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伯利亚红松与红松种子形态、种皮显微构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毛子军 袁晓颖 +1 位作者 祖元刚 赵光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5-158,共4页
Normal experiment methods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ning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eed coats between Pinus sibirica and P. ko... Normal experiment methods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ning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eed coats between Pinus sibirica and P. koraiensis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seeds of P. sibir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the measured seeds of P. sibirica was only 39 9% and 48 5% of that of P. koraiensis. The weight of outer seed coats of P. sibirica was 54 04% and 52 6% of their whole seed weight, which was lighter than that of P. koraiensis, while the weight of the seed coat of P. koraiensis was of 61 7% of their whole seed weight. Five layers were seen at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hard seed coat of P. koraiensi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xternal seed epidermis layer (external seed coat), epidermis layer, dense lithocyte layer, palisade layer and inner epidermis. There were four layers in the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 the external epidermis layer, epidermis layer, palisade layer, and inner epidermis. Thickness of outer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and P. koraiensis was 400 μm and 1 200~1 300 μm respectively.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showed a big hindrance and the permeability barrier in the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but not stronger than that of P. korai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红松 种子形态 种皮 显微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平衡法估测树干呼吸的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子军 王秀伟 赵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111,共6页
介绍质量平衡法的理论、估测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质量平衡理论认为:一段树干组织产生的CO2,应该是CO2通量的总和,包括通过树皮向外扩散的CO2释放通量、该段树干液流中的CO2运输通量(流入和流出液流的CO2浓度之差)及液流中的CO... 介绍质量平衡法的理论、估测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质量平衡理论认为:一段树干组织产生的CO2,应该是CO2通量的总和,包括通过树皮向外扩散的CO2释放通量、该段树干液流中的CO2运输通量(流入和流出液流的CO2浓度之差)及液流中的CO2储存通量(液流中CO2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量)。应用质量平衡法测定树干呼吸的关键是要估测树干内部的CO2通量,即液流中CO2的储存、运输和扩散。对于液流中CO2的估测主要有2种方法:1)用仪器直接测定木质部液流中的CO2浓度;2)通过测定树干液流停止流动或相对很低时(夜间)树干的CO2释放通量与液流流动时(白天)树干CO2释放通量的差值,间接估测木质部液流中CO2浓度。质量平衡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地估测木本组织呼吸的方法,其结果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呼吸 质量平衡法 CO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儿山林区6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35
3
作者 朱胜英 周彪 +2 位作者 毛子军 王秀伟 孙元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9,共7页
采用根钻法对以上6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对0—30cm土层的细根(≤5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6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1030.0g·m^-2)〉蒙... 采用根钻法对以上6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对0—30cm土层的细根(≤5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6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1030.0g·m^-2)〉蒙古栎林(973.4g·m^-2)〉红松林(780.9g·m^-2)〉落叶松林(718.2g·m^-2)〉山杨林(709.1g·m^-2)〉樟子松林(470.4g·m^2);2)除落叶松外,其他林分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红松林、落叶松林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其余4种均出现在6月,水曲柳林最小值出现在9月,其他5种林分均出现在7月或8月;3)不同林分死细根所占的比率不同;4)从细根的垂直分布来看,由于温度、水分、养分等在不同土壤层中分配比率不同,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40%,其中水曲柳林最高,达到60.3%。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 细根 生物量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东来 毛子军 +1 位作者 张玲 朱胜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酶活性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林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林馨 刘传照 毛子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4,共7页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典型而完整的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之一。本文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6项...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典型而完整的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之一。本文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6项主要功能共11个指标及其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的总量为4122.90×104m3/a,固土能力为173.98×104m3/a,固碳量为63865.6t/a,释放O2的总量为170853.1t/a,积累营养物质总量为337.87t/a,吸收SO2量为2646.76t/a,削减粉尘量为376840.68t/a,提供负离子总计3.84×1023个/a。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07273.34×104元/a,其单位面积价值为61658.43元/(hm2·a)。总价值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及固碳和释放O2的功能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6.8%。以涵养水源价值占的比例最大,为31%,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的大小排序为:森林年涵养水源的价值>保育土壤的价值>固碳和释放O2的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净化空气的价值>积累营养物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 红松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相色谱法测定杜香嫩枝叶中的熊果酸 被引量:5
6
作者 马雪梅 毛子军 +2 位作者 郑春英 孙元发 周彪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8-208,共1页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熊果酸(ursolic acid) 杜香(Ledum palustre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幼苗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对温度和降水交互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娟 宋媛 毛子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71,共8页
