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溶解度实验及预测模型
2
作者 杨宏楠 乐平 +3 位作者 范伟 张维 汪周华 李丹宸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6,共7页
CO_(2)溶解度是影响低渗、致密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和深盐水层CO_(2)埋存效果的重要参数。基于高温高压可视化相态反应釜的CO_(2)溶解实验明确了地层温度和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多相流体饱和度变化对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 CO_(2)溶解度是影响低渗、致密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和深盐水层CO_(2)埋存效果的重要参数。基于高温高压可视化相态反应釜的CO_(2)溶解实验明确了地层温度和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多相流体饱和度变化对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的影响,并通过拟合实验结果建立地层温度及压力下原油-地层水体系CO_(2)溶解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受压力和流体类型影响较大,压力和含油饱和度越高,越有利于CO_(2)溶解,地层水矿化度和温度均能小幅度影响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呈现出多阶段溶解特征,并随含油饱和度的增大大幅增加;随着油水两相体系中含水饱和度的增大,CO_(2)溶解度迅速降低,且伴随温度的升高,CO_(2)溶解度小幅降低。基于CO_(2)溶解度实验拟合得到CO_(2)溶解度预测模型,油水两相体系中的CO_(2)溶解度可分别采用CO_(2)在原油、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对油水两相饱和度加权得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解度 原油-地层水体系 地层水矿化度 含油饱和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周华 范琨鹏 +4 位作者 赵建飞 余曹 匡红先 郭平 涂汉敏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岩石骨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微纳米孔隙发育的特点,流体与孔隙介质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界面效应问题,影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变化规律。对于受限域流体,经典油气相态理论方法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界面效应...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岩石骨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微纳米孔隙发育的特点,流体与孔隙介质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界面效应问题,影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变化规律。对于受限域流体,经典油气相态理论方法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界面效应的影响,预测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变特征存在偏差。为了更全面地揭示油气在受限空间中的相态特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总结当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研究技术现状,详细阐述微观实验测试、相态理论模型和分子模拟3种主流技术方法,指出3种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流体相态研究技术提出展望。分析认为:微观实验测试方法可通过研究流体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来确定流体相变点,由于实验误差、人为误差等原因,需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相态理论模型方法可通过改进临界参数场、考虑流体与孔壁界面作用、考虑相间毛管压力修正相平衡判据方程等方法建立纳米孔隙空间相态理论模型,但是由于没有综合考虑界面效应带来的影响且缺乏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推广应用;分子模拟方法能在分子尺度上揭示流体分子的相行为,但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小分子展开,并且与流体发生相变时的临界参数结合得较少。后续研究应以多界面效应耦合影响的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油气流体相变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微观实验、理论模型和分子模拟为技术手段,为描述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提供合理的实验测试手段和可靠的理论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相态 微观实验测试 相态理论模型 分子模拟 油气藏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灰岩油藏气水均衡驱替主控参数合理界限及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辉 李楠 +5 位作者 汪周华 彭树岱 杨思玉 朱光亚 吕洲 王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1,共7页
为制定中东低渗生屑灰岩油藏注气注水均衡驱替合理开发技术政策,设计开发因素正交试验模拟,运用组分模型数模技术,并通过二元次模型创建开发主控参数正交图版,明确气水协同注入均衡驱替的主控参数界限;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数模预测的开... 为制定中东低渗生屑灰岩油藏注气注水均衡驱替合理开发技术政策,设计开发因素正交试验模拟,运用组分模型数模技术,并通过二元次模型创建开发主控参数正交图版,明确气水协同注入均衡驱替的主控参数界限;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数模预测的开发动态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定量表征油井生产差异性,评价开发效果,指导矿场先导试验区优选。结果表明:注气注水开发主控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为注气速度、注入时机、采油速度、井距、注水速度;实现油气油水前缘均衡驱替的合理采油速度为2.0%,注气速度为(34~45)×10^(4)m^(3)/d,注水速度为240~320 m^(3)/d,注采井距700 m,地层压力保持原始地层压力水平85%;指导优选开发等级区,实施注水注气矿场先导试验,取得较好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生屑灰岩油藏 气水协同注入 均衡驱替 主控参数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满油田原始地层条件原油体积系数预测公式
