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AICD控水技术研究
1
作者 杨勇 孙常伟 +2 位作者 江任开 李小东 刘远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微裂缝发育、原油黏度高、含水上升快,常规水平井开发难以确保开发效果,水平井控水开采此类底水能力强的油藏一直是开发主攻方向。南海L油藏为该类的典型,投产二十多年,采出程度不到12%,而综合含水已达96%以上。高角... 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微裂缝发育、原油黏度高、含水上升快,常规水平井开发难以确保开发效果,水平井控水开采此类底水能力强的油藏一直是开发主攻方向。南海L油藏为该类的典型,投产二十多年,采出程度不到12%,而综合含水已达96%以上。高角度裂缝发育是油田底水快速上升、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储层基质中的原油难以得到有效动用,大量剩余油仍存在于基质与孤立的溶孔溶洞中。历史增产措施采用化学堵水、常规ICD控水等技术效果较差。通过分析AICD控水技术的机理,结合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际应用情况研究了其适用性,认为AICD技术能够提高该类油藏水平井有效生产井段的生产,进而改善开发效果。通过矿场选井评价了AICD可以利用其机理自主抑制微裂缝高渗带流量,均衡水平井供液剖面,提高水平井波及系数,从而达到增加有效井控储量的控水增油目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底水 稠油 AICD控水 控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开发机理及数模研究
2
作者 谷悦 代玲 +3 位作者 刘成林 梁全权 孙常伟 江任开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164-166,共3页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油田生产实践表明,强水驱海相砂岩岩心的驱油效率远比传统实验岩心结果高,主要由于高倍水驱后岩石润湿性从亲水转变为强亲水,驱油效率也大幅提升,但相关认识难以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当中。通过CMG软件离子化学反应和相...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油田生产实践表明,强水驱海相砂岩岩心的驱油效率远比传统实验岩心结果高,主要由于高倍水驱后岩石润湿性从亲水转变为强亲水,驱油效率也大幅提升,但相关认识难以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当中。通过CMG软件离子化学反应和相吸附方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与水流速度成正相关关系,根据网格吸附离子浓度进行相渗插值,解决了油藏模拟中长期水驱后相渗时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采出程度 长期水驱 剩余油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漏失水平井颗粒吞吐控水技术
3
作者 代玲 江任开 +2 位作者 孙常伟 裴柏林 赵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南海东部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漏失水平井见水早、上水快,在缝洞网络沟通底水的影响下,传统的机械化学控水方法均无法解决该油藏的油井出水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颗粒吞吐控水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地层缝洞网络的漏失作用,先“吞入”大... 南海东部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漏失水平井见水早、上水快,在缝洞网络沟通底水的影响下,传统的机械化学控水方法均无法解决该油藏的油井出水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颗粒吞吐控水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地层缝洞网络的漏失作用,先“吞入”大量以树脂为主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低密度颗粒(密度为1.05 g/cm^(3)),以改善地层的非均质性。投产后,缝洞网络中的部分颗粒再逐渐“回吐”至井筒环空及近井地带,以改善环空及近井地带的水窜问题。室内颗粒吞吐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流速大于0.0033 m/s时,颗粒可进入试验裂缝模型;当流速大于0.0090 m/s时,颗粒可从试验裂缝模型中“回吐”,颗粒吞吐条件在矿场易实现。该技术在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3口新井及1口老井中进行了现场试验,投产后应用井相较于邻井或措施前含水率降低了5~10百分点,单井累计增产油量(3~8)×10^(4)m^(3),具有明显的控水增油效果。该颗粒吞吐技术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漏失水平井的出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碳酸盐岩油藏 大漏失井 水平井 颗粒吞吐 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控水对策研究
4
作者 杨勇 李芳芳 +3 位作者 孙常伟 程佳 刘远志 江任开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68-74,共7页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孔、缝、洞发育,底水能量供应充足,由于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及裂缝产状类型的多样化,油井水锥规律非常复杂,亟需发展有效的控水措施。以流花11-1油田为例,基于岩心描述、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对储层进...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孔、缝、洞发育,底水能量供应充足,由于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及裂缝产状类型的多样化,油井水锥规律非常复杂,亟需发展有效的控水措施。