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黏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30
1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林壬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5-799,共5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渤海油田、中原油田和吐哈油田的25个不同黏度的稠油和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并采用柱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族组成,研究稠油黏度和其各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稠油黏度指标(Iv)概... 测定了辽河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渤海油田、中原油田和吐哈油田的25个不同黏度的稠油和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并采用柱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族组成,研究稠油黏度和其各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稠油黏度指标(Iv)概念。结果表明,稠油的黏度随非烃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升高,即非烃组分对稠油黏度作正贡献,在相同含量下,贡献大小顺序依次是酸性非烃、沥青质、高极性非烃、中性非烃。稠油的黏度随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降低,即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对黏度作负贡献。稠油的黏度是其各化学组分共同贡献并相互作用的结果,黏度指标(Iv)与稠油黏度之间具有良好的数学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组成 黏度 黏度指标 黏度-化学组成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作用下稠油粘度变化及其化学因素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林壬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5-620,共6页
从重点分析研究稠油中的非烃化合物着手,对辽河、胜利、吐哈等3个油田的普通稠油在微波幅射作用前后的粘度和化学组成变化进行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微波作用导致了稠油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了稠油的化学组成,使稠油的粘度降低或升... 从重点分析研究稠油中的非烃化合物着手,对辽河、胜利、吐哈等3个油田的普通稠油在微波幅射作用前后的粘度和化学组成变化进行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微波作用导致了稠油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了稠油的化学组成,使稠油的粘度降低或升高。稠油微波化学反应的主要方向是从较大分子碎裂为较小分子,并具有如下表现:1)微波作用优先使胶质和沥青质中的含杂原子化合物,尤其是含氧化合物分解;2)微波作用基本上不影响稠油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而非烃,尤其是含羟基的醇类和羧酸类化合物的分子分布模式发生显著变化;3)微波作用后稠油化学组成的改变是复杂微波化学反应的综合结果,因其原始化学组成而异,并决定了稠油粘度变化的方向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粘度 化学组成 微波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中苯系物的热解析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双清 秦婧 +3 位作者 孙玮琳 沈斌 杨佳佳 严开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利用内标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苯系物(BTEX)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检测下限低,适用于近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样品中BTEX的分析测试。确定了以4-溴氟苯为内标... 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利用内标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苯系物(BTEX)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检测下限低,适用于近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样品中BTEX的分析测试。确定了以4-溴氟苯为内标化合物的有效性,并测定了其与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单组分之间的质量-峰面积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全部在0.99以上。用实际土壤和海洋沉积物样品和人工合成样品考察了方法的重现性、回收率和检出限,均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各单组分的检出限均不高于10 n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析 气相色谱 内标法 苯系物 土壤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超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林壬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94-900,共7页
基于对辽河油田2个超稠油化学组成的系统剖析,研究了辽河油田超稠油的致黏因素,以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曙光油田超稠油具有成熟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特别高,低相对分子质... 基于对辽河油田2个超稠油化学组成的系统剖析,研究了辽河油田超稠油的致黏因素,以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曙光油田超稠油具有成熟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特别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组分特别少,并且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等特征。胶质和沥青质的总质量分数接近70%,尤其是沥青质质量分数在40%以上,明显高于国内一般稠油。气相色谱可检测物的总质量分数在饱和烃、芳烃馏分中低于22%,在酸性非烃和中性非烃馏分中分别低于15%和1%。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及支链、直链烷烃接近消耗殆尽,GC-MS检测到的几乎全部是孕甾烷、重排甾烷和降藿烷系列化合物。低成熟度和强烈的次生降解作用是其形成的石油地球化学条件,极高含量的大分子组分和极性非烃组分是其具有高黏度的化学组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化学组成 黏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对稠油化学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孙玮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09-112,141,共4页
