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均质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结构及理化/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毕爽 李杨 +3 位作者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以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圆二色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采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及粒度分析等解析高压均质对复合体系中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理化/功能性质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均质会显著改... 以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圆二色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采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及粒度分析等解析高压均质对复合体系中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理化/功能性质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均质会显著改善复合体系的功能性质如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随着均质压力升高,体系中大豆蛋白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说明疏水基团暴露明显,蛋白质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增加。复合体系的体积平均粒径由未均质时的33.21 μm降至3.61 μm,粒径分布均匀,整体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改变了蛋白质-磷脂复合体系的构象,说明蛋白质和磷脂间发生相互作用,但当均质压力进一步增加,和未经处理的样品相比,样品中的α-螺旋含量略有下降,同时功能性质稍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均质 大豆蛋白 卵磷脂 结构性质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超声波作用对黑豆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毕爽 马文君 +3 位作者 李杨 齐宝坤 王中江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2,共6页
研究了脉冲电场(15 k V/cm)与低频高强度超声波(150、300、450 W)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18、36 min)的协同作用对黑豆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脉冲电场-超声波条件处理的黑豆球蛋白具有不同的性质,当处理条件为脉冲电场强度15... 研究了脉冲电场(15 k V/cm)与低频高强度超声波(150、300、450 W)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18、36 min)的协同作用对黑豆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脉冲电场-超声波条件处理的黑豆球蛋白具有不同的性质,当处理条件为脉冲电场强度15 k V/cm、超声波时间36 min、超声波功率300 W时,黑豆分离蛋白具有最高的持水性(75.69%)和凝胶硬度(45.126 g)。同时,溶解度也有所提升。在热诱导凝胶流变实验中,经超声波处理(36 min,300 W)的黑豆分离蛋白4号样品最终形成的凝胶弹性模量最高;在频率扫描流变学实验中,该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具有一种类似于固体的凝胶网状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显示此条件下形成的黑豆蛋白凝胶更加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球蛋白 脉冲电场-超声波 凝胶性质 流变学性质 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毕爽 江连洲 +4 位作者 毛惠婷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12 min时,中功率(300 W)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影响最大,α-螺旋含量降低,溶解度及乳化性较高。当超声时间延长至24 min时,低功率(150 W)超声波会明显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乳化性,同时体积平均粒径由未超声样品的16.87 μm减小至6.49 μm、ζ-电位绝对值增大,α-螺旋含量降低至7.6%,溶液分散均匀且性质稳定。但随着超声波功率的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发生不溶性聚集,导致其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复合体系的各项功能性质随之下降。这表明超声波处理会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与磷脂相互作用的程度,适宜强度的超声波处理有利于复合体系功能性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空间结构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均质对天然和热变性大豆蛋白-磷脂水包油型乳状液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毕爽 马文君 +5 位作者 孙红波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揭示大豆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油-水界面层的交互作用及复合微乳体系的稳定机制,探究了温度(20、60℃)和均质压力(0~80 MPa)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天然大豆蛋白与磷脂(native soybean iso... 为揭示大豆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油-水界面层的交互作用及复合微乳体系的稳定机制,探究了温度(20、60℃)和均质压力(0~80 MPa)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天然大豆蛋白与磷脂(native soybean isolate-lecithin,NSI-Lec)形成的乳状液,热变性大豆蛋白与磷脂(denatured soybean isolate-lecithin,DSI-Lec)的乳状液功能性质随均质压力的变化更明显。N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电位变化不再显著,但DSI-Lec乳液在该条件下功能性质继续提高。当均质压力高于40 MPa时,DSI-Lec乳液的乳层析指数明显下降,说明乳液更加稳定。粒径分布结果表明:NSI-Lec乳液呈双峰粒径分布,D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高于20 MPa后粒度分布曲线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且当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粒径分布呈现单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DSI-Lec乳液随均质压力的提升分布更均匀,乳液连续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均质-热处理 大豆蛋白 磷脂 乳状液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作用于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流变性和拉曼光谱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毕爽 隋晓楠 +4 位作者 韩天翔 李杨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1-66,共6页
