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葛加工副产物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胜宇 杨梅 +4 位作者 胡鹤宇 江和栋 董欢欢 管咏梅 朱卫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共9页
为提高粉葛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对两种常见副产物粉葛皮及粉葛渣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红外光谱法及扫描电镜,对比提取前后粉葛加工副产物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结合态酚类物质的组分构成进行表征... 为提高粉葛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对两种常见副产物粉葛皮及粉葛渣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红外光谱法及扫描电镜,对比提取前后粉葛加工副产物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结合态酚类物质的组分构成进行表征,并对两种副产物残渣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副产物粉葛渣中结合态酚类物质最优提取条件为液料比30:1 mL/g、NaOH溶液水解时间4 h、NaOH溶液浓度3 mol/L,该条件下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得率为2.54±0.070 mg/g;副产物粉葛皮中结合态酚类物质最优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0:1 mL/g,NaOH溶液水解时间5 h,NaOH溶液浓度3 mol/L,该条件下结合态酚类物质得率为5.087±0.155 mg/g。碱水解破坏了粉葛加工副产物中酚类物质与纤维素之间的酯键,整体纤维结构破损,有效促进了结合态酚类物质的释放。副产物粉葛渣及粉葛皮中的结合态酚类物质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粉葛皮中的结合态酚类物质以酚酸类、黄酮类成分为主,而粉葛渣中结合态酚类物质则主要以黄酮类成分为主。粉葛皮及粉葛渣结合态酚类物质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粉葛皮中结合态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优于粉葛渣。综上,粉葛加工副产物残渣中含有丰富的结合态酚类物质,且抗氧化活性显著,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加工副产物 结合态酚类 提取工艺 组成鉴定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壁对灵芝孢子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江和栋 李广焱 +4 位作者 牛仙 万仁口 陈小露 邓泽元 李红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51-56,共6页
以灵芝孢子粉为原料,利用微波、超声对其进行破壁,以微波和超声的时间、功率、料液比为因素,灵芝孢子粉的多糖和三萜的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破壁工艺为料液比20∶1 (mL/g),微波功率280 W,微波时间90 s。以微波破壁所得到的灵芝孢子粉为原... 以灵芝孢子粉为原料,利用微波、超声对其进行破壁,以微波和超声的时间、功率、料液比为因素,灵芝孢子粉的多糖和三萜的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破壁工艺为料液比20∶1 (mL/g),微波功率280 W,微波时间90 s。以微波破壁所得到的灵芝孢子粉为原料,对比破壁前后的孢子粉粒度、松紧密度、比表面积、色度、休止角并用电镜观测形态;测定破壁前后孢子粉的总脂肪、总多糖、总三萜、灰分、蛋白质、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比较破壁前后孢子粉的品质。结果表明,破壁后灵芝孢子粉的感官状态与未破壁孢子粉差异明显:孢子粉的比表面积、松紧密度、色度均明显增加;粒度、流动性有所减小。经过破壁后的孢子粉中脂肪、多糖、三萜、灰分、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实验证明,微波破壁处理有助于灵芝孢子粉中三萜、粗多糖、粗脂肪等功能性成分的溶出,大大增加了灵芝孢子粉有效成分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 破壁 多糖 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壁灵芝孢子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江和栋 黄艺 +5 位作者 潘小军 陈媛 董欢欢 李广焱 邓泽元 李红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5-412,共8页
为探究破壁灵芝孢子在口腔和胃肠道中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对肠道环境的影响。以机械碾压法、微波法和超声法破壁的灵芝孢子(Ganoderma lucidum spore,GLS)为研究对象,经体外模拟人体口腔、胃、小肠消化系统及透析模型,随后将消化后的底... 为探究破壁灵芝孢子在口腔和胃肠道中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对肠道环境的影响。以机械碾压法、微波法和超声法破壁的灵芝孢子(Ganoderma lucidum spore,GLS)为研究对象,经体外模拟人体口腔、胃、小肠消化系统及透析模型,随后将消化后的底物进行体外发酵。测定消化各个阶段的灵芝孢子失质量率、多糖和三萜化合物释放量、生物可接受率和透析率以及小肠消化底物在0、6、12、24、48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变化。结果显示,胃和小肠是灵芝孢子的主要消化场所,破壁组平均失质量率达到23.84%,其中机械碾压组更易被消化,其失质量率为29.46%。97%的多糖在胃肠液中溶出,机械碾压组多糖的生物可接受率具有最高水平,为87.33%。三萜只在破壁组小肠模拟消化中有微量溶出,平均约1.50±0.04 mg/g,95.2%的三萜随沉淀进入结肠。体外发酵结果显示,发酵液pH在0~12 h持续下降,并在12 h基本到达发酵终点。对比三种破壁灵芝孢子的消化特性,机械碾压法破壁的品质可观,不失为企业规模化破壁生产的优选。