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悖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毛安然 杨发祥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6,共7页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资金是产业的血脉,金融扶贫通过资金支持脱贫产业,小额贴息贷款直接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输血"。然而,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整体贷款动力弱,他们既惧怕自主贷款的产业风险,又对集中贷款的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资金是产业的血脉,金融扶贫通过资金支持脱贫产业,小额贴息贷款直接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输血"。然而,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整体贷款动力弱,他们既惧怕自主贷款的产业风险,又对集中贷款的入股企业缺乏信任,扶贫贴息贷款的政策设计遭遇"政府想给,贫困户不想要"的实践悖论。因此,如何在夯实贫困人口生存保障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适应地方文化的金融扶贫模式,激励地方能人参与管理或将资金留在地方社会,从而赢得扶贫对象信任、激活其发展动力,是深度贫困地区有效开展金融扶贫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金融扶贫 特惠贷 利益联结机制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裕社会的社会失衡问题探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安然 郑召利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共4页
"富裕社会"概念由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意为摆脱普遍贫困的大多数人物质生活丰裕的社会。富裕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然而仍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发展... "富裕社会"概念由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意为摆脱普遍贫困的大多数人物质生活丰裕的社会。富裕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然而仍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社会失衡会带来生活不便、公共品的供应危机、文化上的堕落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危害。社会失衡显著表现为私人富裕和公共贫困的反差,私人消费领域符号化消费严重,真实而重要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表现在社会资本对直接产生利润的有形产业投资过大,对教育等人力投资不足。社会失衡对公共品的最大威胁在于环境,环境问题不能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解决。加尔布雷思认为只有国家干预才能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但是这一解决方案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的根本性质,因而带有乌托邦的改良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裕社会 社会失衡 私人富裕 公共贫困 人力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 被引量:86
3
作者 毛安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9,共10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是农民,激活农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乡村振兴是乡村价值的振兴,回归乡村价值,既是振兴的需要,也是振兴的基础。而乡村价值的天然承载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参与乡村建设的多元主体中,农民是核心主体,是... 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是农民,激活农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乡村振兴是乡村价值的振兴,回归乡村价值,既是振兴的需要,也是振兴的基础。而乡村价值的天然承载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参与乡村建设的多元主体中,农民是核心主体,是乡村发展的内因。然而当前农民在乡村发展中主体性缺失,对乡村不热爱,发展不积极。为此,通过政策、市场与社会的充分赋权,激活农民的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激活其建设乡村的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价值 主体性 赋权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地膜覆盖及秸秆覆盖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效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慧敏 王涛 +3 位作者 窦瑛霞 赵护兵 毛安然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05-1914,共10页
【目的】地膜和秸秆覆盖是提高西北旱地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比较了两种覆盖方式在不同降雨年型的效果,为小麦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2—202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御驾宫村旱地... 【目的】地膜和秸秆覆盖是提高西北旱地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比较了两种覆盖方式在不同降雨年型的效果,为小麦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2—202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御驾宫村旱地进行8年大田试验,试验期间有3个丰水年、1个平水年和4个干旱年。试验设无氮对照、常规播种、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共4个处理,其中3个施氮肥处理为施纯氮150 kg/hm^(2)。调查了小麦产量、产量三要素、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计算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播种相比,在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和8年平均值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产量分别提高9.9%和6.8%、15.0%和12.8%、16.3%和15.2%、13.0%和10.9%;穗数分别提高15.1%和10.9%、4.4%和13.2%、3.3%和8.7%、9.0%和10.4%;地上部吸氮量分别提高14.2%和15.4%、2.1%和5.8%、6.4%和8.5%、9.6%和11.5%;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7.0%和9.8%、4.0%和5.4%、6.5%和9.2%、6.4%和9.1%;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3.0%和24.9%、3.0%和8.1%、10.4%和14.0%、15.3%和18.2%;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20.4%和13.8%、25.1%和21.5%、34.5%和31.8%、26.2%和21.9%。与秸秆覆盖相比,8年试验期间全膜穴播产量提高0.9%~2.9%,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1%~5.9%;与全膜穴播相比,秸秆覆盖地上部吸氮量提高1.0%~3.6%,籽粒吸氮量提高1.4%~2.7%,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5%~4.9%;在丰水年,全膜穴播穗数比秸秆覆盖提高3.9%,在其它年型,全膜穴播穗数降低1.2%~7.8%。【结论】无论降雨多寡,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均有蓄水保墒,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果;且全膜穴播与秸秆覆盖的效果相当。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益,建议尽可能使用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降水年型 全膜穴播 秸秆覆盖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益联结机制何以可能——基于信任理论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毛安然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5-49,共5页
扶贫贴息贷款与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结合可在短期内为贫困户实现有效增收,因而成为多地扶贫工作的抓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在信用社、政府、企业与贫困户多方互信基础上,其中基层政府与贫困户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当前扶贫贴息贷款遭遇贫... 扶贫贴息贷款与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结合可在短期内为贫困户实现有效增收,因而成为多地扶贫工作的抓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在信用社、政府、企业与贫困户多方互信基础上,其中基层政府与贫困户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当前扶贫贴息贷款遭遇贫困户不敢贷、不愿贷的困境即受此影响。基于巴伯的信任理论,信任是对文化、责任、能力的期望,因此基层政府需积极应对,以政府转型促进信任关系转型,以扶贫成效重建政府公信力,以产业发展强化信贷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贴息贷款 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公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期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秀文 赵护兵 +2 位作者 毛安然 李紫燕 翟丙年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19,共7页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降水较少且与冬小麦生长需水规律错位和水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探寻该区冬小麦夏闲期覆盖保墒效果最好和提高产量的最优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农业区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村进行大田试验,共设无氮...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降水较少且与冬小麦生长需水规律错位和水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探寻该区冬小麦夏闲期覆盖保墒效果最好和提高产量的最优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农业区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村进行大田试验,共设无氮处理、农户常规对照、夏闲期垄膜沟秸覆盖、夏闲期全膜覆盖、夏闲期秸秆覆盖5个处理,旨在探明夏闲期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小麦水氮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与农户常规对照模式相比,夏闲期全膜覆盖和秸秆覆盖2个处理增加了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且夏闲期秸秆覆盖的增加幅度更大,而夏闲期垄膜沟秸覆盖降低了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夏闲期垄膜沟秸覆盖、夏闲期全膜覆盖和夏闲期秸秆覆盖较农户常规对照,夏闲期末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了65.7、107.6和145.0 mm,夏闲期秸秆覆盖与夏闲期垄膜沟秸覆盖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成熟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了18.9、31.5和32.3 mm,但是3种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夏闲期各覆盖处理相比较农户常规对照模式,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夏闲期秸秆覆盖处理较农户常规对照模式,其籽粒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提高的趋势;而夏闲期垄膜沟秸覆盖和全膜覆盖2个处理有降低籽粒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趋势。因此,3种夏闲期覆盖方式都有利于蓄积夏闲期降水,提高播前底墒;其中以夏闲期秸秆覆盖保墒效果最好,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适合在西北旱地小麦生产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覆盖 土壤水分 氮素吸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