5
作者 何新兴 李世银 +3 位作者 刘志良 张万博 姚超 汪周华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是油气藏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由于直接确定体积系数的压力—体积—温度(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 PVT)实验法易受样品代表性影响、成本高,现场常采用经验公式法预测。富满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超深、高温...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是油气藏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由于直接确定体积系数的压力—体积—温度(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 PVT)实验法易受样品代表性影响、成本高,现场常采用经验公式法预测。富满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超深、高温、超高压、不同区块间流体类型多样化的特征,现有体积系数计算经验公式误差大。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现有体积系数经验公式适用条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满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黑油和挥发原油饱和压力及地层条件下体积系数预测经验公式,经与PVT实验值比较,经验公式计算的饱和压力及地层条件体积系数相对平均误差均小于5%,满足油田开发、生产管理要求。研究结果对塔里木盆地类似高温、超高压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满油田 高温超高压 体积系数 泡点压力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矿物不同润湿性表征与吸附微观机理
6
作者 余曹 张玉苹 +5 位作者 汪周华 赵建飞 刘煌 廖浩奇 王烁石 胡义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无机矿物作为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其表面性质对甲烷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润湿性作为固体重要表面性质之一,对矿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以蒙脱石和石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物表面甲基化(-CH_(3))和羟基化(-OH)处理来... 无机矿物作为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其表面性质对甲烷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润湿性作为固体重要表面性质之一,对矿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以蒙脱石和石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物表面甲基化(-CH_(3))和羟基化(-OH)处理来改变其润湿性,以探究无机矿物表面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矿物体系的润湿性,用接触角对润湿性进行定量表征,并构建纳米狭缝,结合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润湿性改变前后,CH4在矿物中的吸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滴在羟基化矿物表面迅速破裂并铺展在矿物表面,而在甲基化表面铺展程度较小,普遍呈半球形.羟基化蒙脱石和石英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分别为12.7°和26.5°,均小于其甲基化表面接触角62.5°和85.7°.甲基化矿物甲烷吸附量均高于其羟基化,气体几乎大都以吸附状态位于孔隙壁面,随着矿物亲水性的减弱,其对甲烷吸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石英 润湿 吸附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家寨气田酸性气体偏差因子预测方法对比 被引量:14
7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2 位作者 周克明 张地洪 王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6-88,95,共4页
文章采用SRK和DPR理论计算模型并结合不同的校正模型 ,对四川罗家寨高含硫气田的罗 7、罗 9井 ,计算了 80℃、10 3℃条件下压力在 9.0 14~ 4 5 .0 2MPa范围内气体的偏差因子 ,并与实验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酸... 文章采用SRK和DPR理论计算模型并结合不同的校正模型 ,对四川罗家寨高含硫气田的罗 7、罗 9井 ,计算了 80℃、10 3℃条件下压力在 9.0 14~ 4 5 .0 2MPa范围内气体的偏差因子 ,并与实验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酸性气体偏差因子变化规律与常规天然气相似 ;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表明 ,计算酸性气体的偏差因子时必须对其临界参数进行校正 ,否者计算结果偏小 ;SRK状态方程在计算酸性气体偏差因子时误差较大 ,DPR计算方法能够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随着温度的升高 ,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对于体系的压缩因子的影响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开发 酸性气体 预测方法 压缩系数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考虑非线性渗流特征的稳态产能方程 被引量:13
8
作者 汪周华 钟兵 +3 位作者 伊向艺 郭平 冯曦 杨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1-83,144,共3页
