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个猕猴桃品种果实发育期品质变化规律分析
1
作者 公旭晨 毛积鹏 +4 位作者 高磊 林孟飞 卢玉鹏 王小玲 高柱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224,232,共10页
为了探明猕猴桃果实发育期间品质变化规律,以江西奉新栽培的“晚红”“金果”“金魁”“徐香”“翠香”“米良1号”6个猕猴桃品种果实为材料,分别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时期果实13个品质指标的变化特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不同... 为了探明猕猴桃果实发育期间品质变化规律,以江西奉新栽培的“晚红”“金果”“金魁”“徐香”“翠香”“米良1号”6个猕猴桃品种果实为材料,分别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时期果实13个品质指标的变化特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不同发育期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魁”“徐香”“晚红”果实呈现扁圆形,“金果”“翠香”“米良1号”果实呈长椭圆形,发育期果实纵径的增长差异是导致供试品种果实形态不同的主要原因。6个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淀粉含量随果实发育期延长逐渐提高,采收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7%~7.5%,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晚红”淀粉含量可达293.55 mg/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滴定酸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至采收期6种品种积累最多的有机酸组分均为柠檬酸,其中“米良1号”柠檬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类黄酮含量与总酚含量均随果实发育期延长迅速降低,采收期6个品种果实类黄酮含量稳定在75~85 mg/g,总酚含量为0.86~0.96 mg/g。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6个品种果实在发育期间各项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特点,淀粉含量、奎宁酸含量和苹果酸含量为品质分析的核心指标,其中淀粉含量可作为衡量果实是否达到采收标准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果实品质 有机酸 淀粉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沉香结香率及醇提取物含量变异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毛积鹏 蒋开彬 +2 位作者 阮唯坚 罗峰 黄少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40,共6页
为研究不同地点沉香样品的结香率和醇提取物含量的变异规律,对化州市和越南的6年生沉香样品做通体结香处理,利用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测定样品的结香率,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醇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样品的醇提取物含量。结果表明:化州... 为研究不同地点沉香样品的结香率和醇提取物含量的变异规律,对化州市和越南的6年生沉香样品做通体结香处理,利用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测定样品的结香率,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醇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样品的醇提取物含量。结果表明:化州样品中结香率最高为1.85%,最低0.31%,变异系数40.95%;越南样品中结香率最高达到5.33%,最低0.45%,变异系数46.92%。化州样品中醇提取物含量最高为26.67%,最低6.13%,变异系数48.63%;越南样品中醇提取物含量最高达到52.54%,最低9.41%,变异系数38.55%。两地样品的结香率差异极显著(P<0.01),醇提取物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地沉香样品的结香率和醇提取物含量的个体间差异均十分明显,越南样品的结香率极显著高于化州样品,越南样品的醇提取物含量显著高于化州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结香率 醇提取物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10种化学成分的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少伟 李耀光 +3 位作者 罗峰 蒋开彬 Nguyen Duy Kien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人工通体结香处理的35个中国沉香样品和51个越南沉香样品的化学成分,并选取了相对含量较高的10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化学成分的个体间变异都很大,且各种成分相对含量均与沉香树的生长... 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人工通体结香处理的35个中国沉香样品和51个越南沉香样品的化学成分,并选取了相对含量较高的10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化学成分的个体间变异都很大,且各种成分相对含量均与沉香树的生长性状呈正相关。此外,越南沉香和中国沉香绝大部分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中国样品有2种成分含量显著高于越南沉香(P<0.05),越南样品有6种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中国样品(P<0.01),显著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林木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主要成分 变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采后糖酸组分及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毛积鹏 高柱 +3 位作者 卢玉鹏 陈璐 张小丽 王小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3-48,共6页
为了解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红阳”、“金果”和“金艳”三个品种猕猴桃采收期和软熟期果实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 为了解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红阳”、“金果”和“金艳”三个品种猕猴桃采收期和软熟期果实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共鉴定到12种可溶性糖和31种有机酸,采收期三种猕猴桃果实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差异,软熟期则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红阳”和“金果”猕猴桃采收期和软熟期的有机酸均以奎宁酸为主,“金艳”猕猴桃采收期以柠檬酸为主,软熟期则以奎宁酸为主.糖酸比分析结果表明“红阳”最甜,“金艳”适中,“金果”风味较淡.该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品种的品质评价和采后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可溶性糖 有机酸 GC-MS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产量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毛积鹏 蒋开彬 +2 位作者 阮唯坚 罗峰 黄少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2,共8页
