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1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廖姝然 陈亭旭 王晓庆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2-323,共12页
【目的】曙厉蝽(Eocanthecona concinna)和益蝽(Picromerus lewisi)是农林业害虫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为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与差异,探究益蝽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两种蝽类天敌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 【目的】曙厉蝽(Eocanthecona concinna)和益蝽(Picromerus lewisi)是农林业害虫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为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与差异,探究益蝽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两种蝽类天敌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方法】通过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两种蝽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基于益蝽亚科昆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 PCG)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8 740 bp(GenBank登录号:OR979468)和17 181 bp(GenBank登录号:OR972558),均包括13个PCG、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22个转运RNA基因(tRNA)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与典型的蝽科昆虫相同。曙厉蝽和益蝽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均位于rrnS和trnI之间,长度分别为3 862和2 438 bp,结构差异较大,均包含了不同长度的随机复制区域。对比益蝽亚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PCG序列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同属之间相似度较高,益蝽不同样本PCG序列的相似度超过9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益蝽属(Picromerus)的昆虫聚为一支,曙厉蝽、叉角曙厉蝽(E. furcellata)、黑曙厉蝽(E. thomsoni)(GenBank登录号:OP920755)聚为一支,曙厉蝽属与益蝽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两个属与疣蝽属(Cazir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明确了两种蝽类天敌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构建了益蝽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与传统分类学鉴定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曙厉蝽 益蝽 线粒体基因组 益蝽亚科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陈亭旭 廖姝然 王晓庆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虫螨·茚虫威SC 1 5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SC 3 000倍液和30%丁醚·茚虫威SC 1 500倍液等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校正防效均超过85%,药后14 d校正防效在78%~95%;2) 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应急药剂,其中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具有杀虫效果好、对生态友好、健康风险低等特点,适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和抗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茶小绿叶蝉 双丙环虫酯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陈世春 江宏燕 +3 位作者 廖姝然 陈亭旭 牛金志 王晓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806,共14页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_(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_(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毛虫 布尼亚病毒 EpBYV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柑橘木虱的起源、分布和扩散能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江宏燕 吴丰年 +4 位作者 王妍晶 陶磊 王吉锋 刘喆 岑伊静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4-1020,共7页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的毁灭性病害—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传播媒介,是柑橘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本文综述了亚洲柑橘木虱的起源、分布和扩散情况,揭示中国亚洲柑橘木虱由南向北的扩散规律,为有效防治木...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的毁灭性病害—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传播媒介,是柑橘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本文综述了亚洲柑橘木虱的起源、分布和扩散情况,揭示中国亚洲柑橘木虱由南向北的扩散规律,为有效防治木虱、阻止黄龙病进一步蔓延传播、保障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柑橘木虱 起源 分布 扩散 黄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对茶网蝽若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3 位作者 程令 胡翔 邬秀宏 王晓庆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4-760,共7页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一种为害春茶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天敌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对茶网蝽的捕食能力,为茶网蝽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开展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对茶网蝽3龄若虫...