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应用先科──修理柴油机重要部件
1
作者 汤德 温仕浩 《中国修船》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4-25,共2页
开发应用先科──修理柴油机重要部件广州文冲船厂汤德深圳海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温仕浩1机座轴承孔修理机座主轴承是柴油机的基础。机座主轴承孔和轴承盖包容着轴瓦,支承曲轴。润滑油是通过机座轴承的油孔进入轴承。如果由于机油泵损... 开发应用先科──修理柴油机重要部件广州文冲船厂汤德深圳海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温仕浩1机座轴承孔修理机座主轴承是柴油机的基础。机座主轴承孔和轴承盖包容着轴瓦,支承曲轴。润滑油是通过机座轴承的油孔进入轴承。如果由于机油泵损坏、油路堵塞或轴瓦偏离轴中心线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维修 机座主轴承 船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喷涂工艺在修船上的应用
2
作者 汤德 《中国修船》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9-40,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船机元件修复技术的要求日高,越来越苛刻的工作条件和对涂层的高要求,对原有的氧乙炔火焰喷涂技术提出了挑战。我国已发展等离子喷涂技术,目前其工艺已相当成熟,涂层质量明显提高,使用范围正...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船机元件修复技术的要求日高,越来越苛刻的工作条件和对涂层的高要求,对原有的氧乙炔火焰喷涂技术提出了挑战。我国已发展等离子喷涂技术,目前其工艺已相当成熟,涂层质量明显提高,使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修船 喷涂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憩室少见并发症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国红 卞光利 +2 位作者 彭爱琴 汤德 周业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437-1440,共4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DD)少见并发症的影像表现。方法 分析8例DD少见并发症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1例行CT平扫及增强、上消化道X线碘剂造影(GI),1例行CT+MRI检查。结果 8例病变憩室直径在2.0~4.6cm之间,位于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DD)少见并发症的影像表现。方法 分析8例DD少见并发症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1例行CT平扫及增强、上消化道X线碘剂造影(GI),1例行CT+MRI检查。结果 8例病变憩室直径在2.0~4.6cm之间,位于十二指肠球后段2例,降段5例,水平段1例。DD穿孔伴周围脓肿形成CT显示憩室壁增厚,其前旁见斑点状阳性对比剂外漏,邻近腹膜后间隙见不均匀低密度肿块;肿块MRI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前壁及肿块呈环形明显强化。5例DD出血CT憩室腔内均见液-气平面,增强延迟期腔内液体部分密度增高,其中1例增强动脉期及胰十二指肠上动脉DSA均见对比剂外溢。DD腺癌CT显示憩室壁明显不均匀增厚,增强后中等度强化。自发性DD-胆管内瘘GI和CT显示十二指肠球后段肝门侧DD与胆总管上段管腔相通,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内见积气及阳性对比剂。结论 穿孔、出血、肿瘤、内瘘等DD少见并发症CT表现具有一些特征,综合影像检查手段有助于病情评估,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憩室 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胃肠道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坞口壁大面积喷锌的防腐 被引量:1
4
作者 温仕浩 汤德 《中国修船》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4-34,共1页
坞口壁大面积喷锌的防腐深圳海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温仕浩广州文冲船厂汤德1坞口壁喷锌防腐蚀技术的提出广州;文冲船厂兴建的1号15000t级干船坞,是6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干船坞。坞门系钢板结构,如何提高... 坞口壁大面积喷锌的防腐深圳海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温仕浩广州文冲船厂汤德1坞口壁喷锌防腐蚀技术的提出广州;文冲船厂兴建的1号15000t级干船坞,是6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干船坞。坞门系钢板结构,如何提高坞门的防海水腐蚀能力,保证坞门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坞 坞口壁 喷锌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良迭代重建法对颈神经根压迫的直观定性的分析
5
作者 彭爱琴 张阿娥 +1 位作者 汤德 费正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556-1560,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迭代重建法评估其在颈神经根压迫方面的直观定性能力。方法 选取确诊为颈神经根压迫(C5或C6或C7)的患者70例纳入颈神经根受压组(实验组),另随机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基于Mimics 19.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迭代重建法评估其在颈神经根压迫方面的直观定性能力。方法 选取确诊为颈神经根压迫(C5或C6或C7)的患者70例纳入颈神经根受压组(实验组),另随机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基于Mimics 19.0的改良迭代重建法对颈神经根进行三维重建,以可视化颈神经根形态,进而对颈神经根压迫进行直观定性诊断,并与常规颈椎MRI和CT检查比较。此外,分析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迭代重建法所测的颈神经根横径和椎间孔CT三维重建所测的纵、横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椎间孔纵径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5,P<0.01),横径亦较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1,P<0.01)。实验组在改良迭代法重建的三维颈神经根中可见颈神经根局部凹槽形成,其诊断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MRI(65/70 vs.51/70,χ~2=9.856,P<0.01)和椎间孔CT三维重建直观表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0 vs. 41/70,χ~2=22.375,P<0.01)。实验组神经根横径较对照组明显受压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1,P<0.01)。实验组颈神经根受压处横径大小与VAS评分(r=-0.789,P<0.001)和症状体征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40,P<0.001)。而三维CT所测的椎间孔纵径和横径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8,P=0.621和r=-0.089,P=0.073),此外,椎间孔两径亦与症状体征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69,P=0.574和r=0.079,P=0.239)。结论 改良迭代重建法可直观发现神经根的形态变化,在诊断神经根受压方面优于常规MRI及CT三维重建技术,并且基于此法测量的神经根横径与临床症状体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为颈神经根受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迭代重建法 颈神经根压迫 直观定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