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去除技术研究
1
作者 陆卞和 王沛芳 +4 位作者 钱进 朱宁远 汪宜敏 甄若希 周钢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4,共11页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农药、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典型新污染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的来源分布特征、迁移转化机制、生态环境风险和主要去除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灌排水条件变化对新污染物输移的影响效应;提...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农药、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典型新污染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的来源分布特征、迁移转化机制、生态环境风险和主要去除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灌排水条件变化对新污染物输移的影响效应;提出未来应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的观测,精准把握典型新污染物来源、种类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含量水平,特别是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及随农田灌排水系统输移转化和生物累积效应;进一步理解其在水-土-作物系统的富集转化过程与生态风险,建立结合农田沟渠灌排工程的新污染物去除的适用性方法技术体系,为我国农田新污染物防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农田生态系统 迁移转化 生态效应 灌排系统 去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用地微塑料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2
作者 吴汉洲 刘棋 +3 位作者 陈健 李明 朱宁远 汪宜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径水平存在差异;MPs丰度值大小呈现大棚>果园>农田>菜地,但表层和深层土壤中MPs的丰度值差异不明显。较高含量(>5%)MPs污染时,土壤pH显著下降,而溶解性有机质(DOC)和无机磷(IP)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较小粒径(≤0.5 mm)的MPs污染土壤中I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Ps污染实验在≤30 d时,土壤的IP含量和CAT、Ure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时间>60 d的土壤中硝态氮(NO_(3)^(-)-N)含量显著下降(P<0.001),CAT酶活性显著上升(P<0.001)。Pearson分析发现MPs的含量和粒径显著影响了土壤化学性质如DOC、IP和NO_(3)^(-)-N含量(P<0.05),且粒径与土壤CAT和Ure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30,P<0.05)。由此可见,我国农用地土壤MPs的污染现状较为严重,MPs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土壤质量和养分元素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微塑料 土壤性质 酶活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高背景农田土壤中水稻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风险预测 被引量:72
3
作者 唐豆豆 袁旭音 +3 位作者 汪宜敏 季峻峰 文宇博 赵万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了解地质高背景农田重金属的行为特征,对两个不同地区(浙江北部丘陵地区和广西中部岩溶地区)土壤和水稻子实中As、Cd、Pb、Ni、Cu和Zn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重金属的迁移富集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土壤理化参数和有效态重金属(EDT... 为了解地质高背景农田重金属的行为特征,对两个不同地区(浙江北部丘陵地区和广西中部岩溶地区)土壤和水稻子实中As、Cd、Pb、Ni、Cu和Zn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重金属的迁移富集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土壤理化参数和有效态重金属(EDTA提取态)为变量,建立两个研究地区水稻子实中重金属含量的最优经验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在浙江研究区土壤中Cd和As超标明显,广西研究区土壤Pb、As和Cd超标严重;但从水稻子实重金属含量结果来看,只有Cd在浙江研究区超标。两个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在水稻中的生物富集因子均较低,明显低于人为污染的农田;相关性分析和回归预测表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pH、有机质和CaO是影响水稻子实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水稻 风险预测 地质高背景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对红壤镉吸附及养分含量、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汪宜敏 唐豆豆 +2 位作者 张晓辉 袁旭音 徐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45-2452,共8页
为明确玉米秸秆炭添加对土壤重金属镉(Cd)的吸附固持及主要养分元素N、P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土壤质量0%、2%、4%和8%的比例向红壤中加入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材料,混合后培养35 d,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究玉米秸秆炭施加对红壤中Cd^(2+)吸附的影... 为明确玉米秸秆炭添加对土壤重金属镉(Cd)的吸附固持及主要养分元素N、P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土壤质量0%、2%、4%和8%的比例向红壤中加入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材料,混合后培养35 d,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究玉米秸秆炭施加对红壤中Cd^(2+)吸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逐级化学提取法对红壤养分元素N、P和K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赋存形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施加能增加红壤p H值和有机碳总量,并显著提高红壤上Cd^(2+)的吸附量,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均能够较好拟合该等温吸附过程(R2>0.90);SEM-EDAX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吸附了部分土壤中的Cd^(2+),在p H 4~8范围内,土壤p H值的增大促进了红壤对Cd^(2+)的吸附;土壤悬液Zeta电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施加增加了土壤表面的负电荷量,使得红壤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结合更多的Cd^(2+)。此外,生物质炭的施加提高了土壤中离子交换态磷(KCl-P)、离子交换态氮(IEF-N)和速效钾含量,土壤中不同形态磷(Ca-P、Fe-P)含量随着生物质炭的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中总可转化态氮(TTN)的含量则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施用能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玉米秸秆炭 养分元素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