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1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杂盐制备纳米流体驱油剂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晓东 凌思豪 +2 位作者 李晶晶 毛乾斌 汪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2,共7页
针对固体杂盐难处理、纳米颗粒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以固体杂盐为原料合成纳米碳酸钙颗粒,再将其应用到纳米流体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以西南油气田川中油气矿水处理厂所提供的富含Ca^(2+),Mg^(2+)离子的固体杂盐为原料,... 针对固体杂盐难处理、纳米颗粒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以固体杂盐为原料合成纳米碳酸钙颗粒,再将其应用到纳米流体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以西南油气田川中油气矿水处理厂所提供的富含Ca^(2+),Mg^(2+)离子的固体杂盐为原料,在泡沫氛体系下合成了碳酸钙、碳酸镁混合纳米颗粒,将该纳米颗粒分散于聚丙烯酰胺溶液中形成纳米流体驱油剂并研究其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20.9 nm、峰值粒径为111.7 nm、粒径分布为28.87~638.78 nm,颗粒表面吸附硫酸烷基侧链,接触角为93.570°;将1 g合成纳米颗粒分散于聚丙烯酰胺溶液,该纳米流体驱油剂的稳定时间大于24 h。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当水驱含水率达80%时转注纳米流体驱油剂,此时整个体系能够形成约3 MPa的稳定驱替压差,纳米流体驱油剂的采出程度由水驱时的46.67%增至88.66%,增幅达41.99%,说明该纳米流体驱油剂具有良好的驱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杂盐 纳米颗粒 纳米流体 提高采收率 驱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