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已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其储层特征和高含水特点导致了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气藏,主要表现为:在近井区呈现为高速非达西渗流形式;在远井区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呈现低速非达西渗流形式。因此,采用常规达西渗流条... 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已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其储层特征和高含水特点导致了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气藏,主要表现为:在近井区呈现为高速非达西渗流形式;在远井区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呈现低速非达西渗流形式。因此,采用常规达西渗流条件下建立的产能方程评价单井产能必然存在误差。目前针对非线性渗流机理对开发的影响已有深入研究,但建立的模型大多是复杂不稳定渗流模型,现场实际应用不方便。为了弥补现有气藏工程理论的不足,从基本渗流方程出发,建立了考虑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的直井稳态产能方程,与实际井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并深入分析了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在不同条件下对产能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达西流 低速 启动压力 生产能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9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2 位作者 孙雷 孙凌云 马力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10,i0007,共7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出砂机理以及防砂方面取得的成果,重点是对气藏出砂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在油气藏出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油气藏出砂研究的方向,对现场生产和相关研究人员有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 油气藏 地质特征 出砂 防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藏水驱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汪周华 吐依洪江 +2 位作者 郭平 陈远忠 高慧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前全世界凝析气田开发主要采用衰竭和注气两种开发方式。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注气,应用受到限制;衰竭式开采凝析油采收率低,对于凝析油含量高的气藏开采效果不好。凝析气藏注水开发是一新的开发方式,国内对此方面研究较少,值得探索。... 目前全世界凝析气田开发主要采用衰竭和注气两种开发方式。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注气,应用受到限制;衰竭式开采凝析油采收率低,对于凝析油含量高的气藏开采效果不好。凝析气藏注水开发是一新的开发方式,国内对此方面研究较少,值得探索。以大港板桥废弃凝析气藏室内岩芯注水驱替实验为基础,对水驱的可行性及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凝析油和天然气的采收率最高可分别增加3.39%、10.11%;较高速度下注水效果好于在低速下水驱效果;存在一最佳注水量值;在废弃压力条件下注水效果优于复压后注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水驱 注入速度 注入压力 凝析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低渗透气田试采井网井距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4 位作者 黄全华 郝蜀民 陈召佑 吴东平 张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18-20,共3页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透气田 ,按照不同的方法计算了其极限井距和技术合理井距 ,并以经济评价方法为基础确定了气藏的合理井距。认为只要技术合理井距不低于其经济极限井距都是可行的。建议 :在相对高渗透层采用密井获得高产 ,在低渗透...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透气田 ,按照不同的方法计算了其极限井距和技术合理井距 ,并以经济评价方法为基础确定了气藏的合理井距。认为只要技术合理井距不低于其经济极限井距都是可行的。建议 :在相对高渗透层采用密井获得高产 ,在低渗透层采用稀井保证整个气藏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后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高渗透层 (Ⅰ类区 )井网采用 10 0 0m井距 ,低渗透层 (Ⅱ类区 )井网采用 1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井网密度 非均匀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天然气压缩因子实用算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2 位作者 李海平 冉新权 钱治家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综述了目前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方法 ;并针对酸性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时由于H2 S和CO2 的影响、校正体系拟临界参数的方法和思路作了相关论述 ,并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