为了阐明未来温度升高和降水格局变化对蒙古栎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温度升高(2、4、6℃)和降水变化(+30%、-30%)的实验方法对蒙古栎幼苗光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 为了阐明未来温度升高和降水格局变化对蒙古栎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温度升高(2、4、6℃)和降水变化(+30%、-30%)的实验方法对蒙古栎幼苗光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处理除了对表观量子效率(AYQ)和7月所测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没有显著影响之外,对其他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降水处理仅对9月所测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温度和降水的交互作用对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7月的Yield、qN和qP、9月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Yield、qN和qP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温度增加4℃时多数表征蒙古栎幼苗生长状况的参数表现出了一些优势,而当温度增加6℃时,所有降水处理的Pn、Pmax、AYQ以及7月所测Fv/Fm、Yield和qP均低于温度对照组。在降水处理+30%或-30%的范围内,适度的增温有利于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其中以温度升高4℃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格局 蒙古栎幼苗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林馨 刘传照 毛子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丰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89科299属597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种子植物76科275属560种,分别占黑龙江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3.79%、45.30%和34.15%,占小兴安岭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7.55%、67.07%和55.94%;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8种... 丰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89科299属597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种子植物76科275属560种,分别占黑龙江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3.79%、45.30%和34.15%,占小兴安岭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7.55%、67.07%和55.94%;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8种,分别占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种数的57.14%和80.00%,是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为小兴安岭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区域。在种子植物中,仅分布有1属的科有41科,其中只有1种的科为24科,仅含1种的属多达164属。科的分布区类型有6个,主要为世界广布(48.68%)、北温带分布(25.00%)和泛热带分布(21.05%);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个,温带性质的属占优势,有209属,占76.00%;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6个,除世界分布和中国特有种外,温带性质的种415种,占该区总种数的74.11%,亚寒带--寒带性质的种92种,占该区总种数的16.43%,热带性质的种34种,占该区总种数的6.07%。区系基本特征为: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地理成分较复杂,具有"科多、属多、种少"的特点,反映出区系的相对古老性和保守性;有较多的寡种属和单种属,反映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并混有亚热带、热带及亚寒带、寒带植物区系成分,形成南、北混合型。本文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可为该区种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及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保护修复进程下的黑龙江省NPP时空演变及突变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程春香 于敏 +7 位作者 毛子军 谢连妮 张永成 孙涛 徐作敏 吴双 荔千妮 徐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1,共9页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和突变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已验证的TEC模型和中国GlobeL...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和突变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已验证的TEC模型和中国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集(2000、2010和2020年),采用Sen趋势度估计法、M-K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2000—2020年NPP变化趋势和突变模式。利用空间叠加分析输出土地覆盖类型转移矩阵,探讨200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黑龙江省NPP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黑龙江省NPP年均值极显著增加,2010年后增长率明显上升,并在2020年达到新高。2)NPP突变时间分布较广,呈阶段性变化,在2010年出现峰值。突变高发期和峰值时间与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关键节点高度吻合。ZZ模式(突变前后均为增加趋势)是黑龙江省最明显的NPP突变模式。FZ模式(突变前为减少趋势,后为增加趋势)森林面积比例最高,表明生态修复成果显著。2010年之后正向突变(ZZ和FZ模式)面积占突变总面积的百分比趋于平稳,占比每年均达96.9%以上。3)森林、农田和草地是2000—2020年黑龙江省年平均NPP总量的前三名。农田年NPP总量增加较快,在全省中占比极显著增大。4)2000—2010和201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对修复区域NP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分别为56.8%和33.2%。【结论】2000—2020年黑龙江省在拥有强大碳储量的基础上,仍表现出持续增强的植被固碳能力。未来可加强对农业碳汇潜力和固碳方式的关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经对植被NPP产生重要影响。在东北森林带生态重大工程建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具有更大的植被固碳能力,并在全球和区域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生态保护修复 植被固碳能力 碳汇 突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冠层气体交换的时空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秀伟 毛子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3-49,共7页
在生长季定期测定兴安落叶松林主要组成树种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树冠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当年生枝针叶在8、9月份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冠层间差异显著。8月份最高,从上至下分别为13.09、8.63和9.07... 在生长季定期测定兴安落叶松林主要组成树种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树冠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当年生枝针叶在8、9月份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冠层间差异显著。8月份最高,从上至下分别为13.09、8.63和9.07μmolCO2·m-2s-1。落叶松往年生枝针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季差异不显著,其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8.22μmolCO2·m-2s-1。在整个生长季白桦冠层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差异显著,从上至下,依次为17.56、13.01和9.58μmolCO2·m-2s-1;白桦叶片、落叶松当年生枝针叶和落叶松往年生枝针叶的暗呼吸速率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冠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整个生长季中,白桦叶片、落叶松当年生枝针叶和落叶松往年生枝针叶的暗呼吸速率分别为0.47~1.40,0.83~1.46和0.68~1.63μmolCO2·m-2s-1。2树种的暗呼吸速率与叶片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光照不相关。除白桦冠层上层叶片外,光合作用与生长季叶片温度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白桦和落叶松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冠层气体交换是动态变化的,但变化式样具有种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白桦 气体交换 冠层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导组织结构对液流速度和树干CO_2释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秀伟 毛子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5,共7页