以流花11-1油田为例,基于岩心描述、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对储层进行分类,并建立不同储层机理模型,研究不同储层水平井水锥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井历史控堵水措施效果,针对性提出不同储层后期控堵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4类储层中致密裂缝型和孔洞裂缝型储层最易发生水锥,表现为油井见水快、含水率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在现场已实施的3类控水措施中,“连续封隔体+流入控制装置(Inflow Control Device, ICD)”控水措施既能充填裂缝,又能降低高产能段流量,起到均衡控水的作用,现场应用效果最好。该项研究对于裂缝型底水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该类油田的见水规律和控水对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 储层分类 水锥规律 控水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礁灰岩底水稠油油藏微粒充填控水评价方法
5
作者 江任开 程佳 +2 位作者 孙常伟 谷悦 李小东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5期42-49,共8页
裂缝性礁灰岩稠油底水油藏普遍发育裂缝及孔洞,储层非均质性强。当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后,诸多控水技术应用均无效。微粒过饱和充填控水技术应用取得了突破,但增产机理认识不清、增产效果评价方法缺乏。本文结合渗流力学水电等效变换原则... 裂缝性礁灰岩稠油底水油藏普遍发育裂缝及孔洞,储层非均质性强。当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后,诸多控水技术应用均无效。微粒过饱和充填控水技术应用取得了突破,但增产机理认识不清、增产效果评价方法缺乏。本文结合渗流力学水电等效变换原则明确技术控、堵、驱三重增油机理,建立双孔双渗模型分析裂缝、裂缝充填、环空充填和ICD控水强度等单因素和多因素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定量评价各参数对增产效果的影响,其中裂缝充填效果影响最大,最优方案增产效果达82.77%。成果应用于调整井措施应用效果评价,措施可增加可采储量约6.66×10^(4)m^(3),增产效果高达25%。微粒过饱和充填控水模拟技术为砂岩油藏和裂缝性油藏环空充填、环空过饱和充填和出砂井充填治理等提供了定量评价方法,为措施效果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 裂缝性 底水稠油油藏 控水 微粒充填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井口油田超大水垂比大位移井大段塞流电泵生产管理
6
作者 江任开 程佳 +2 位作者 李莉娟 孙常伟 谷悦 《石化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8-9,共2页
X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本文从地层原油流体特征及电泵运行参数分析入手,总结大位移井井筒段塞流动特征及出气规律,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水下井口高频间歇出气的电泵井生产运行管理办法,保障了现场油井的正常运行,也为水下井口大... X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本文从地层原油流体特征及电泵运行参数分析入手,总结大位移井井筒段塞流动特征及出气规律,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水下井口高频间歇出气的电泵井生产运行管理办法,保障了现场油井的正常运行,也为水下井口大段塞流电泵生产管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井口 大位移井 生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压裂技术在海上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邹信波 刘帅 +5 位作者 江任开 杨光 段铮 匡腊梅 孙林 李旭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63,共4页
中国海上油田低渗储层储量大,但受储层多近水、平台空间受限、作业成本高等因素限制,现有储层改造技术难以实现经济开发或难以规模化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论证一种不受因素限制的水动力压裂技术在海上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对其技术原理、... 中国海上油田低渗储层储量大,但受储层多近水、平台空间受限、作业成本高等因素限制,现有储层改造技术难以实现经济开发或难以规模化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论证一种不受因素限制的水动力压裂技术在海上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对其技术原理、技术应用、作用机理和技术现状方面进行阐述,再从储层、工艺、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认为,水动力压裂技术在海上油田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未来海上油田技术攻关的四个方向,即:一趟管柱多级水动力压裂技术、研发适合φ244.48mm或φ177.8mm套管尺寸水力冲击器、海上油田工艺安全性研究和水动力压力及裂缝模拟与检测。该分析结果对中国海上低渗油田以及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压裂 低渗 海上油田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底水砂岩油藏大排量生产后期挖潜方式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常伟 程佳 +2 位作者 江任开 谷悦 李小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44-48,共5页
