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浊毒论 被引量:45
1
作者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520-522,共3页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浊毒作为毒邪的一种,历代医家鲜见论述。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胶固难解,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浊毒作为毒邪的一种,历代医家鲜见论述。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胶固难解,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异、繁杂、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重症坏病,具有"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的特点。浊毒侵犯人体后蕴蒸缠结导致体内的"浊毒化"过程,形成浊毒证特有的临床症候。治疗浊毒是"化浊毒"的过程,要化浊解毒同时进行,给浊毒以出路,使浊毒尽快排出,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截断浊毒的生成,断其浊毒生成之源,使机体尽快恢复健康。对浊毒的认识与研究,是新认识,新理论。本文提出了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 浊毒 化浊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管窥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50-51,共2页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诊治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经验丰富。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路老73张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处方,从治疗方法频次、用药药味频次角度以及典型病例,探求和体会路老治疗失眠的宝贵经验。路老诊疗顽固性失眠重视调理脾胃肝胆...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诊治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经验丰富。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路老73张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处方,从治疗方法频次、用药药味频次角度以及典型病例,探求和体会路老治疗失眠的宝贵经验。路老诊疗顽固性失眠重视调理脾胃肝胆的功能,注重气血阴阳的调补和谐,治病求本,标本兼顾,辨证论治,内服外用结合,圆机活法,用药精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 辨证论治 路志正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景腹诊探微索隐 被引量:5
3
作者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914-915,共2页
仲景非常重视腹诊在诊治外感病及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并有独特的腹诊分区及分级方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的众多篇条当中,经常性地、大量地将腹诊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病位、病性,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观察疗... 仲景非常重视腹诊在诊治外感病及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并有独特的腹诊分区及分级方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的众多篇条当中,经常性地、大量地将腹诊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病位、病性,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观察疗效、判断预后转归等各个方面,在整个仲景学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值得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腹诊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小发 刘建平 +2 位作者 杜艳茹 白海燕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1299-1302,共4页
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 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烧、泻、秘九症,并分证论治,又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参考胃镜、病理等,运用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综合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名医经验 李佃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胃分治思想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志威 管佳畅 +2 位作者 沈正先 徐庆武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622-624,共3页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连,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中焦枢纽,调节气机。脾胃分治的思想不仅能有效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分治 思想源流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结肠炎从浊毒论治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丽 孟宗德 +4 位作者 宋梦蝶 李晓宁 郭林慧 王涵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538-1540,共3页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易反复发作。本文认为浊毒蕴肠为慢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是其发病基础,并涉及肝肾,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为其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临床上治宜化浊理肠为主,并自拟“化浊理肠汤”内服,配以葛根清肠颗...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易反复发作。本文认为浊毒蕴肠为慢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是其发病基础,并涉及肝肾,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为其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临床上治宜化浊理肠为主,并自拟“化浊理肠汤”内服,配以葛根清肠颗粒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附医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浊毒 化浊理肠汤 灌肠 毛宇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10
7
作者 白海燕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1296-1298,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易于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中医将其归入"痢疾""泄泻"的范畴,在治疗上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健脾化湿等不同,虽可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难尽人意。笔者认为浊...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易于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中医将其归入"痢疾""泄泻"的范畴,在治疗上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健脾化湿等不同,虽可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难尽人意。笔者认为浊毒内蕴为其主病机,贯穿始终,并易与气、瘀、虚兼加为患,以化浊解毒为法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浊毒内蕴 肠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脾胃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晓宁 周雨慧 +3 位作者 郭林慧 王涵 张丽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323-325,共3页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由脾肺不足、肝有余而致发热。脾胃作为人身后天之本,散发精微充养肺气,脾健则肺卫自固,运化水谷濡养周身,脾实则肝木不得犯。本文从脾胃相关理论出发,阐述脾胃不足与内伤发热、肺脾不足与外感发热在生理、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由脾肺不足、肝有余而致发热。脾胃作为人身后天之本,散发精微充养肺气,脾健则肺卫自固,运化水谷濡养周身,脾实则肝木不得犯。本文从脾胃相关理论出发,阐述脾胃不足与内伤发热、肺脾不足与外感发热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时,结合现代肠道免疫、菌群学说,阐明发热的胃肠道生物学基础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靶向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从脾胃入手治疗小儿发热的可行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并通过相关临床实践佐证在小儿发热治疗过程中脾胃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发热 脾胃 肠道免疫 菌群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间学派之玄府探微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雨慧 李晓宁 +6 位作者 武博文 武密山 郭金栋 董尚朴 高维娟 毛宇湘 孟云辉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547-549,共3页