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一种为害春茶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天敌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对茶网蝽的捕食能力,为茶网蝽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开展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对茶网蝽3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以及南方小花蝽的种内干扰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对茶网蝽3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的捕食量与茶网蝽3龄若虫的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南方小花蝽成虫、3龄若虫对茶网蝽3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11.49头、12.82头)大于军配盲蝽成虫、3龄若虫(10.10头、6.41头);军配盲蝽成虫对茶网蝽的寻找效应高于其3龄若虫,而南方小花蝽3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于成虫。南方小花蝽成虫、3龄若虫对茶网蝽3龄若虫的捕食作用均存在种内干扰反应,且符合Hassell模型,分别为E=0.4263P^(-0.825)和E=0.5234P^(-0.762)。综上研究结果,军配盲蝽和南方小花蝽对茶网蝽3龄若虫的捕食作用较强,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网蝽 军配盲蝽 南方小花蝽 捕食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解析我国茶网蝽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世春 江宏燕 +2 位作者 廖姝然 陈亭旭 王晓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5-805,共11页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有入侵成灾事件发生。为解析茶网蝽的生态适应机制和成灾规律,测定了茶网蝽12个种群共240头成虫COI基因序列,利用Dna SP 6.12.03、Arlequin3.5.2.2、MEGA 7.0.26等软件进行...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有入侵成灾事件发生。为解析茶网蝽的生态适应机制和成灾规律,测定了茶网蝽12个种群共240头成虫COI基因序列,利用Dna SP 6.12.03、Arlequin3.5.2.2、MEGA 7.0.26等软件进行了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N_(m))以及分子变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茶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240条COI基因序列共包含75个变异位点和38个单倍型,其中仅Hap13是共享单倍型。茶网蝽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为0.82779,地理种群的H_d在0.00~0.8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固定系数(F_(ST))为0.86426,N_(m)为0.03987,表明我国茶网蝽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小。重庆城口、重庆巫溪、湖北恩施、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5个种群相互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频繁(F_(ST)<0.06,N_(m)>4.50),其他种群对之间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少(F_(ST)>0.25,N_(m)<1.00)。分子变异分析(AMOVA)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不同地理种群之间(86.43%)。Tajima’s D和Fu’s F_(s)中性检验支持重庆巴南、湖北恩施种群以及大巴山脉周边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本研究分析推测我国茶网蝽兼具入侵种群扩张成灾和原始种群扩张成灾的风险,建议有茶网蝽发生的茶区和大巴山脉周边茶园加强对该害虫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网蝽 地理种群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4 位作者 廖姝然 陈亭旭 杨普香 谢小群 王晓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具有分布广、多食性、危害大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为报道采自江西的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差异,探究刺蛾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通过Sanger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具有分布广、多食性、危害大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为报道采自江西的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差异,探究刺蛾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通过Sanger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扁刺蛾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7个科26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是1个大小为15540 bp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共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还有1个425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鳞翅目双孔类(Ditrysia)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刺蛾的全序列和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对比相似度,结果显示,扁刺蛾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的相似度最高,与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相似度最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扁刺蛾与茶刺蛾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鳞翅目昆虫各科均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扁刺蛾的起源、遗传多样性、迁移和分化,以及对农药的抗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蛾科 扁刺蛾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药剂防治茶网蝽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世春 彭萍 +3 位作者 鲁成业 江宏燕 商靖 王晓庆 《茶叶学报》 2019年第2期85-87,共3页
为有效地防治茶网蝽,开展了10种药剂防治茶网蝽的田间筛选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20%甲维·吡丙醚SC2000倍液、30%唑虫酰胺SC2000倍液、10%联苯菊酯SC2000倍液和40%唑虫·丁醚脲SC500倍液等4种药剂对茶网蝽若虫具有较强的快速... 为有效地防治茶网蝽,开展了10种药剂防治茶网蝽的田间筛选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20%甲维·吡丙醚SC2000倍液、30%唑虫酰胺SC2000倍液、10%联苯菊酯SC2000倍液和40%唑虫·丁醚脲SC500倍液等4种药剂对茶网蝽若虫具有较强的快速击倒力和良好的持效性,药后1d校正防效依次为86.17%、84.41%、83.18%和77.59%,药后14d校正防效依次为98.79%、89.52%、78.58%和71.99%,可有效控制茶园茶网蝽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甲维·吡丙醚 30%唑虫酰胺 茶网蝽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网蝽的“克星”——军配盲蝽 被引量:4