关键词 压缩因子 酸性天然气 组分校正 密度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过程中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1 位作者 周道勇 高慧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前我国许多油气藏进行了保压开采措施及对部分衰竭油气藏进行储气库改造措施,油气藏流体反复注采,使得孔隙内外压差不断变化,导致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已有统一认识,... 目前我国许多油气藏进行了保压开采措施及对部分衰竭油气藏进行储气库改造措施,油气藏流体反复注采,使得孔隙内外压差不断变化,导致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已有统一认识,但对于地层压力循环升降过程中岩石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还较少。研究过程中采用实际人造岩心,从实验角度经过反复升降围压实验对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岩石孔隙度不同,其他参数变化规律不同;渗透率随压力循环升降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压缩系数 孔隙度 渗透率 上覆岩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润湿性修饰石英吸附甲烷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周华 赵建飞 +2 位作者 白银 郭平 刘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4,共7页
润湿性是油气藏储层岩石的重要基础参数之一,其特征直接影响流体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宏观分布特征。从微观层面认识页岩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是深入理解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基础。采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甲烷在不同石英模型中的吸附行为,考... 润湿性是油气藏储层岩石的重要基础参数之一,其特征直接影响流体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宏观分布特征。从微观层面认识页岩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是深入理解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基础。采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甲烷在不同石英模型中的吸附行为,考察了不同晶面、亲水与亲油官能团修饰模型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不同晶面模型中,(100)面的吸附量大于其他晶面的吸附量;甲烷在亲油修饰模型中的吸附量大于亲水修饰模型的吸附量;两种修饰模型吸附量均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小于孔径的影响;相同条件下,润湿性修饰模型的吸附量远大于无润湿性修饰模型的吸附量;1 nm修饰模型中甲烷只在壁面处形成吸附层,而2 nm修饰模型中形成多个吸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石英 润湿性 吸附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周华 肖阳 +2 位作者 郭平 杜建芬 杨洪志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与孔隙型储层比较,缝洞型气藏存在孔隙、裂缝、孔洞多尺度渗流空间,其渗流特征复杂。取得川中震旦系缝洞型气藏储层岩心,采用人工造缝、造洞方式模拟缝洞发育储层岩心,分别开展常温常压、高温高压(160℃、56 MPa)条件下气驱水相渗曲线... 与孔隙型储层比较,缝洞型气藏存在孔隙、裂缝、孔洞多尺度渗流空间,其渗流特征复杂。取得川中震旦系缝洞型气藏储层岩心,采用人工造缝、造洞方式模拟缝洞发育储层岩心,分别开展常温常压、高温高压(160℃、56 MPa)条件下气驱水相渗曲线测试。研究表明,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水黏度比、流度比及界面张力低,岩心的残余水饱和度低,相渗曲线整体上移,气相、水相的流动能力强。受重力的影响,缝洞型气藏不同连通方式(水平连通、垂直连通)气水两相渗流特征不同。缝洞垂直连通时,残余水饱和度低、两相共渗区变大、气驱水效率高。因此,产水气藏应采用实际储层条件下相渗曲线,气水两相的渗流能力更强。钻开缝洞型底水气藏顶部储层有利于气藏带水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气藏 高温高压 气水相渗 连通方式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T参数误差对物质平衡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2 位作者 尹永飞 高慧君 伍藏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9-51,共3页
采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时,常常由于PVT参数的误差而影响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以定容封闭干气藏、水驱干气气藏、水驱凝析气藏为例,主要讨论PVT参数误差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Bg或Bt误差对干气气藏的影响较大,对凝析气藏的影响... 采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时,常常由于PVT参数的误差而影响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以定容封闭干气藏、水驱干气气藏、水驱凝析气藏为例,主要讨论PVT参数误差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Bg或Bt误差对干气气藏的影响较大,对凝析气藏的影响较小;Bg误差变化趋势对干气藏和水驱气藏物质平衡计算结果影响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PVT参数 误差 计算精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气藏开发对策研究现状
17
作者 李娟 汪周华 +4 位作者 欧家强 李钊名 杨洋 吴金川 李松岑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底水气藏在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底水气藏之间构造及储层物性差异大,气水关系复杂,水侵方式难以预测,导致常规开发对策适应性差,严重影响底水气藏开发效果。为此,广泛调研国内外底水气藏开发实例,对比不同底水气藏的地... 底水气藏在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底水气藏之间构造及储层物性差异大,气水关系复杂,水侵方式难以预测,导致常规开发对策适应性差,严重影响底水气藏开发效果。为此,广泛调研国内外底水气藏开发实例,对比不同底水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差异,分析水侵方式与开发效果,总结不同储渗类型的底水气藏在不同开发阶段适宜的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底水气藏常见裂缝发育,储层以裂缝-孔隙型与缝洞型为主,碎屑岩底水气藏常见局部微裂缝发育,储层以孔隙型居多。②不同储渗类型的底水气藏在水侵方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针对目标气藏应采取适合于该气藏特征的开发对策。③底水气藏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都有特定治水目标,早期阶段通过优化开发技术政策参数与优选完井方式延长无水采气期,中期阶段通过单井排水、堵水以及阻水等措施缓解局部气井出水,晚期阶段以恢复动用地质储量与水淹井复产为目标选择开发对策。该研究成果为底水气藏的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储渗特征 开发效果 水侵方式 开发对策 治水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多孔介质对高含凝析油型凝析气相态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汪周华 郭平 +3 位作者 钟兵 罗涛 张培东 杨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9,共4页