研究超声波低功率(100 W)、中功率(300 W)和高功率(450 W)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12、24 min)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流变学实验显示低、中功率超声波处理形成的凝胶结构致密均匀、弹性模量G... 研究超声波低功率(100 W)、中功率(300 W)和高功率(450 W)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12、24 min)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流变学实验显示低、中功率超声波处理形成的凝胶结构致密均匀、弹性模量G’较高,且300 W条件下处理24 min时,样品凝胶性质最好。采用光谱学实验验证后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构象的变化是影响其凝胶性质的主要因素;拉曼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改变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以及色氨酸、酪氨酸所处的微环境,暴露疏水性基团,使其更易与大豆卵磷脂发生疏水相互作用,且低、中功率条件下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大。超声波功率进一步增大(450 W)使大豆分离蛋白发生不溶性聚集,减弱了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复合体系的功能性质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 荧光光谱 拉曼光谱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蛋白质-磷脂复合物结构与功能性构效关系解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毕爽 李杨 +4 位作者 毛惠婷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67,共7页
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卵磷脂(LEC)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复合后,可自发组成蛋白质-磷脂复合物,但仍有部分未自组装的蛋白质和磷脂存在于溶液中。目前研究中仍实现不了蛋白质-磷脂最大复合程度以及最多结合位点的目标。同时,超声波对... 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卵磷脂(LEC)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复合后,可自发组成蛋白质-磷脂复合物,但仍有部分未自组装的蛋白质和磷脂存在于溶液中。目前研究中仍实现不了蛋白质-磷脂最大复合程度以及最多结合位点的目标。同时,超声波对复合物性质的影响规律也尚不清晰。因此,该研究采用"超声改性-结构变化-功能表达"的研究理念,以大豆蛋白-磷脂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超声波处理对蛋白质-磷脂复合程度的影响,采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分析、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浊度测定等重点解析了超声波对蛋白质-磷脂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较短时(12 min),中功率(300 W)超声波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的影响最大,此时复合物的内源荧光性降低,表面疏水性升高。当超声时间较长时(24 min),低功率(150 W)超声波会明显增加聚合物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同时粒径由未超声时的16.80μm减小至6.39μm、浊度明显降低且溶液分散均匀、性质稳定。但随着超声功率的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发生不溶性聚集,导致其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磷脂 超声波处理 表面疏水性 粒度分析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研究超声促聚集作用对大豆蛋白-磷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毕爽 张巧智 +5 位作者 丁俭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4,共7页
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中性条件下(pH 7.0)复合后,可自发组成蛋白质-磷脂复合体系,但仍有部分未自组装的蛋白质和磷脂存在于溶液中。为实现蛋白质-磷脂最大程度复合,解析复合体系功能性质与大豆蛋白二级结构间的构效关系,本研究采... 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中性条件下(pH 7.0)复合后,可自发组成蛋白质-磷脂复合体系,但仍有部分未自组装的蛋白质和磷脂存在于溶液中。为实现蛋白质-磷脂最大程度复合,解析复合体系功能性质与大豆蛋白二级结构间的构效关系,本研究采用"超声改性-结构变化-功能表达"的研究理念,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体系结构变化,测定持水性、持油性、凝胶质地剖面并分析其功能性质。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会显著改善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功能性质,超声时间较短时,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随功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超声时间较长时,功能性质随功率的增加持续降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低、中功率条件下,大豆蛋白二级结构中β-折叠相对含量较多而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较少,说明大豆蛋白与磷脂间的交互作用更明显。超声波作用下复合体系凝胶质地剖面分析表明,功能性质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上结果说明,适当的超声处理有助于改变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结构并提升其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卵磷脂 功能性质 结构性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间相互作用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毕爽 朱颖 +5 位作者 齐宝坤 王中江 邹晓霜 李杨 江连洲 隋晓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84,共6页
研究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的复合比例及相互作用对乳化体系稳定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乳状液的乳化活性和粒径分布等性质受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比例分配的影响较大。当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间的质量比为10∶1时,复合体系的乳... 研究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的复合比例及相互作用对乳化体系稳定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乳状液的乳化活性和粒径分布等性质受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比例分配的影响较大。当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间的质量比为10∶1时,复合体系的乳化活性较高(98.1 m^2/g),同时乳液的体积平均直径D_(4,3)最小(13.34μm),乳液双峰分布程度较低。乳化稳定性和ζ-电位测试结果显示,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比例为1∶1或100∶1都不利于体系稳定,此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乳液出现相分离和不规则非球形液滴。