通过对6年生越南和化州沉香树单株进行人工结香处理后,测定沉香树单株的胸径、冠幅、木材密度、结香率和含油量等性状,分析了沉香产量和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香树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差异较小,但产量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极大;越南... 通过对6年生越南和化州沉香树单株进行人工结香处理后,测定沉香树单株的胸径、冠幅、木材密度、结香率和含油量等性状,分析了沉香产量和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香树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差异较小,但产量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极大;越南样品的树高,胸径显著高于化州样品(P<0.05),结香层干质量和油产量极显著高于化州样品(P<0.01);树冠体积和胸径与油产量和结香层干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油产量=-0.111+0.004×树冠体积+0.010×胸径,结香层干质量=-0.802+0.23×树冠体积+0.72×胸径;结香层干质量和油产量与胸径的S函数回归模型分别为结香层干量=exp(3.705-74.239/胸径),油产量=exp(2.297-83.3/胸径)。沉香产量性状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说明生长快、结香力高的个体沉香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产量性状 生长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PU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璐 毛积鹏 +6 位作者 张小丽 卢玉鹏 林孟飞 王小玲 高柱 黄国华 宁心怡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1,117,共9页
为明确CPPU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品质的影响,以猕猴桃黄肉品种“金艳”为试验材料,于盛花后30 d采用10 mg/L CPPU进行幼果浸果处理,自然生长果实为对照,测定生长发育期、常温处理(20℃)与低温贮藏(1℃)的果实品质指标动态变... 为明确CPPU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品质的影响,以猕猴桃黄肉品种“金艳”为试验材料,于盛花后30 d采用10 mg/L CPPU进行幼果浸果处理,自然生长果实为对照,测定生长发育期、常温处理(20℃)与低温贮藏(1℃)的果实品质指标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10 mg/L CPPU处理在采收时明显提高了果实内外品质指标,促进了果实提早成熟。其中单果质量与纵横侧径分别提高了11.35%、7.20%、6.21%与7.08%;蔗糖含量提高了12.93%;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与果糖含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2)在20℃常温处理下,经CPPU处理的果实采后达到可食状态时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蔗糖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0.74%、3.34%、4.42%;同时促进了呼吸高峰的提前,缩短了货架期。(3)在1℃低温贮藏末期,经CPPU处理的果实采后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3.11%、7.23%、11.11%,且果实硬度下降加快,缩短了采后贮藏保鲜期。综上所述,10 mg/L CPPU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单果质量,提升果实内在品质,同时加快了果实成熟进程,缩短了果实成熟期及采后贮藏保鲜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艳”猕猴桃 CPPU 生长发育 采后性能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猴耳环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谭志强 黄炬峰 +2 位作者 李福明 邓乐平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3期15-21,共7页
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的主要药用部位嫩枝和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24748936个高质量的reads,拼接组装到6329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1117 bp。其中26101个Unigenes在Nr、UniProt、KOG、GO和... 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的主要药用部位嫩枝和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24748936个高质量的reads,拼接组装到6329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1117 bp。其中26101个Unigenes在Nr、Uni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获得注释信息。鉴定到了192个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主要涉及了苯丙烷、黄酮、异黄酮、黄酮醇和花青素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此外还鉴定到了136个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主要参与了萜类骨架、单萜、倍半萜、二萜和四萜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最后在15740个Unigenes中检测到45573个SSR标记,出现频率为33.84%。综合表明猴耳环嫩枝和叶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SSR标记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 转录组测序 萜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的代谢物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婷 彭冠明 +2 位作者 林昌明 司徒荣贵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33-39,共7页
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主要药用部分嫩枝和叶中的代谢物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进行分析,从猴耳环的嫩枝和叶中共鉴定出712种代谢物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酚酸类、脂质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部位之间... 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主要药用部分嫩枝和叶中的代谢物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进行分析,从猴耳环的嫩枝和叶中共鉴定出712种代谢物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酚酸类、脂质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部位之间代谢物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槲皮素、表儿茶素苷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猴耳环药用特征标志物在嫩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组织,而表儿茶素、槲皮苷和杨梅苷等特征标志物则在叶组织中含量更高。综合表明猴耳环嫩枝和叶组织均富含多种高生物活性物质,大部分药用特征代谢物在嫩枝和叶中的含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 UPLC-MS/MS 代谢物 嫩枝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耳环不同家系的苗期生长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范伟军 彭冠明 +3 位作者 黄婷 谭志强 欧惠玲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3期55-60,共6页
对来自广东省内7个种源的30个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家系的种子千粒重及其半年生实生苗的成活率、苗高和地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猴耳环家系的种子总平均千粒重为754.2 g,半年生实生苗的成活率均在93.30%以上;家系... 对来自广东省内7个种源的30个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家系的种子千粒重及其半年生实生苗的成活率、苗高和地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猴耳环家系的种子总平均千粒重为754.2 g,半年生实生苗的成活率均在93.30%以上;家系间苗高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P<0.001),平均苗高最大为19.96 cm,最低的只有11.50 cm。家系内个体间苗高也具有较大差异,变异系数最高的可达38.25%;家系间地径性状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平均地径最大为0.57 cm,最小的只有0.39 cm。家系内地径的变异系数最高的达37.74%;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径和苗高极显著正相关(r2=0.70,P<0.001),地径和苗高与种子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 家系 苗期生长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加松16种黄酮总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0