低渗透气藏在我国已发现的气藏中所占比例较大;由于低渗透多孔介质的影响,与常规高渗气藏相比,开发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凝析气藏。因此,考虑低渗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体系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低渗透凝析气藏开发水平有一定实际意义。此次... 低渗透气藏在我国已发现的气藏中所占比例较大;由于低渗透多孔介质的影响,与常规高渗气藏相比,开发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凝析气藏。因此,考虑低渗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体系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低渗透凝析气藏开发水平有一定实际意义。此次研究主要分析低渗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体系相态特征影响。采用中原桥白气藏实际低渗透储层岩心和配置的高含凝析油型(凝析油含量364g/m3)凝析气样分别从实验、数值模拟角度研究衰竭过程中,多孔介质、初始水饱和度对凝析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以及多孔介质对凝析气露点压力影响。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测试的凝析气露点压力高于PVT仪中测试值;对同一块岩心,采用相同的凝析气样品,随着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测得的衰竭至大气压下凝析油残余饱和度越小;衰竭过程中,多孔介质中凝析油流动及再蒸发较PVT仪中明显,凝析油残余饱和度低于PVT仪测试值。对于低含凝析油型凝析气,由于致密储层对凝析油的吸附作用明显,岩心测试的残余油饱和度值高于PVT仪测试值,因此,对于这类凝析气藏必须考虑凝析油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多孔介质 凝析气 露点 油饱和度 初始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水气顶油藏开发方式物理模拟--以伊拉克哈法亚油田Khasib油藏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周华 王涛 +3 位作者 刘辉 李楠 朱光亚 郭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8-556,共9页
基于伊拉克哈法亚油田Khasib油藏油气水分布特征,设计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不同驱替方式、驱替参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边部注水驱替时,先期衰竭开采有利于气顶弹性膨胀,形成“上压下顶”的立体驱替作用,驱油效果较好;顶部注... 基于伊拉克哈法亚油田Khasib油藏油气水分布特征,设计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不同驱替方式、驱替参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边部注水驱替时,先期衰竭开采有利于气顶弹性膨胀,形成“上压下顶”的立体驱替作用,驱油效果较好;顶部注气、边部注水气水协同驱替时,注入时机对高、低部位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不同,考虑整体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应大于原油饱和压力;推荐两种驱替方式合理注入时机为20~25 MPa。注入速度对不同注入介质影响规律一致,适当降低注入速度,有利于驱替前缘稳定,延缓注入介质突破,改善驱油效果,实验条件下水驱合理注入速度为0.075 mL/min,气水协同驱替合理注水速度0.15 mL/min、注气速度0.10 mL/min。气水协同驱替有利于高部位原油产出,原油采收率比边部水驱方式高5.0~14.8个百分点,推荐为Khasib油藏中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气顶油藏 开发方式 水驱 气水协同驱替 注入时机 注入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过剩吸附量修正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周华 李赟 +2 位作者 郭平 孟伟杰 刘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4期79-86,共8页
页岩储层的温度、压力高于气体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属于超临界吸附。针对常规吸附模型(R-L、LRC、E-L、E-F)计算得到的绝对吸附量,不能更精确的表征等温吸附实验得到的过剩吸附量问题,引入过剩吸附量对常规多组分... 页岩储层的温度、压力高于气体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属于超临界吸附。针对常规吸附模型(R-L、LRC、E-L、E-F)计算得到的绝对吸附量,不能更精确的表征等温吸附实验得到的过剩吸附量问题,引入过剩吸附量对常规多组分吸附模型进行修正。采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拟合参数,利用相对误差分析常规吸附模型和超临界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研究超临界吸附模型描述页岩气吸附规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各个修正后的吸附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修正前。修正的R-L吸附模型和修正的E-L吸附模型能较好用于描述两组分的超临界吸附特征;修正的E-L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页岩气的超临界吸附特征。此次研究为准确、快速预测页岩气藏超临界吸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吸附 页岩气 吸附模型 过剩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