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视立体影像分析技术在假体无菌性松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涵 雷浩 +6 位作者 徐彼得 吴淏 马寻君 皇艳波 毛远青 张经纬 王金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068,共8页
目的·验证基于2D‒3D配准的透视立体影像分析(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FSA)技术在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早期迁移检测的精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图像合成实验验证以光源为中心和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 目的·验证基于2D‒3D配准的透视立体影像分析(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FSA)技术在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早期迁移检测的精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图像合成实验验证以光源为中心和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二维(two dimension,2D)‒三维(three dimension,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FSA技术的精度,通过真实模型实验验证临床应用可行性。图像合成实验通过在虚拟环境下建立与真实环境参数相同的透视投影,记录3D模型(骨或假体)在六自由度变换时的2D透视图像,使用不同的2D‒3D配准算法还原3D模型的六自由度变换,计算配准算法的误差。真实模型验证通过骨‒假体高精度迁移模拟器模拟关节置换术后骨与假体之间的迁移,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及光学扫描重建骨或假体的3D模型,使用透视设备拍摄假体迁移前后的2D透视图像,再通过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还原假体的迁移,计算FSA技术的误差。结果·以光源为中心的2D‒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的精度均高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配准初始条件较好时,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相比:旋转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1);位移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所需的相似度更低、配准次数更少。结论·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在人工关节假体早期迁移检测中精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该技术可通过检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早期迁移预警假体的晚期无菌性松动,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假体 无菌性松动 早期迁移检测 透视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对聚乙烯和钛合金颗粒吞噬反应的差异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毛远青 朱振安 +3 位作者 汤亭亭 王晓庆 袁振 刘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颗粒和钛-6铝-4钒(Ti-6A l-4V)颗粒吞噬反应的差异。方法将巨噬细胞分别在含UHMWPE和Ti-6A l-4V颗粒的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段观察细胞吞噬颗粒的情况,并计算含有吞噬颗粒的巨噬细胞所占的...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颗粒和钛-6铝-4钒(Ti-6A l-4V)颗粒吞噬反应的差异。方法将巨噬细胞分别在含UHMWPE和Ti-6A l-4V颗粒的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段观察细胞吞噬颗粒的情况,并计算含有吞噬颗粒的巨噬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UHMWPE颗粒在培养后1 h即被巨噬细胞吞噬,且随时间延长,含有吞噬颗粒的巨噬细胞比例快速大量增加。而Ti-6A l-4V颗粒引起巨噬细胞吞噬现象出现的较晚,且在相同时段内含颗粒细胞的比例相对较小。结论UHMWPE颗粒能够引起巨噬细胞迅速而显著的吞噬反应,可能是其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钛-6铝-4钒 颗粒 巨噬细胞 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颗粒存在下破骨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
3
作者 毛远青 朱振安 +3 位作者 汤亭亭 袁振 王晓庆 刘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探讨钛合金颗粒存在下小鼠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方法。方法获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前体细胞诱导法,于钛合金Ti-6Al-4V颗粒存在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后细胞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 目的探讨钛合金颗粒存在下小鼠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方法。方法获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前体细胞诱导法,于钛合金Ti-6Al-4V颗粒存在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后细胞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采用相同方法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细胞并观察骨吸收陷窝。结果 Ti-6Al-4V颗粒存在下培养第6天细胞开始出现融合,第9天出现多核巨细胞,TRAP染色阳性,细胞内有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的细胞可形成骨吸收陷窝。结论钛合金颗粒存在下,成功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破骨细胞 诱导培养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断柄失效的力学分析与推理(附专家点评)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敏 廖广姗 +3 位作者 周海 毛远青 王金武 王成焘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断柄失效的力学机理以及引发断柄的具体原因,提出对临床中发生的断柄事件进行失效诊断的具体方法。方法通过二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断柄过程的生物力学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断柄失效与产品、临床和患者等因...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断柄失效的力学机理以及引发断柄的具体原因,提出对临床中发生的断柄事件进行失效诊断的具体方法。方法通过二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断柄过程的生物力学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断柄失效与产品、临床和患者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提出断柄分析推理路线图,成功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断柄事件进行力学分析及验证。