综上所述,破壁有利于提高灵芝孢子的有效成分在人体消化环境内释放量和生物可接受率,促进结肠发酵产酸,有助于调节人体肠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壁灵芝孢子 体外模拟消化 多糖 生物可接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野金柴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及其不同组分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洪安 李夏嘉龙 +2 位作者 邓泽元 江和栋 李红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36-141,154,共7页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野金柴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ADS-7大孔树脂对野金柴中的根皮苷进行分离,分析总黄酮、根皮苷、黄酮R(除去根皮苷后的剩...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野金柴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ADS-7大孔树脂对野金柴中的根皮苷进行分离,分析总黄酮、根皮苷、黄酮R(除去根皮苷后的剩余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工艺条件对野金柴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为:超声时间>乙醇浓度>超声功率>液料比,优化所得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乙醇浓度80%,超声功率540 W,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野金柴总黄酮得率为8.82%±0.09%。总黄酮、根皮苷、黄酮R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0205、0.0222、0.0261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0220、0.0233、0.0266 mg/mL,总黄酮抗氧化能力最强,根皮苷其次,再次为黄酮R,三者都有较好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超声提取 野金柴 黄酮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根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南生 江和栋 +2 位作者 张兵 邓泽元 蔡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3-147,210,共6页
采用水浴提取三叶青根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roots of Radix Tetrastigma,RTP),以多糖提取得率为响应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三叶青根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96℃、液料比34:1(mL/g)、提取时间2h... 采用水浴提取三叶青根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roots of Radix Tetrastigma,RTP),以多糖提取得率为响应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三叶青根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96℃、液料比34:1(mL/g)、提取时间2h,该条件下三叶青根多糖提取得率为(21.23±0.77)%。通过Sevage法除蛋白,并依次经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rose CL-4B凝胶柱分级纯化,得到组分RTP-3-1。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分析RTP-3-1为高纯度多糖,其分子量为1 244.2kDa,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RTP-3-1是酸性多糖,核磁共振氢谱显示RTP-3-1为α型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根 多糖 水浴提取 纯化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对柑橘的保鲜效果 被引量:16
6
作者 潘小军 陈媛 江和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1,共6页
为开发研制新型植物源柑橘保鲜剂,测定了13种植物精油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抑菌作用,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进行了菌... 为开发研制新型植物源柑橘保鲜剂,测定了13种植物精油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抑菌作用,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进行了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和柑橘损伤接种试验。结果显示,13种植物精油中抑菌效果最佳的是丁香、牛至以及桂皮,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圈分别为35.81、39.32、43.11 mm,指状青霉的抑菌圈分别为21.5、27.89、39.03 mm。这3种植物精油对意大利青霉菌的MIC分别为0.05%、0.05%、0.0125%,MBC分别为0.1%、0.05%、0.0125%,对指状青霉菌的MIC分别为0.1%、0.1%、0.0125%,MBC分别是0.2%、0.1%、0.0125%。0.1%的丁香、牛至和桂皮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在损伤接种试验中发现指状青霉的致病力大于意大利青霉菌,对照在第4天贮藏中腐烂面积为10.19 cm^(2),约为意大利青霉的8倍。0.1%牛至、丁香和桂皮对柑橘的保鲜效果最好,经该浓度处理的意大利青霉组在第4天无腐烂现象,对指状青霉组的抑制效果不如前者明显,效果最好的是牛至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柑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