微波开采技术可通过电磁波向储层释放物理能量,实现从油藏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体加热"。针对辽河、胜利、吐哈3个油田的普通稠油特性,开展了实验室微波辐射研究,并对辐射前后稠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实验结... 微波开采技术可通过电磁波向储层释放物理能量,实现从油藏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体加热"。针对辽河、胜利、吐哈3个油田的普通稠油特性,开展了实验室微波辐射研究,并对辐射前后稠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可引发稠油一系列化学反应,主要方向是从较大分子碎裂为较小分子。杂原子化合物易于发生微波化学反应,导致各非烃组分含量的明显变化和分子级分布模式的改变。主要是从分子质量较高的非烃分子裂解出分子质量较小的高极性非烃分子,并从非烃生成烃类化合物。微波辐射也可能会使大芳烃分子发生侧链断裂,但对小分子烃类(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的分子分布模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微波辐射 分子裂解 微观化学组成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开采过程中储层内有机质分异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孙玮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12-115,141,共4页
针对辽河、大庆、大港3个油田7个不同油藏的稠油特性,进行了储层内原油有机质分异现象的研究。通过对稠油及其对应层位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和化学组成的系统对比剖析,考察稠油开采过程中油-岩相互作用对储层内原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针对辽河、大庆、大港3个油田7个不同油藏的稠油特性,进行了储层内原油有机质分异现象的研究。通过对稠油及其对应层位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和化学组成的系统对比剖析,考察稠油开采过程中油-岩相互作用对储层内原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岩相互作用导致采油过程中储层内有机质的严重分异;稠油各组分分异主要取决于其极性(吸附性)及其在储层内形成氢键的能力或与砂体矿物的润湿性;在特定条件下,分子质量大小和分子的热运动能力也是影响稠油组分分异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油砂 化学组成 有机质分异 分子质量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状薄层色谱法(TLC-FID)预测储层稠油粘度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双清 孙玮琳 +1 位作者 沈斌 王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205,共4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技术(TLC-FID)预测储层中稠油粘度的方法,方便、快捷、经济。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工作区块内选取代表性稠油样品,用柱色谱制备出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组分,标定各组分在... 介绍了一种利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技术(TLC-FID)预测储层中稠油粘度的方法,方便、快捷、经济。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工作区块内选取代表性稠油样品,用柱色谱制备出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组分,标定各组分在TLC-FID上的相对峰面积—质量校正系数;在此基础上,对一定数量稠油样品进行粘度测定和TLC-FID分析,建立工作区内稠油粘度与TLC-FID数据之间的指数数学关系;最后,测定待预测油层油砂抽提物的TLC-FID数据,通过所建立的数学关系计算其粘度。文中基于我国某油田特定区块的27个稠油样品,对该油田一口单井的152个油砂样品进行了应用研究,建立了该井的储层稠油粘度剖面,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族组成 粘度指标 油砂 棒状薄层色谱法 粘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辽河稠油油藏中含氧化合物的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汪双清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39,共4页
非烃化合物作为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辽河油田冷 4 3块北部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茨榆坨地区、高升油田高Ⅰ区和高Ⅲ区的沙一段到沙四段 10个稠油样品中 ,酸性馏分占正己烷可溶性非烃馏分的 7... 非烃化合物作为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辽河油田冷 4 3块北部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茨榆坨地区、高升油田高Ⅰ区和高Ⅲ区的沙一段到沙四段 10个稠油样品中 ,酸性馏分占正己烷可溶性非烃馏分的 70 %以上。由气相色谱可检测非烃化学组成的分析结果可知 ,辽河稠油中有着丰富的非烃化合物类型 ,其中各类含氧化合物占总非烃的 92 %~ 97%。含氧化合物的存在和分布特征表明 ,这些稠油油藏接受了非母岩来源的近期菌藻类有机质输入。以正构羧酸和甾醇为例 ,指出含氧化合物的存在与分布不是由油藏的原始油源 (母源岩 )所决定的 ,也不能简单地以油藏所在区域来划分 ,而很可能与发生在储集层中的、受到储集层构造条件控制的后期地球化学过程 (如后期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等 )有关。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与储集层构造条件相关这一特性为多方面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稠油油藏 含氧化合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地卟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初探
9
作者 汪双清 徐中一 +1 位作者 林壬子 徐丽娜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14,共7页
讨论了影响复杂游离地卟啉混合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效果的主要因素,指出二溶剂梯度洗脱体系和三溶剂梯度洗脱体系有着实际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等同看待;流动相的溶剂配比是控制分析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只有溶剂体系与洗脱梯度的... 讨论了影响复杂游离地卟啉混合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效果的主要因素,指出二溶剂梯度洗脱体系和三溶剂梯度洗脱体系有着实际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等同看待;流动相的溶剂配比是控制分析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只有溶剂体系与洗脱梯度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分析效果。探索了一套游离地卟啉二溶剂梯度HPLC分析条件。采用在流动相中同时加入醋酸和吡啶的方法,当溶剂A配比为正已烷∶二氯甲烷∶丙酮∶吡啶=500∶200∶50∶1.5,溶剂B配比为正已烷∶醋酸=105∶1时,采用使流动相起始极性较低的梯度洗脱方式,对于较低柱效的色谱柱(硅胶柱)亦能获得良好的分析效果。通过典型样品的质谱(MS)和HPLC的对比分析,给该分析条件下HPLC峰群进行了初步定性,认为对大多数地卟啉样品能实现ETIO,DPEP和Di-DPEP三种类型卟啉的较有效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 地卟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朱战军 林壬子 汪双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12-513,共2页