结论经强度设计和试验检测的关节柄不应发生断柄事件;失效统计分析表明断柄属小概率随机事件,是产品质量波动、临床技术误差、患者意外事故等多种非正常因素的诱发结果,对这些因素严格控制可以降低断柄失效的发生;断柄失效推理路线图可以帮助开展失效事件的原因挖掘;通过二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能够帮助判断具体断柄事件产生的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断柄失效 有限元分析 推理路线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磨损分析和临床失效诊断推理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成焘 靳忠民 +5 位作者 廖广姗 毛远青 赵庆辉 朱振安 王金武 姚天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68,共8页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磨损机理及磨损寿命界定准则,分析非正常磨损的具体原因和磨损失效的临床表现形式,建立失效事件的分析推理路线。方法通过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确定人工髋关节中的摩擦磨损过程及导致早期非正常磨损的产...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磨损机理及磨损寿命界定准则,分析非正常磨损的具体原因和磨损失效的临床表现形式,建立失效事件的分析推理路线。方法通过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确定人工髋关节中的摩擦磨损过程及导致早期非正常磨损的产生因素;通过建立磨损寿命界定准则确定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寿命;通过磨损—骨溶解形态学矩阵对磨损失效临床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类;通过临床调研建立失效事件推理逻辑。结果计算得出球头—髋臼间的最小滑膜厚度和接触应力,以及相关参数的影响,作为磨损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人工髋关节以几何形态变化导致的机械学失效和以骨溶解导致的生物学失效两种磨损寿命界定准则;得出磨损失效9种临床表现形式;提出磨损失效事件分析推理路线图。结论人工髋关节运动副中主要发生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以及粘着、犁沟和三体磨损等磨损过程;髋臼与球头的表面质量、配合间隙及圆度对早期非正常磨损具有重要的影响;金属—UHMWPE配副人工髋关节正常机械学磨损寿命可以达到40年,但生物学磨损寿命最多为15~20年,后者是制约今天假体使用寿命的根源;磨损失效临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机械磨损与骨溶解过程综合的形态学效果;在失效事件分析中推理路线图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磨损 失效 有限元分析 机械学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BMP-2骨诱导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夏胜利 戴尅戎 +3 位作者 汤亭亭 毛远青 李慧武 林在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mgrhBMP-2胶原海...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mg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均证实,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第7d,在软骨大量形成期,NGF阳性染色达到高峰,在成纤维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术后14、21d,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有所回落。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首次证实在外源性BMP诱导成骨过程中有明显的NGF表达,提示N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并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BMP-2 中神经生长因子 骨诱导 神经生长因子(NGF)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rhBMP-2 成骨过程 胶原海绵 免疫组化检测 诱导成骨能力 肥大软骨细胞 ICR小鼠 组织学检测 成纤维细胞 对照组 异位诱导 异位成骨 阳性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在Ⅳ型DDH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赵良军 劳山 +3 位作者 赵劲民 朱振安 毛远青 李慧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16-1519,1523,共5页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在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接受Wagner Cone生物柄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手术治疗的45例Ⅳ型DDH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25例,C...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在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接受Wagner Cone生物柄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手术治疗的45例Ⅳ型DDH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25例,CT测量术前及术后髋臼、股骨颈前倾角,X线测量术后髋臼外展角、小转子移位程度及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所治患者随访时间1~4年,平均(3.2±0.8)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病例,术前髋臼、股骨及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分别为(27.70±5.35)°、(47.76±7.25)°、(74.90±8.43)°,术后髋臼、股骨及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分别为(19.82±2.41)°、(23.35±3.84)°、(44.90±5.18)°,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股骨头脱位高度平均为(5.8±1.2)cm,术后小转子相对移位距离平均为(3.6±0.8)cm;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6.66±7.2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0.36±4.7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疼痛明显改善,肢体活动度增加,步态接近正常,2例有术后股神经牵拉损伤,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对于Ⅳ型DDH患者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可有效的评估术前髋关节畸形程度和术后假体稳定性及匹配程度,Wagner Cone生物柄在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前倾角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发育不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