作者 司徒荣贵 钟岁英 +2 位作者 叶威方 司徒文斗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在950~1650 nm的光谱范围内,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0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组... 在950~1650 nm的光谱范围内,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0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组织16种黄酮物质总含量的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FD)与滤波拟合(SG)相结合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且当主成分数为10时,可得最优模型。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分别为0.8521和0.705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6.3610和9.1509。外部验证集测定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37。综合表明所建模型预测精度高、可靠性强,可用于湿加松松针组织16种黄酮物质总含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加松 黄酮化合物 近红外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松花粉的成分鉴定和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司徒荣贵 黄婷 +3 位作者 彭冠明 林昌明 黄炬峰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19-24,共6页
利用UPLC-MS/MS技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湿加松P.elliottii×P.caribaea松花粉的代谢物成分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共鉴定到368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质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糖及醇类和黄酮... 利用UPLC-MS/MS技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湿加松P.elliottii×P.caribaea松花粉的代谢物成分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共鉴定到368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质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糖及醇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松花粉组织中共鉴定到175种差异积累代谢物。分别有31、6、5和2种代谢物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加松和湿地松松花粉中显著高积累。其中原儿茶酸和神经酸在马尾松松花粉中特异性积累。8种必需氨基酸和绝大部分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在4种花粉组织中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表明4种松花粉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及高生物活性物质,可为相应的药物和保健产品提供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加松 火炬松 马尾松 湿地松 松花粉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湿加松针叶黄芪苷含量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冠明 吕欣欣 +3 位作者 毛积鹏 欧惠玲 谢诺 李福明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研究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2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o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黄芪苷含量的近红外快速... 研究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2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o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黄芪苷含量的近红外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采用一阶导数(FD)+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SNV)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主成分数为6,此时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校正集相关系数(R_(v))和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_(v))分别为0.808 2和0.710 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1.931 4和2.398 8,说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利用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模型的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0.812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2.973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加松 黄芪苷 近红外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针叶与树皮代谢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韦珊 黄林旺 +4 位作者 陈曼钰 毛积鹏 黄少伟 宁华珙 刘天颐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火炬松Pinus taeda是一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针叶用材树种,针对火炬松针叶和树皮组织中的代谢产物的利用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究火炬松针叶和树皮组织的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UPLC-... 火炬松Pinus taeda是一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针叶用材树种,针对火炬松针叶和树皮组织中的代谢产物的利用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究火炬松针叶和树皮组织的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对火炬松的针叶和树皮中的代谢物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聚类和富集分析等方法对火炬松针叶和树皮中的代谢物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火炬松的针叶和树皮中共鉴定出523种代谢物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鞣质、脂质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火炬松针叶和树皮组织部位之间代谢物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槲皮素、矢车菊素、原花青素、丁香树脂酚、表儿茶素等物质在树皮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针叶组织,而柚皮素、山姜素、山奈酚、泽兰黄素、秦皮甲素等物质则在火炬松针叶组织中含量更高。此外,302种含量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显著富集于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黄酮与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氨酰tRNA生物合成通路、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及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UPLC-MS/MS 代谢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