对稠油主要族组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 对稠油主要族组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升高,对稠油粘度影响重要程度的顺序为:胶质和沥青质>酸性非烃>中性非烃。其中,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降低稠油中的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将有效降低稠油的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族组分 粘度 指数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角木茶卡地区展金组白云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俊杰 李琦 +3 位作者 汪双清 沈斌 陈若瑜 葛东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80-85,118,共7页
目前学术界对于羌塘盆地的油气研究大多集中于侏罗系,针对古生界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综合研究了羌塘盆地角木茶卡地区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目前学术界对于羌塘盆地的油气研究大多集中于侏罗系,针对古生界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综合研究了羌塘盆地角木茶卡地区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细晶和粉晶白云岩主要发育在局限碳酸盐台地中的潮坪相带,以雾心亮边结构、生长环带结构和残余颗粒结构为典型组构特征,交代现象明显;δ13C为低—中正值(2.7‰~4.4‰),δ18O为低—高负值(-8.4‰^-2.8‰);成岩温度大部分低于44℃,属于低温白云岩;盐度为20.98‰~30.16‰,低于海水盐度;白云石有序度整体为中值,Mg/Ca值(0.44~0.47)及Fe,Mn和Sr含量相对较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具有埋藏白云石化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展金组白云岩主要形成于早期浅埋藏阶段,其白云岩形成温度较低,在成岩过程中可能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展金组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类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壬子 汪双清 +3 位作者 徐丽娜 樊兆安 许尚鸿 梁天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3-33,共11页
通过 UV-VIS 和 MS 等手段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结构类型及其组成特征,发现在类型分布上高碳数(C_(34)—C_(37))双环脱氧叶红初卟啉(D-DPEP)具有明显优势。探讨了其 Di-DPEP 的形成机制,认为它与咸水浮游生... 通过 UV-VIS 和 MS 等手段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结构类型及其组成特征,发现在类型分布上高碳数(C_(34)—C_(37))双环脱氧叶红初卟啉(D-DPEP)具有明显优势。探讨了其 Di-DPEP 的形成机制,认为它与咸水浮游生物或绿色硫细菌有关,代表了较强的还原环境和较低的成熟度。从地卟啉和其它生物标志物的结合上对潜江凹陷部分地区的油源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潭口—代河地区广华寺组浅层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混合油源特征,可能是残存的潭口古油藏在喜山二幕之后,发生穿越剥蚀面的三次运移而形成的岩性油潴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生物降解 油源对比 地卟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气储层压裂返排液中卤代烃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威 黄春华 +4 位作者 赵雄虎 张小涛 沈斌 汪双清 孙玮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5-872,共8页
在页岩油气开采中,化学示踪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化学示踪剂技术推广应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其相应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研究筛选出了21种化学性质稳定、地层背景值低的卤代烃作为示踪剂,建立了基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 在页岩油气开采中,化学示踪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化学示踪剂技术推广应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其相应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研究筛选出了21种化学性质稳定、地层背景值低的卤代烃作为示踪剂,建立了基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对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获得了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方法的检出限为0.027~0.162μg/L,基体加标回收率在74.16%~121.9%之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12.79%。该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页岩油气储层压裂液中所述卤代烃示踪剂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烃 化学示踪剂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溶性微量物质示踪剂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晶晶 黄春华 +4 位作者 沈斌 汪双清 张小涛 杨佳佳 许智超 《精细石油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2,6-吡啶二羧酸、3,4-吡啶二羧酸和稀土氧化铕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可作为新型水溶性微量物质示踪剂的稀土螯合物。对比了商业化微量物质示踪剂和新制备的稀土螯合物在溶解性、配伍性、热稳定性和静态吸附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 以2,6-吡啶二羧酸、3,4-吡啶二羧酸和稀土氧化铕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可作为新型水溶性微量物质示踪剂的稀土螯合物。对比了商业化微量物质示踪剂和新制备的稀土螯合物在溶解性、配伍性、热稳定性和静态吸附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稀土螯合物作为微量物质示踪剂的性能优于工业化微量物质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微量物质 性能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