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运油泥中非油相组分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韩旭 毛飞燕 +2 位作者 黄群星 池涌 严建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64-2068,2093,共6页
为了对组分复杂的油泥进行有效黏度表征,提出将油泥中常见杂质添加到沥青油中,分析流变特性的方法,研究各组分对油泥黏度的影响.选用油泥中典型杂质包括高岭土、油砂、氧化铁、氯化铁及表面疏水化处理的高岭土、油砂,通过坐滴法测量固... 为了对组分复杂的油泥进行有效黏度表征,提出将油泥中常见杂质添加到沥青油中,分析流变特性的方法,研究各组分对油泥黏度的影响.选用油泥中典型杂质包括高岭土、油砂、氧化铁、氯化铁及表面疏水化处理的高岭土、油砂,通过坐滴法测量固体颗粒接触角.将固体与沥青油混合,分析流变曲线.高岭土和油砂改性后接触角从<5°和35°上升至119°和94°,同时沥青油稠度指数分别从17.6和23.2升至43.2和29.1.杂质对沥青油黏度提升程度与颗粒亲油性正相关,按照稠度指数排序为:高岭土<油砂<原始沥青<氧化铁<水<改性油砂<改性高岭土<氯化铁.杂质对沥青油非牛顿流体的剪切稀释性质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运油泥 黏度 固体颗粒 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处理对污泥水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华臻 王飞 +3 位作者 毛飞燕 池涌 陆胜勇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83-2288,2356,共7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研究水热处理对污泥水分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水热温度、反应时间、CaCl2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添加量对污泥离心水的质量分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工况.结合泥饼水的质量分数、氨氮(NH3-N)及溶解性化学...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研究水热处理对污泥水分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水热温度、反应时间、CaCl2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添加量对污泥离心水的质量分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工况.结合泥饼水的质量分数、氨氮(NH3-N)及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分析,评价经水热处理后污泥样品的脱水性能.研究水热单一变量对污泥水分分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提高使得污泥中结合水和机械结合水均显著降低;反应时间的延长降低了污泥中的结合水比例;投放氯化钙主要降低机械结合水的比例;PAM的添加量对水分分布影响较小.水热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为230℃、处理时间为45min时,同时添加140mg/g干污泥(DS)CaCl2,在水热处理后添加10-6 g/g DS PAM试剂的工况下,泥饼经离心脱水后水的质量分数由88.67%降至70.68%.与污泥原样相比,悬浮液中的SCOD、NH3-N值大幅上升,说明污泥絮体中不溶的有机组分发生了水解,并改变了污泥的水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水热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水分分布 预处理 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脱除含油污泥中的乳化水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洁 刘天璐 +3 位作者 毛飞燕 黄群星 林炳丞 池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0-377,392,共9页
为了提高含油污泥中乳化水的脱除率,采用微乳液法对进行离心分离前的油泥进行预处理.微乳液具有超低的界面张力,能够破坏油泥的油包水乳化状态,油泥样品的含水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得.结果表明,当离心转速为4 000r/min时,单纯的离心... 为了提高含油污泥中乳化水的脱除率,采用微乳液法对进行离心分离前的油泥进行预处理.微乳液具有超低的界面张力,能够破坏油泥的油包水乳化状态,油泥样品的含水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得.结果表明,当离心转速为4 000r/min时,单纯的离心分离不能使稳定乳化的油泥中的乳化水沉降.等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微乳液预处理后,油泥样品离心分离上层的含水率从55.83%降低到11.76%.不同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对脱水效果影响的实验表明,煤油为油相,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脱水率最高,可达94.6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按质量比为1∶6复配时的脱水率高达95.23%,高于单独使用NP-10作为表面活性剂时的脱水率78.94%.通过2D核磁NOESY实验确定了CTAB和NP-10的相互作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微乳液 离心分离 脱水率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