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毛克亚 郝立波 +5 位作者 唐佩福 王继芳 王岩 卢世璧 卢世琳 贺大为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4年第3期129-132,F002,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并以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5天、4周、...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并以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5天、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动物,通过X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完全充填骨缺损,界面与骨结合紧密,生物相容性良好,并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可逐渐降解并被新生骨爬行替代,与骨整合为一体。而羟基磷灰石陶瓷不能紧密充填骨缺损,在实验期间与骨界面清晰,并且没有见到降解现象。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 骨缺损 组织学 修复材料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TCP/α-CSH复合植骨材料的制备与理化性能检测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克亚 李江涛 +7 位作者 杨云 侯喜军 梁茂华 王继芳 杜明奎 王征 温宁 王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近单相β-磷酸三钙(β-TCP)颗粒与α-半水硫酸钙(α-CSH)制备复合植骨材料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松质骨通过2次煅烧和磷酸氢二胺[(NH4)2HPO4]溶液处理制备近单相β-TCP颗粒;二水硫酸钙在额定温度和压力下,采用水热方法制备α-CS... 目的探讨近单相β-磷酸三钙(β-TCP)颗粒与α-半水硫酸钙(α-CSH)制备复合植骨材料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松质骨通过2次煅烧和磷酸氢二胺[(NH4)2HPO4]溶液处理制备近单相β-TCP颗粒;二水硫酸钙在额定温度和压力下,采用水热方法制备α-CSH。将近单相β-TCP颗粒与α-CSH混合制备β-TCP/α-CSH复合植骨材料。进行差热-热重(DTA)、X射线衍射(XRD)、骨扫描电子显微镜、孔隙率和固化强度检测。结果采用两步煅烧法可成功制备近单相β-TCP颗粒,其孔隙率为57.63%,表现为大孔/微孔的双峰曲线;额定温度和压力可制备高纯度α-CSH。将β-TCP颗粒和α-CSH混合获得复合植骨材料,其固化后平均抗压强度在1 d时达到7.86 MPa,较β-TCP抗压强度升高约1倍。结论采用上述方法成功制备具有自固化性能的β-TCP/α-CSH新型复合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α-半水硫酸钙 复合植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在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畸形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克亚 王岩 +3 位作者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采用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重建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畸形模型,探讨其在临床矫形手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重度复杂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21.8岁(6~54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 目的采用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重建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畸形模型,探讨其在临床矫形手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重度复杂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21.8岁(6~54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0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2例。病程6~45年,平均19.3年。采用手术治疗,术前根据CT断层扫描数据进行计算机快速成型,将重建的脊柱侧凸畸形模型应用于临床。结果根据重建的脊柱侧凸畸形模型制定手术计划和进行手术设计,术中所见脊柱畸形与计算机重建模型的外形尺寸完全一致,消毒后可在手术台上直接指导手术操作。26例患者按计划完成矫形手术,矫形效果和内固定满意,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重建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畸形模型能够精确和直观地反映脊柱畸形情况,从而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 脊柱侧凸 三维重建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桥接多肽的合成与成骨活性研究
4
作者 毛克亚 宁江海 +4 位作者 郝立波 唐佩服 王继芳 王岩 卢世璧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合成一条具有双亲功能的多肽,观察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制备具有双亲桥接功能多肽P19,一端含有多谷氨酸序列,与羟基磷灰石(HA)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另一端又具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序列,通过整合素受... 目的合成一条具有双亲功能的多肽,观察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制备具有双亲桥接功能多肽P19,一端含有多谷氨酸序列,与羟基磷灰石(HA)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另一端又具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序列,通过整合素受体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观察P19对HA的亲和力和表面培养UMR106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合成P19相对分子质量2215.26,纯度53.62%,与HA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生理条件下不能被洗脱,同时P19能够促进UMR106细胞在HA表面的吸附、增殖,并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P19具有成骨活性,可复合HA修复骨缺损和用于HA表面喷涂假体的生物活性修饰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成骨活性 双亲 多肽 观察 增殖 细胞 亲和力 结论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7 位作者 孙德弢 毛克亚 张建乔 籍剑飞 宋永兴 韩建福 宋国浩 唐宏超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03-909,共7页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1例,L3,4、L4,530例,L4,5、L5S1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8 位作者 宋永兴 毛克亚 籍剑飞 张建乔 吴鹏 裴斐 宋国浩 韩建福 俞伟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7 位作者 毛克亚 孙德弢 严卫锋 陈国军 宋永兴 张建乔 唐宏超 韩建福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06-312,共7页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教 毛克亚 +5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李鹏 毛克政 肖波 王义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5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前24例(A组)采用双侧切口行MISTLIF手术,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放置引流管;后31例(B组)采用单侧切口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不放置引流管.