这说明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作为复合乳化剂具有最适配比,在该比例下大豆分离蛋白与卵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级水包油(oil-in-water,O/W)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卵磷脂 蛋白质-卵磷脂相互作用 乳状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风味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野 苏开 +2 位作者 徐莹 代晹鑫 毕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核桃具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良好的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例接近1∶4),是优质的植物油来源。核桃油中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在调节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传统压榨法(热榨法和冷榨法)商... 核桃具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良好的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例接近1∶4),是优质的植物油来源。核桃油中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在调节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传统压榨法(热榨法和冷榨法)商业化制取核桃油的工艺流程,总结了基于不同风味提取方法的核桃油关键风味物质。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冷榨核桃油风味寡淡的瓶颈问题,探讨了现阶段从原料预处理、浸出法和酶解法角度出发的油脂增香技术,从分子水平阐明脂质氧化和美拉德反应途径及增香原理机制,在保留冷榨核桃油原有营养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冷榨核桃油的制取工艺进行优化,显著提升冷榨核桃油的香味。通过阐明增香技术的原理与机制,希望为冷榨核桃油风味品质提升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以期获得风味品质更佳的冷榨核桃油,同时提高核桃油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冷榨核桃油的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冷榨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美拉德反应 关键风味物质 风味品质提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杨 王中江 +5 位作者 王瑞 隋晓楠 齐宝坤 韩飞飞 毕爽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09,共6页
本文研究不同温度、时间热处理下不同浓度大豆分离蛋白的热稳定性及红外光谱,探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样品浓度的差异对变性温度(T_D)和变性焓变(ΔH)的影响不明显,未经加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中7S和11S球蛋白变性温度... 本文研究不同温度、时间热处理下不同浓度大豆分离蛋白的热稳定性及红外光谱,探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样品浓度的差异对变性温度(T_D)和变性焓变(ΔH)的影响不明显,未经加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中7S和11S球蛋白变性温度分别为74.2℃和93.7℃。相比于未处理的蛋白质样品,热处理使α-螺旋结构增多,β-折叠结构减少。80℃热处理下,α-螺旋结构及β-转角结构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β-折叠结构含量则先减少后增加。在2%蛋白浓度、90℃热处理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α-螺旋结构及β-折叠结构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无规卷曲结构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无论何种蛋白浓度下,11S球蛋白在90℃热处理45 min时的变性增大了无规卷曲结构含量,同时降低了β-转角结构及β-折叠结构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热稳定性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非共价/共价作用对其界面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杨 孙红波 +5 位作者 董济萱 刘英杰 毕爽 张巧智 江连洲 隋晓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38,共7页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的复合程度,采用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巯基含量测定等方法,重点解析非共价结合/共价交联方式下蛋白质-花青素复合体系...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的复合程度,采用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巯基含量测定等方法,重点解析非共价结合/共价交联方式下蛋白质-花青素复合体系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7.4、2 h和pH 9.0、24 h处理条件下,随着花青素质量浓度的增大,复合物中蛋白特征峰荧光强度降低,蛋白质多肽链解折叠,共价结合能力强于非共价结合能力。复合液中蛋白的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有提高,巯基含量下降,其中在pH 9.0、24 h条件下,6号样品表现尤为明显。样品5、6乳液体系中乳滴大小均一、分散均匀、乳液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花青素 乳化性 起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对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丁俭 马文君 +4 位作者 毕爽 齐宝坤 王中江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101,共6页
通过研究超高压处理改性的柔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对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复合物结构变化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激光共聚焦、动态激光散射、接触角测量仪和圆二色谱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形成乳... 通过研究超高压处理改性的柔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对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复合物结构变化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激光共聚焦、动态激光散射、接触角测量仪和圆二色谱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形成乳液的微观结构、流体动力学半径、界面吸附特性和大豆蛋白超高压改性的空间结构变化。实验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乳滴形状规则、分布均匀,乳液表面负电荷增加;400 MPa处理的蛋白所形成复合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大分别为18.33 m^2/g和30.2 min;不同超高压处理改变了大豆蛋白二级结构,影响了与可溶性多糖分子的键合,进而影响复合物在油-水界面吸附特性和乳液的界面压,结果证明超高压改性大豆蛋白与可溶性多糖复合物形成乳液的稳定性机制与乳液界面层分子结构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处理 柔性蛋白 可溶性多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对大豆乳清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韩天翔 李杨 +5 位作者 毕爽 隋晓楠 武艳华 王中江 江连洲 王喜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20,共8页