针对海相砂岩FOURD油藏大排量生产,发现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位置水驱孔隙体积倍数不同,而常规行标中测量的实验不足以表现高水驱倍数后的油藏渗流特征。高水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黏土含量岩心水驱倍数的半对数与驱油效率呈线性关系,... 针对海相砂岩FOURD油藏大排量生产,发现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位置水驱孔隙体积倍数不同,而常规行标中测量的实验不足以表现高水驱倍数后的油藏渗流特征。高水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黏土含量岩心水驱倍数的半对数与驱油效率呈线性关系,底水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缓慢增加。基于FOURD油藏实际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表征了油藏时变特征;针对FOURD油藏南北动态不同、南区水淹程度高、波及程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以提液方式再提升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案,针对北区波及程度不高的区域提出了进行井网加密的后期挖潜方案。采用该极限挖潜策略后,根据数值模拟及实际矿场应用,波及系数提高了11.1%,标定采收率提高了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强底水 时变储层 水驱倍数 后期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物质平衡法结合流压速率确定天然水体规模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小东 任飞 +4 位作者 杨勇 刘远志 孙常伟 江任开 刘静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2期35-38,共4页
对于天然水驱油藏而言,水体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油藏天然能量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田的开发方式、开采制度和布井方案,因此水体大小的确定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流压速率法,即用各井点的流压变化值近似代替平... 对于天然水驱油藏而言,水体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油藏天然能量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田的开发方式、开采制度和布井方案,因此水体大小的确定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流压速率法,即用各井点的流压变化值近似代替平均地层压力的变化值,并用动态资料得到动用地质储量来改进物质平衡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计算水体规模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利用井底流压数据来进行水体规模的计算,而不需要知道确切的地质储量和平均地层压力等资料。该方法应用于南海东部地区的X油田,利用公式计算出天然水体倍数,并且通过对比油藏数值模型的历史拟合情况以及动态认识,计算结果与生产动态也比较一致,因此认为方法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该方法相比之前的方法更加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体 水体规模 天然能量 物质平衡方程 流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冲击波增透技术在海上油田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万有 邹信波 +3 位作者 刘帅 江任开 杨光 段铮 《油气井测试》 2020年第5期33-38,共6页
海上油田常因油水井近井地带污染、筛管堵塞、低孔低渗造成油井低产低效。可控冲击波增透技术是一种新型物理法解堵增透技术,以高功率电脉冲与放电等离子体为基础,将含能材料包裹在金属丝周围,利用金属丝电爆炸产生等离子体驱动含能材... 海上油田常因油水井近井地带污染、筛管堵塞、低孔低渗造成油井低产低效。可控冲击波增透技术是一种新型物理法解堵增透技术,以高功率电脉冲与放电等离子体为基础,将含能材料包裹在金属丝周围,利用金属丝电爆炸产生等离子体驱动含能材料释能解堵。通过改变含能材料配方优化可控冲击波波形,实现高渗储层解堵、中/低渗储层增透。通过地面打靶试验验证,该技术适用于裸眼、套管射孔、筛管、砾石充填等多种完井方式;冲击30次后套管、筛管无损伤、无扩径、无穿孔,筛管挡砂精度检测后符合应用标准;不影响井下封隔器密封性能。该技术环保节能、安全可控、不伤害储层,可与现有增产措施形成技术优势互补,发展成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堵增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冲击波 解堵 增透 海上油田 储层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ICD应用效果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沙沙 杨勇 +2 位作者 王亚会 江任开 李清泉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6期58-62,共5页
X油田G0油组大底水薄油藏底水能量强、油柱高度低、无连续分布的夹层,投产后面临含水上升过快甚至水淹的风险。如何有效地稳油控水以及定量评价ICD的应用效果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在ICD工作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油田... X油田G0油组大底水薄油藏底水能量强、油柱高度低、无连续分布的夹层,投产后面临含水上升过快甚至水淹的风险。如何有效地稳油控水以及定量评价ICD的应用效果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在ICD工作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ICD进行控水稳油,并且探索出了一套定量评价和分析ICD应用效果的方法。通过对1口调整井的控水方案设计和定量模拟发现,ICD可以实现水平井产液剖面均匀流入,控制底水油藏含水上升的速度,大大改善了大底水油藏的开采效果,使用ICD控水后单井累积产油量预计增加15%左右。W21ST4井运用该控水技术后初产达到318m3/d,初含水20%,目前已经产油18×104m3,预计累积增油达到25×104m3。W21ST4井的成功实施开拓了新的挖潜领域,同时也为其他类似油藏调整井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油柱高度 调整井 产液剖面 累积产油量 稳油控水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砂岩油藏张型广适水驱曲线预测修正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常伟 程佳 +2 位作者 常阳 谷悦 江任开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XJ油田为强边底水砂岩油藏,边底水能量充足,属于高孔高渗储层,采出程度高,预测精度误差大。