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佛分工模式批判与《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1
作者 江求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5,178,共8页
宋代新儒学的成立关联着儒家经典系统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大学》的地位变化最为剧烈。《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 宋代新儒学的成立关联着儒家经典系统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大学》的地位变化最为剧烈。《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掘儒家的治心之学,并重建治心与治世的关联,正是《大学》提供了一个打通治心和治世的思想架构。故而,韩愈以来的诸多儒家学者重新发现和诠释《大学》,最终经过朱子之手,《大学》被确定为《四书》之首,其经典地位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心 治世 《大学》 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物本原与人生价值:论张载儒佛之辨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江求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张载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对其真理性进行了论证;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涅槃寂灭"为人生价值安顿的根本方式,并以"真如缘起"思想为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张载看来,既然真如缘起思想不具有真理性,这种价值安顿方式的理论基础也就难以成立。张载进一步批判了"涅槃寂灭"思想的消极无为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基于气化流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对"存顺没宁"这一儒家式人生价值安顿方式进行了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儒佛之辨 万物本原 人生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情以知性:朱子的性情之辨及其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求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为了回应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朱子对人性的实在性展开了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性情之辨来达成的。在朱子那里,人性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与之相应的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情。然而,性与情之间非如牟宗三所言是"异质... 为了回应佛教性空论的挑战,朱子对人性的实在性展开了论证。这一论证是通过性情之辨来达成的。在朱子那里,人性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与之相应的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情。然而,性与情之间非如牟宗三所言是"异质的两物",因为仁义礼智之性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则是这种能力在特定经验情境下的发用,其实质是仁义礼智之性的经验性显现。而四端之情在"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境下总是不由自主地呈现出来,这表明仁义礼智之性具有实在性。不难发现,朱子是通过四端之情的呈现来论证人性的实在性的,这一论证思路被他的学生称之为"因情以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佛教 性情之辨 性空论 实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