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OI和18S rRNA基因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数据库
1
作者 冼华琳 汤昌盛 +5 位作者 张杨阳 张晓林 廖智 周钰琴 谢舒烨 严小军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7,共13页
为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本地条形码数据库,从而为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过去14年的文献报道,编制了收录23目64科96属155种浮游动物的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物种名录,通过从NCBI GenBank... 为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本地条形码数据库,从而为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过去14年的文献报道,编制了收录23目64科96属155种浮游动物的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物种名录,通过从NCBI GenBank参考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共收集浮游动物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95条和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134条,初步建立了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对最优势类群桡足类进行了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COI基因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13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34.09倍;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62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6.82倍。COI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隔,而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重叠,没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隔。基于COI和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2种条形码基因在目和科水平上均能有效区分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舟山海域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浮游动物种类鉴定及多样性评估,并为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COI基因 18S rRNA基因 DNA条形码数据库 舟山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王鑫 汤昌盛 +4 位作者 冼华琳 何建瑜 张晓林 廖智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水II型网对舟山近海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同步的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22.29 ind.·m^(-3)和13.446 mg·m^(-3);优势种主要包括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红住囊虫等;多样性总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表层盐度和表层温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种均与表层盐度呈负相关,与表层温度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主要与表层盐度有关且均为正相关。该研究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积累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分析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海域 夏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组织及其海水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3
作者 邵帅 陶玉林 +4 位作者 颜光祥 汤昌盛 廖智 严小军 何建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1,共11页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 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409个OTUs,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而在贻贝组织中,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足20.13%、肾脏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鳃2.89%、后闭壳肌1.92%、血淋巴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性腺3.59%、足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性腺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真菌多样性 物种替换 IT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汤昌盛 张芳 +2 位作者 冯颂 戴芳群 王彦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0-499,共10页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夏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