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传播舆论导向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晓星
汪四红
-
机构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18-121,共4页
-
基金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安徽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SK2014A20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安徽民间文化以其独具匠心的"徽风皖韵""汉风唐韵"而著称,安徽民间文化长期在"文化自觉"的人际传播方式中,实现文化的历史传承。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方式出现历史性的变革,传统媒体在保持"以质取胜"的文化传播优势下,"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新媒体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强对安徽民间文化的舆论监管,推动安徽民间文化与全球化的良性互动。
-
关键词
新媒体
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
文化自觉
文化传播舆论导向
-
分类号
G03
[文化科学]
-
-
题名文化品牌建设理念与文化强省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汪四红
李晓星
-
机构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城市学刊》
2016年第2期85-87,共3页
-
基金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4A201)
-
文摘
安徽在塑造文化强省形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文化丰厚底蕴形成独具风格的安徽品牌文化体系;特色民风民俗文化,打造安徽独特的"地域文化名片";加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安徽人要共同为塑造安徽文化强省形象出谋划策:整合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树立"活力安徽"形象;打造安徽优势文化,建设"魅力安徽"形象;做大做强安徽文化企业品牌,树立"潜力安徽"形象;宣传推广安徽品牌文化,建设"和谐安徽"形象;输出安徽民间文化,树立"国际安徽"形象。加强安徽品牌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
-
关键词
安徽品牌
文化优势
形象塑造
融合实践
-
Keywords
Anhui brand
culture advantage
culture image cre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
-
分类号
G07
[文化科学]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视角下社会公平问题分析
- 3
-
-
作者
李晓星
汪四红
-
机构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94-96,共3页
-
基金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精品课程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14jyxm538)
-
文摘
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共产主义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几任国家领导人执政为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激增所带来的生存条件不公、教育不公、社会保障不公、发展前景不公、社会地位不公镜像的现实存在,给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可以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探寻解决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的现实路径。
-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弱势人群
社会公平
-
分类号
C913.8
[经济管理]
-
-
题名沿淮流域安徽民间文化的现实回顾与另类解读
- 4
-
-
作者
汪四红
李晓星
-
机构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
基金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安徽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SK2014A20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淮河文化属水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淮河流域的安徽民间文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兼有南北方文化的特点。了解沿淮流域安徽民间文化的现实情况,对沿淮流域安徽民间文化进行深刻解读,感受安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全面研究安徽民间文化,促进安徽文化强省的建设意义重大。
-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安徽民间文化
回顾
解读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抗疫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 5
-
-
作者
汪四红
-
机构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
出处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
基金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78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20A0787)
+1 种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线上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mooc082)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kcszyjxm050)。
-
文摘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乃至全世界造成巨大影响。中国抗疫文艺作品或是对尊重生命、直面人性善恶的中国精神的准确表达;或是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的思想动员;或是对团结至上、协和万邦的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抗疫文艺作品对思政课教学中“人民至上”中国精神的核心诠释,体现对人民生命安全关切的认知;体现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决心;体现对中国共产党人文情怀的凝练升华。在抗疫中生成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灵魂。抗疫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中国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案例,能启发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深刻思考。
-
关键词
思政课
抗疫
文艺作品
中国精神
-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