针对海相强边底水砂岩油藏目前水驱曲线预测存在的问题,以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油藏驱替特征出发,研究油井水淹类型影响因素,并从地质因素和驱替特... XJ油田为强边底水砂岩油藏,边底水能量充足,属于高孔高渗储层,采出程度高,预测精度误差大。针对海相强边底水砂岩油藏目前水驱曲线预测存在的问题,以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油藏驱替特征出发,研究油井水淹类型影响因素,并从地质因素和驱替特征说明水驱曲线的适应性。在前人对于水驱曲线预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强边底水油藏的驱替特征以及生产特点,重点研究水驱特征曲线的适应性与驱替特征的关系、修正目前水驱特征曲线以适应预测极限采收率,并编制相应的计算模块,从水淹规律、适用性分析、水驱曲线修正三个方面总结强边底水砂岩油藏水驱曲线预测极限采收率的油藏工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边底水油藏 采收率预测 适应性 水驱特征曲线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油田底水发育储层压裂方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佳 宋爱莉 +2 位作者 孙常伟 江任开 谷悦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6期88-94,共7页
为了有效开发LH油田产油能力较差的储层,针对LH油田X区礁灰岩储层物性差、天然裂缝发育以及底水发育等特征,在分析目标储层地质特征和物性条件的基础上,对压裂方法进行了模拟研究,分别开展了小规模酸压、小规模水力压裂及控缝高水力压... 为了有效开发LH油田产油能力较差的储层,针对LH油田X区礁灰岩储层物性差、天然裂缝发育以及底水发育等特征,在分析目标储层地质特征和物性条件的基础上,对压裂方法进行了模拟研究,分别开展了小规模酸压、小规模水力压裂及控缝高水力压裂在不同施工规模条件下的裂缝形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LH油田X储层底水距离20~30m,储层无岩性隔层,隔层应力差小于2MPa,常规压裂酸压工艺沟通底水风险大。2)酸压工艺无法控制缝高,当采用小于1m^(3)/min的小排量酸压时,酸蚀缝高发育90m,沟通底水影响压裂效果。3)降低施工规模进行压裂可以限制支撑缝高发育,但最低可降至42.3m,无法达到防止沟通底水的目的。4采用人工隔层的控缝高水力压裂工艺,采用76m^(3)压裂液、9.1t支撑剂和2m^(3)/min排量进行施工,并加入200目粉末陶瓷,建立大于7MPa的隔层应力差,裂缝高度发育为16.2m,可以在不沟通底水的情况下进行压裂改造;通过产能分析,累计产量增加75.8%。以上成果认识,对LH油田底水发育的X储层增产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发育 压裂方式 应力差 控缝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能主控因素研究
14
作者 谷悦 代玲 +3 位作者 刘成林 孙常伟 梁全权 江任开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7期42-47,共6页
南海东部P油田属于强水驱稠油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油井投产初期具有产量高、低含水和低压差的开发特点。考虑海上油田井下作业成本较高,油井初期产油量对开发效果及措施经济性影响较大,因此以P油田27口开发井实际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 南海东部P油田属于强水驱稠油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油井投产初期具有产量高、低含水和低压差的开发特点。考虑海上油田井下作业成本较高,油井初期产油量对开发效果及措施经济性影响较大,因此以P油田27口开发井实际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对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油量的主控因素开展定量化研究,明确其关联强弱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油量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水平段长度、渗透率、避水高度、水油砂厚比、原油黏度和隔夹层分布,主控因素为水平段长度、渗透率和避水高度。水平井初产油随着渗透率、水平段长度和避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加幅度趋于变缓;当水平段长度超过800m、避水高度大于15m,地质油藏参数变化对油井初期产油量影响的敏感性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水驱稠油油藏 水平井 初期产能 水平段长度 渗透率 避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水驱海相砂岩油藏数模中相渗的调用方法——以海相XJ油田为例
15
作者 孙常伟 程佳 +3 位作者 赵明月 谷悦 江任开 李小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珠江口盆地XJ油田海相砂岩油藏采用大排量降压生产且边底水能量强,含油部位水淹程度强,常规数值模拟方法无法进行相渗调用以及表征高倍数水驱后油水渗流关系,在商业软件中体现这样的时变性过程是个难点。通过分析高倍数水驱后相渗形态... 珠江口盆地XJ油田海相砂岩油藏采用大排量降压生产且边底水能量强,含油部位水淹程度强,常规数值模拟方法无法进行相渗调用以及表征高倍数水驱后油水渗流关系,在商业软件中体现这样的时变性过程是个难点。通过分析高倍数水驱后相渗形态与常规驱替相渗形态的差异以及高倍数驱替条件下的相渗形态特征,利用商业软件定义关键字实现不同的吸附解吸过程,并应用到相渗插值的调用研究中;通过对比常规数值模拟方法与高倍数水驱数值模拟方法,提出调用多条相渗插值方法和调用一条高倍数水驱相渗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实现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在实际案例中剖析了常规驱替相渗与高倍数水驱相渗应用差异,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类似强边底水油藏高倍数水驱的数值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XJ油田 高倍水驱 数值模拟应用 相渗调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