为探明树干解剖特征对液流速度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白桦、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并采用铸型法观察其树干木质部导管和管胞解剖结构。... 为探明树干解剖特征对液流速度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白桦、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并采用铸型法观察其树干木质部导管和管胞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液流速度呈动态变化,而且3个树种液流速度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但不同树种液流速度差异显著,即白桦和兴安落叶松大于水曲柳;6、9月日平均液流速度白桦比水曲柳分别高38.01%和65.80%,兴安落叶松比水曲柳高82.91%和71.89%。兴安落叶松、白桦和水曲柳的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有显著差别,水曲柳树干的CO2释放通量远远大于白桦和兴安落叶松树干的CO2释放通量,6、9月分别是白桦CO2释放通量的1.92和2.17倍,兴安落叶松的1.49和2.17倍。3树种输导组织的管腔长度、宽度、端壁斜度角、导管壁上的次生增厚方式及纹孔类型存在差异,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管腔直径是影响液流速度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主要因子,随着管腔内径的增加,液流速度呈减小趋势,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呈增加趋势。由于液流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树干表面的CO2通量,所以输导组织结构对液流速度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树干的CO2释放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组织结构 树干表面CO2通量 液流速度 兴安落叶松 水曲柳 白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梢斑螟防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彪 宋小双 +2 位作者 毛子军 朱盛英 赵溪竹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6期34-35,共2页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 Ratzeburg)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红松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为了解决红松种子严重短缺的问题,利用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50...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 Ratzeburg)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红松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为了解决红松种子严重短缺的问题,利用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50%辛硫磷和40%氧化乐果等化学药剂,在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林木种子园进行了赤松梢斑螟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球果被害率可减少20%~85%,种子被害率减少2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种实害虫 赤松梢斑螟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玲 张东来 毛子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17,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小兴安岭阔叶红松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库和各组分的积累及分配特征,准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科学评价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系列、... 【目的】了解中国小兴安岭阔叶红松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库和各组分的积累及分配特征,准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科学评价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系列、旱生系列、湿生系列)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探讨有机碳各组分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析调控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因子。【结果】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湿生>旱生>中生;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表现为随土壤剖面的加深而减少的趋势,即4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中生、湿生和旱生演替系列土壤惰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34.42%,13.27%和12.17%,可中生、湿生和旱生演替系列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0.09%,0.07%和0.08%,旱生、中生和湿生演替系列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33.59%,65.18%和54.53%,湿生、中生和旱生演替系列矿化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0.58%,0.53%和0.37%;总有机碳含量与矿化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惰性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惰性碳含量与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影响因子各不相同,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沙粒比极显著负相关(P<0.01),矿化碳含量与土壤酸碱度极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含水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碳库及各组分动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群落演替时间及土壤理化性质是导致有机碳及各组分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演替系列 有机碳 组分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and seeds behavior of Betula platyphylla Suk. Popul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晓颖 毛子军 +3 位作者 谷会岩 赵玉香 祖元刚 邹莉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By the methods of morphological anatomy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sample fields, the mai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orphological anatomy of reproductive organs, birch population’s reproductive ages, reproducti... By the methods of morphological anatomy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sample fields, the mai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orphological anatomy of reproductive organs, birch population’s reproductive ages, reproductive allotment value and seed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ch population and their surrounding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rch’s flower organs and its seeds were suitable well for spreading by wind. The seeds by wind can fly far away in a short time. The quantity of seed spreading greatly varied with different communities. Birch’s reproduction age can be changed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The reproductive allotment value of birch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at different reproductive stages. In the mesic habitat, birch can grow well. The lowest reproductive age of them was 12, average age 15. In most cases the age of branches to bearing fruits was more than 18. The order of reproductive allotment values was as follows: a flowering phase > flower bud phase > fruit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ch populatio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Seed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