9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胡翔 彭萍 王晓庆 《中国茶叶》 2021年第2期33-35,共3页
军配盲蝽是茶网蝽的主要天敌,对茶网蝽的发生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文章介绍了该天敌的分布与发生情况、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捕食能力和田间保护,以期为该天敌的识别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军配盲蝽 茶网蝽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措施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及重庆沱茶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罗红玉 陈世春 +6 位作者 陈善敏 江宏燕 王奕 常睿 袁林颖 杨娟 钟应富 《南方农业》 2023年第7期134-138,共5页
为了探寻适宜重庆茶区夏秋季沱茶生产的小贯小绿叶蝉防控措施,比较“友好型色板”(处理F1)、“友好型色板+化学农药”(处理F2)、“友好型色板+生物农药”(处理F3)3种防控处理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茶鲜叶品质及所制沱茶品质等的影响。... 为了探寻适宜重庆茶区夏秋季沱茶生产的小贯小绿叶蝉防控措施,比较“友好型色板”(处理F1)、“友好型色板+化学农药”(处理F2)、“友好型色板+生物农药”(处理F3)3种防控处理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茶鲜叶品质及所制沱茶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F3的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显著减少,茶鲜叶产量比处理F2仅低11.3%,产值却高32.4%;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处理F1,分别高出14.54%、7.93%;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处理F2,高出92.37%;咖啡碱,没食子酸,EGC,EGCG含量,酚氨比值比处理F1、处理F2分别降低33.45%、40.44%,49.86%、39.85%,41.77%、37.83%,142.0%、115.23%,1.80、1.69。2)所制沱茶中,处理F3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处理F2的73.27%,EGCG显著低于处理F1、F2,分别低16.68%、25.35%;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最低,为1.53;处理F3所制沱茶感官品质最好,其茶汤、叶底、色泽较绿,滋味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虫口数 防控措施 重庆沱茶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茶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及其示范探讨
11
作者 陈世春 盛忠雷 +3 位作者 江宏燕 王晓庆 邓敏 李中林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期44-48,共5页
茶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以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为基础,有机结合物理、生物、农业和化学等防治技术,有效降低茶园化学农药的施用,保证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在重庆巴南、南川、永川、秀山、江津和荣昌6个... 茶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以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为基础,有机结合物理、生物、农业和化学等防治技术,有效降低茶园化学农药的施用,保证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在重庆巴南、南川、永川、秀山、江津和荣昌6个茶区进行应用,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年均减少1次,农药制剂减施量超过40.28%,产值提升超过3.15%,节本增收超过179.85元/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化学农药 减施增效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药剂对茶园柑橘始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
12
作者 陈世春 江宏燕 王晓庆 《茶叶学报》 2023年第2期60-64,共5页
【目的】柑橘始叶螨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害螨,本年度在试验茶园严重发生,为有效地防治,本研究开展了5种药剂对茶园柑橘始叶螨的田间防效试验。【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进行。【结果】1.5%除虫菊素EW 500倍液、8%虫螨腈ME 750倍... 【目的】柑橘始叶螨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害螨,本年度在试验茶园严重发生,为有效地防治,本研究开展了5种药剂对茶园柑橘始叶螨的田间防效试验。【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进行。【结果】1.5%除虫菊素EW 500倍液、8%虫螨腈ME 750倍液、15%茚虫威EC 2500倍液、5%双丙环虫酯DC 1800倍液和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500倍液对柑橘始叶螨的成若螨和卵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成若螨药后3 d校正防效依次为96.25%、90.79%、93.97%、81.82%、78.73%,药后7 d校正防效依次为83.43%、67.17%、79.15%、81.49%、73.06%。【结论】5种药剂均可作为茶园防治柑橘始叶螨的供选药剂,其中以1.5%除虫菊素EW500倍液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柑橘始叶螨 除虫菊素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对云南地区柚喀木虱单倍型的鉴定
13
作者 王妍晶 岑伊静 +3 位作者 江宏燕 罗孝竹 邓晓玲 XIA Yulu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采自云南的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Li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条形码片段对采自云南瑞丽和石屏的柚喀木虱样本进行描述,并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 【目的】研究采自云南的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Li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条形码片段对采自云南瑞丽和石屏的柚喀木虱样本进行描述,并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结论】经鉴定共得到2种单倍型C1和C2,瑞丽种群的单倍型均为C1,而石屏的种群分化出了2种单倍型C1和C2.分析表明,柚喀木虱的最大序列分歧度特别低,仅为0.16%.此COI片段能很好地区分柚喀木虱与同属的其他几种木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柚喀木虱 RAPD-PCR 线粒体COI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