以非变性大豆乳清蛋白(NWSP)及热变性大豆乳清蛋白(DWS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磷脂(Lec)对NWSP乳液、DWSP乳液的影响,并对Lec添加前后乳化体系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大豆乳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ζ-电位、粒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C... 以非变性大豆乳清蛋白(NWSP)及热变性大豆乳清蛋白(DWS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磷脂(Lec)对NWSP乳液、DWSP乳液的影响,并对Lec添加前后乳化体系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大豆乳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ζ-电位、粒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CSLM)等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与纯大豆乳清蛋白乳化体系比较,添加磷脂后的DWSP-Lec乳化体系、NWSP-Lec乳化体系乳化活性显著提高、乳滴平均粒径减小、乳液的ζ-电位值增加,有效阻止了乳滴絮凝聚集乳液稳定性增强,DWSP-Lec乳液稳定性高于NWSP-Lec乳液,这可能是热处理后大豆乳清蛋白分子发生折叠,包埋于蛋白内部的疏水基团及巯基暴露从而增强大豆乳清蛋白与Lec间的疏水交互作用,大豆乳清蛋白-磷脂的协同作用使其乳化活性增强,乳液更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乳清蛋白 磷脂 乳液 乳化性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水酶法豆渣中植酸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江连洲 毛惠婷 +5 位作者 毕爽 齐宝坤 隋晓楠 王中江 李佳妮 李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5-259,263,共6页
以水酶法提油后的副产物豆渣为原料,探索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植酸的工艺条件,并与振荡浸提法对比。首先选取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通过正交实验选出最佳的超声参数。然后在最优超声参数的基础上,以植酸得率为响应... 以水酶法提油后的副产物豆渣为原料,探索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植酸的工艺条件,并与振荡浸提法对比。首先选取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通过正交实验选出最佳的超声参数。然后在最优超声参数的基础上,以植酸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提取植酸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植酸的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20 min;醋酸浓度4.1%、料液比1∶17 g/m L、提取温度64℃、提取时间33 min。在以上条件下,平均植酸得率为1.23%,与振荡提取法相比,提高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水酶法 超声波 植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绿豆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勇 毕爽 +2 位作者 王中江 李杨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9-73,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对绿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后绿豆蛋白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而β-转角结构含量显著增加,α-螺旋和无规卷曲的结构组成有小幅增加。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强及处理时间的增长,绿豆蛋白β-折... 本实验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对绿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后绿豆蛋白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而β-转角结构含量显著增加,α-螺旋和无规卷曲的结构组成有小幅增加。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强及处理时间的增长,绿豆蛋白β-折叠结构含量进一步降低,而β-转角结构含量逐渐增加。超声波处理下绿豆蛋白溶解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有效地增强了绿豆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乳化性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低强度超声功率下(200 W),四者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高强度超声功率下(400 W),绿豆蛋白的四种功能性质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处理 绿豆蛋白 结构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水解液中大豆多肽的吸附纯化及其氨基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巧智 毕爽 +3 位作者 马文君 李杨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12-118,共7页
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对水酶法水解液中大豆多肽的吸附性能和纯化效果,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对8种树脂进行了初步筛选,并进一步研究了上样体积、上样流速、解吸剂体积分数等条件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A201-C大孔吸附... 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对水酶法水解液中大豆多肽的吸附性能和纯化效果,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对8种树脂进行了初步筛选,并进一步研究了上样体积、上样流速、解吸剂体积分数等条件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水酶法大豆多肽的吸附性能优于其他7种树脂,其最佳动态吸附工艺为:上样体积140 m L、上样流速1.5 m L/min、水洗体积350 m L,体积分数25%、50%、75%、100%乙醇溶液分级洗脱,每次80 m L,流速2 m L/min。经纯化后各大豆多肽组分纯度均在80%以上,总回收率为95.65%,树脂吸附量为13.32 mg/g,糖类及盐类杂质分别降低51%及90%以上;乙醇分级洗脱可分离4个大豆多肽组分,其中75%体积分数组分SP-DA_(75)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肽段的抗氧化性与其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及酸性氨基酸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大豆多肽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大豆蛋白的荧光光谱分析及热处理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瑞 李杨 +5 位作者 王中江 隋晓楠 齐宝坤 韩飞飞 毕爽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132,共5页