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后世补充完善,至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将其提炼为“升降出入”指导临床实践,河间学派门人后学亦秉承该理论,并各有侧重,如刘完素倡导出以宣通、张从正遵循下以通降、李东垣重视升以提清、朱震亨强... 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后世补充完善,至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将其提炼为“升降出入”指导临床实践,河间学派门人后学亦秉承该理论,并各有侧重,如刘完素倡导出以宣通、张从正遵循下以通降、李东垣重视升以提清、朱震亨强调入以滋阴,共同发展和完善了玄府理论;现代学者围绕玄府的特性,提出与之相应的现代医学微观结构假说,促进了玄府理论在形质研究上的发展。本文通过论述河间流派对玄府及其升降出入理论的认识,加以严谨的探讨和总结,以期对玄府理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河间学派 升降出入 现代假说 刘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管佳畅 张志威 +2 位作者 孟宗德 王海洋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532-1535,共4页
随着中医药在防治慢性丙型肝炎疾病方面研究的深入,多数医家认为此病病因多为疫毒致病,病机为瘀毒入血,损伤肝脾;疾病分型方面多以肝脾、湿毒为辨证基础,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用药多运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扶正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中... 随着中医药在防治慢性丙型肝炎疾病方面研究的深入,多数医家认为此病病因多为疫毒致病,病机为瘀毒入血,损伤肝脾;疾病分型方面多以肝脾、湿毒为辨证基础,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用药多运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扶正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提高抗病毒疗效、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扩大干扰素适用范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症状等方面优势显著。实验研究多为在现代药理研究指导下的单味药物对丙肝病毒的抑制。综合来看,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是在临床经验论治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中医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浊毒理论分型辨治慢性胃炎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丽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911-1914,共4页
浊毒和慢性胃炎关系密切,浊毒壅胃为慢性胃炎的病机之要。临床治疗本病时常以化浊解毒为基本大法,并以浊毒为核心综合其宏观表现、胃镜及病理微观征象对慢性胃炎进行分型辨治。浊毒蕴结,气滞湿阻型,治宜化浊解毒,理气化湿和胃,常以化浊... 浊毒和慢性胃炎关系密切,浊毒壅胃为慢性胃炎的病机之要。临床治疗本病时常以化浊解毒为基本大法,并以浊毒为核心综合其宏观表现、胃镜及病理微观征象对慢性胃炎进行分型辨治。浊毒蕴结,气滞湿阻型,治宜化浊解毒,理气化湿和胃,常以化浊解毒理气方加减治疗;浊毒阻络,瘀聚痰凝型,治宜化浊解毒,散瘀化痰通络,常以化浊解毒通络方加减治疗;浊毒郁久,胃阴虚亏型,治宜化浊解毒,滋阴养胃,常以化浊解毒养胃方加减治疗。临证中注重宏微结合,中西兼并;五辨共参,综合施辨;健运中州,脾胃分治,灵活选药,临床收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脘痛 浊毒理论 分型辨治 化浊解毒 脾胃分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浊毒理论探讨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思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启明 毛宇湘 谷一婷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998-1001,共4页
本文基于浊毒理论探讨胃癌前病变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胃癌前病变的病机责之于脾胃虚弱,浊毒蕴胃,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病机关键在于浊毒蕴胃。脾胃虚弱,酿生浊毒,浊毒蕴于胃腑致脾胃失司,最终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发... 本文基于浊毒理论探讨胃癌前病变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胃癌前病变的病机责之于脾胃虚弱,浊毒蕴胃,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病机关键在于浊毒蕴胃。脾胃虚弱,酿生浊毒,浊毒蕴于胃腑致脾胃失司,最终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浊毒具有粘滞性、迁延性、难治性、正损性等致病特性,这与胃癌前病变的疾病特点相契合,并且浊毒使胃腑细胞、组织、器官发生浊毒化,引发胃菌群失调、破坏免疫功能、损伤胃黏膜屏障,进而发展为本病。在治疗方面,化浊解毒法贯穿治疗的始终,施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散瘀解毒等方法,疗效确切,为临床防治胃癌前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胃脘痛 浊毒 化浊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正邪交争角度探讨艾滋病相关呕吐病机及其分期论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宗德 毛宇湘 +2 位作者 刘启明 张立民 董瑞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645-1648,共4页
艾滋病是因机体感染艾滋病毒所致免疫缺陷的一种疾病,呕吐是其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以下简称艾滋病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将艾滋病毒视为邪气,将机体的免疫功能视为正气,正邪交争贯穿艾滋病呕吐发生的全过程,根据正邪... 艾滋病是因机体感染艾滋病毒所致免疫缺陷的一种疾病,呕吐是其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以下简称艾滋病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将艾滋病毒视为邪气,将机体的免疫功能视为正气,正邪交争贯穿艾滋病呕吐发生的全过程,根据正邪交争时双方力量消长的变化,将艾滋病呕吐分为早期(邪未盛、正未虚)、中期(邪渐盛、正已虚)、晚期(邪已盛、正已亏),在此过程中,邪气由弱变强,正气由强变弱。从正邪消长演变过程中对机体造成脏器损伤及病理产物的角度认识不同艾滋病分期的呕吐病机,认为艾滋病的早期、中期、晚期对应的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胆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肾虚弱证,并根据三期的基本病机及所处阶段正邪的特点,分别应用温胆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呕吐 正邪交争 生活质量 胃气上逆 免疫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息肉从浊毒论治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梦蝶 毛启远 +2 位作者 张丽 李晓宁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245-246,共2页
胆囊息肉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发病率与检出率逐年递增。西医针对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笔者认为浊毒蕴胆为其核心病机,兼有痰瘀、湿热、气郁之不同。临床治疗以泄浊通腑为主,辅以散结通... 胆囊息肉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发病率与检出率逐年递增。西医针对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笔者认为浊毒蕴胆为其核心病机,兼有痰瘀、湿热、气郁之不同。临床治疗以泄浊通腑为主,辅以散结通络、利湿清热、理气开郁,并自拟"清胆2号方"口服,对于治疗胆囊息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附医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息肉 清胆2号方 浊毒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