励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润泉 王永念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2,共10页
本文借鉴隐含税收理论构建职工养老保险退休激励精算模型,同时利用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建立退休决策计量模型,考察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者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存在显著的提前退休激励,代表性“中人”的... 本文借鉴隐含税收理论构建职工养老保险退休激励精算模型,同时利用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建立退休决策计量模型,考察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者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存在显著的提前退休激励,代表性“中人”的最优退休年龄早于53岁;“视同缴费”是促发提前退休激励的重要制度原因;“缴费挤出效应”和“待遇拉动效应”是养老保险诱导劳动者提前退休的两个核心机制;男性、低收入、低教育水平、非党员劳动者面临更强的提前退休激励;降低缴费率、规范养老金增长机制、提高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是缓解养老保险制度提前退休激励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提前退休 隐含税收 边际隐含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谨防积累莫返之害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润泉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83,共4页
基于社会公平的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本应维护其在再分配中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从历次养老保险转续政策来看,农民工的权益步步受损。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积累莫返之害,分析了其形成的基本逻辑... 基于社会公平的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本应维护其在再分配中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从历次养老保险转续政策来看,农民工的权益步步受损。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积累莫返之害,分析了其形成的基本逻辑,并利用精算方法测算了在养老保险转续过程中各参保地的受益以及农民工的养老金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城乡养老保险 转移接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