分析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及不同时间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产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热处理及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均对大豆蛋白的消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大豆蛋白的最佳热处理条件为85℃、20 min,蛋白质的消化程度最大... 分析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及不同时间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产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热处理及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均对大豆蛋白的消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大豆蛋白的最佳热处理条件为85℃、20 min,蛋白质的消化程度最大。大豆分离蛋白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消化1 h,消化产物的最大吸光波长(λmax)即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而红移,在加热90℃时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荧光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经过不同时间热处理后消化1 h,大豆分离蛋白消化产物的λmax先上升后下降。且荧光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0-20 min不断升高时,20 min时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加热至60 min,荧光强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荧光光谱 热处理 体外模拟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马射线辐照对红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杨 王晶 +5 位作者 陈勇 马文君 王中江 王瑞 毕爽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82-85,共4页
以红豆分离蛋白作为原料,采用伽马射线辐照处理,考察不同剂量(1、3、5、7、10k Gy)辐照处理条件对红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对红豆蛋白吸水性、吸油性、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低剂量辐照... 以红豆分离蛋白作为原料,采用伽马射线辐照处理,考察不同剂量(1、3、5、7、10k Gy)辐照处理条件对红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对红豆蛋白吸水性、吸油性、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低剂量辐照处理时,红豆蛋白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展开,疏水基团暴露,各种功能性质均有所改善,但随着辐照剂量进一步增加,红豆蛋白分子发生聚集,使吸水性、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有所下降,但吸油性、乳化稳定性和起泡稳定性仍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使红豆蛋白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蛋白 辐照 乳化性 溶解性 起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江连洲 王立敏 +6 位作者 隋晓楠 毕爽 丁俭 张亮 高宇 扈莹莹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9,共6页
生物解离形成的乳状液是限制生物解离技术普及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表征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下乳状液粒径分布和乳状液内油脂与蛋白的空间分... 生物解离形成的乳状液是限制生物解离技术普及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表征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下乳状液粒径分布和乳状液内油脂与蛋白的空间分布,利用拉曼光谱从发色基团、二硫键及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角度重点解析乳状液中蛋白质荧光强度减弱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解离使乳状液蛋白被酶解成小分子肽,从油滴表面脱落,导致油滴聚集合并。随着酶解时间延长,乳状液粒径变大,油滴数量减少,呈现出不规则形状;同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随着酶解时间延长荧光强度减弱;拉曼光谱中与相同酶解时间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比较,乳状液发色基团的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着酶解时间延长强度减弱,说明乳状液中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屏蔽了分子内部的疏水性基团,使发色基团被掩盖,导致乳状液中荧光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空间分布 荧光强度 拉曼光谱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20
作者 朱洪革 李海玲 +1 位作者 毕爽 陈丹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3,共4页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治本之策是政企分开,当前进行的改革包括4种模式,即吉林森工集团和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改革模式,清河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改革模式,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改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改革是自...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治本之策是政企分开,当前进行的改革包括4种模式,即吉林森工集团和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改革模式,清河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改革模式,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改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改革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内部政企分开"的渐进型改革已经在实践上有了尝试,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将森工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和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职能移交给由原森工企业人员组成的新的政府职能部门,学界目前对此认为并无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国有林区 管理体制 改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