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上输料通道浅圆仓足尺装卸料试验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巍巍 冯君 +1 位作者 毛风涛 汪晨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9-885,892,共8页
为了研究地上输料通道浅圆仓的仓壁和通道压力分布和演化规律,开展了足尺筒仓装卸料试验及仿真分析.研究表明通道的存在影响了仓壁底部侧压力分布,通道压力与其正上方的贮料实际高度相关.朗肯主动土压力系数更适合预测仓壁和通道的侧压... 为了研究地上输料通道浅圆仓的仓壁和通道压力分布和演化规律,开展了足尺筒仓装卸料试验及仿真分析.研究表明通道的存在影响了仓壁底部侧压力分布,通道压力与其正上方的贮料实际高度相关.朗肯主动土压力系数更适合预测仓壁和通道的侧压力.隧道的深埋浅埋判定依据并不适用于贮料拱效应不明显的浅圆仓输料通道,公路隧道规范和太沙基理论预测的通道顶壁压力与实仓测试值相差甚远,而采用提出的基于浅埋理论的通道压力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安全.主、次通道顶壁和侧壁偏心卸料过程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超压现象,建议在浅圆仓通道卸料荷载计算时应适当考虑通道的超压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输料通道 浅圆仓 超压系数 仓壁 偏心卸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端炔基聚碳硅氮烷的合成、耐热及陶瓷化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晨晨 宋宁 +1 位作者 倪礼忠 鲍潮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3-598,711,共7页
采用对苯二胺分别与甲基氢二氯硅烷(MeHSiCl2)或二甲基二氯硅烷(Me2SiCl2)胺解,以间氨基苯乙炔(APA)封端,制备含端炔基聚碳硅氮烷PCSN-A和PCSN-B。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DSC研究了聚合物固化行为,采用TGA和XRD对其固化物的耐... 采用对苯二胺分别与甲基氢二氯硅烷(MeHSiCl2)或二甲基二氯硅烷(Me2SiCl2)胺解,以间氨基苯乙炔(APA)封端,制备含端炔基聚碳硅氮烷PCSN-A和PCSN-B。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DSC研究了聚合物固化行为,采用TGA和XRD对其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和陶瓷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SN-A由于结构内含有硅氢键(Si—H),Si—H键可参与固化,提高交联密度,其固化物具有优异于PCSN-B的耐热性能和陶瓷化性能,氮气下失重5%的温度(Td5)为564℃。氩气下1 450℃裂解的陶瓷化率为78.4%,得到β-SiC,α-SiC和α-Si3N4陶瓷,聚碳硅氮烷可用作耐高温树脂基体和陶瓷前驱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端炔基聚碳硅氮烷 固化 耐热性能 陶瓷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对优化侧向回流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氨氮的效果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晨晨 程方奎 吕锡武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94-99,共6页
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设计了侧向回流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缩短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减小了设施占地面积。文章从优化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出发,运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建立了关于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以寻求反应器水力... 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设计了侧向回流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缩短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减小了设施占地面积。文章从优化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出发,运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建立了关于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以寻求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率和气水比的最佳参数组合。响应曲面法的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为填料填充率>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并且填料填充率与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与气水比、填料填充率与气水比的交互作用均为显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6.98 h、填料填充率为39.67%、气水比为7.73时,侧向回流一体化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7.70%,验证试验结果为98.09%,与模型预测值偏差仅为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一体化反应器 氨氮 生物膜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及治理模式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程方奎 汪晨晨 +3 位作者 温仓祥 沈舒婷 程鹤来 吕锡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8-585,共8页
为了分析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特征和治理模式,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农村多个样本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源分类的方法,研究了污水产生的时间分布和污染物负荷在各类源中的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系数为(97.7±25.1)L/... 为了分析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特征和治理模式,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农村多个样本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源分类的方法,研究了污水产生的时间分布和污染物负荷在各类源中的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系数为(97.7±25.1)L/(cap·d),生活污水每天有2~3个产生高峰,同步的产水高峰引起村落生活污水处理的水力负荷冲击;污染物COD、NH^(+)_(4)-N、TN和TP的产生系数分别为(67.8±22.8)、(2.3±1.6)、(9.2±4.7)和(0.7±0.3)g/(cap·d),系数可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人口当量;污染负荷分布比例显示农村生活污水灰水和黑水分别在水分和养分再利用方面各具潜力.采用基于源分类的村落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节约投资、提高效率和资源化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源分类 产污系数 污染负荷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