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92.2 ±25.1)ml,术后引流量(44.1±21.0)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2)d;B组术中出血量(56.3±22.8) ml,明显少于A组(t=5.543,P=0.000).2组术后3天超声或MRI均未见手术部位血肿或积液.2组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天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优于A组(t=2.204,P=0.032),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t=9.368,P=0.000;t=9.541,P=0.000).结论 单节段腰椎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双侧混合内固定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切口 微创外科手术 混合内固定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9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5 位作者 毛克亚 宋永兴 范时洋 俞伟 裴斐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04-314,共11页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碳酸根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唐佩福 郝立波 +5 位作者 毛克亚 王继芳 卢世璧 王岩 卢世琳 贺大为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碳酸根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度产生的影响。方法制备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定量分析其固化产物晶体中的碳酸根结构。以磷酸钙骨水泥为对照组,分别预制直径为8 mm、高为12 mm的圆柱体试样。经模拟体液浸泡后...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碳酸根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度产生的影响。方法制备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定量分析其固化产物晶体中的碳酸根结构。以磷酸钙骨水泥为对照组,分别预制直径为8 mm、高为12 mm的圆柱体试样。经模拟体液浸泡后,定期观察、测量每一试样的失重率,对照分析其体外溶解性的差别。结果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固化产物的晶体中含有质量浓度5.6%的碳酸根,与自然骨的矿物成分更接近。随着时间的改变,材料在模拟体液中逐渐由白色转为微黄色,棱角逐渐变钝。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材料表面出现点、坑、片状溶蚀,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较磷酸钙骨水泥更明显。失重率的检测表明,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失重率改变明显高于磷酸钙骨水泥。结论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碳酸根的存在可增加其溶解度,加快降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根 磷酸钙 体外溶解 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CT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施新革 张永刚 +5 位作者 张雪松 崔庚 毛克亚 王征 董天祥 王岩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行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治疗的32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0~38岁,平均16.8岁;其中19例合并后...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行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治疗的32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0~38岁,平均16.8岁;其中19例合并后凸。在术中椎弓根钉置钉完成后应用术中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并分级,计算在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下胸椎(T9-T12)和腰椎的螺钉评级结果及螺钉数目(比率),评估为2级和3级的螺钉为误置螺钉。计算术中应用CT次数。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合并后凸病例手术前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计算侧凸及后凸矫正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胸腰椎螺钉686枚,其中胸椎螺钉544枚,腰椎螺钉142枚,其中14例患者行截骨手术。经术中CT评估分级,在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和腰椎的误置螺钉率分别是5.6%,11.1%,6.7%和4.3%,在胸腰椎总计是7.3%,误置螺钉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术中平均应用CT2.6次(2~4次)。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5°(78°~123°),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34°(19°~53°),矫正率为64%;合并后凸病例术前后凸Cobb角69°(46°~82°),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为32°(22°~45°),矫正率为54%。术后有4例患者脑脊液漏,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及手术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重度脊柱侧凸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手术中应用术中CT可及时发现误置螺钉并进行修正,避免了因螺钉误置导致的二次手术,保障了手术安全,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骨折固定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中毒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理的研究(摘要)
12
作者 王义生 毛克亚 +4 位作者 李月白 刘宏建 郑召民 牛扶幼 许振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7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种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采用灌胃法,实验组给予烈性酒(含乙醇45%)10ml/kg·d,对照组给予10%的葡萄糖溶液1...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种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采用灌胃法,实验组给予烈性酒(含乙醇45%)10ml/kg·d,对照组给予10%的葡萄糖溶液10ml/kg·d。两组动物在实验第1、2、3、6月时分批处死,定期观察其血清学变化和肝脏、股骨头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结果显示血清LPO、GGT、AST、ALT、TG和CHO升高,SOD活性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股骨头髓内脂肪细胞增殖肥大,空骨陷窝百分比升高,骨小梁变细、稀疏,面积分数降低,透射电镜下见股骨头软骨下骨细胞内出现异常增多的脂质沉积。结论:提示过量饮酒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坏死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