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药效作用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万顺 成慧中 +3 位作者 韩宝芹 毕庆庆 董文 关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评价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文中通过小鼠血液凝固时间实验和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研究UFEⅠ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用纯UFEⅠ为抗原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动态... 为评价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文中通过小鼠血液凝固时间实验和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研究UFEⅠ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用纯UFEⅠ为抗原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及效价。结果 UFEⅠ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有效抑制大鼠体内的血栓形成,并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原性的研究结果为UFEⅠ末次免疫小鼠后,产生微量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方阵法确定了ELISA的优化条件,测定UFEⅠ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效价为1:1 280。本文研究显示,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具有显著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在小鼠体内产生一过性抗体,但对动物机体不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纤溶酶 抗凝血作用 抗血栓作用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环刺螠纤溶酶Ⅲ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韩宝芹 杜芳 +3 位作者 毕庆庆 杨艳 刘伟治 刘万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纤溶酶(UFE)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组有抗凝和纤溶活性及较好生物安全性的纤溶酶。本研究为获得重组表达的UFE,根据该纤溶酶Ⅲ的(UFEⅢ)N端测序结果,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该蛋白的部分基因编码序列,...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纤溶酶(UFE)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组有抗凝和纤溶活性及较好生物安全性的纤溶酶。本研究为获得重组表达的UFE,根据该纤溶酶Ⅲ的(UFEⅢ)N端测序结果,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该蛋白的部分基因编码序列,利用5′-RACE PCR获得(UFEⅢ)的cDNA全长序列863bp,其中开放阅读框编码261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为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并与之前实验室提取的UFEⅢ进行同源性分析,推测其为一组同工酶。以PMD18-T-UFE为模板,扩增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成熟肽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UFE和pET28a-UFE,转入Rosetta2(DE3)菌中诱导表达,UFEⅢ分别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的形式得到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蜢 纤溶酶 基因克隆 表达中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环刺螠纤溶酶Ⅱ的基因克隆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宝芹 冯伊琳 +3 位作者 毕庆庆 刘万顺 隋正红 杨官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96,共6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出的1组包括4个分子量组分的纤溶酶,各个组分均有提高受试机体继发性纤溶活性的能力,并具有显著的抗凝活性和纤溶活性以及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根据该纤溶酶Ⅱ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出的1组包括4个分子量组分的纤溶酶,各个组分均有提高受试机体继发性纤溶活性的能力,并具有显著的抗凝活性和纤溶活性以及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根据该纤溶酶Ⅱ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3-’RACE PCR获得该组分蛋白质的部分编码序列,进一步通过5-’RACE PCR获得单环刺螠纤溶酶基因全长cDNA编码序列90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795 bp。该基因全长cDNA BLASTx比对结果表明,其编码产物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PROSITE的ScanProsite软件分析得出,该蛋白质含有1个trypsindomain(第32-264位),在NCBI的CDD数据库中分析结果显示该酶是1种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纤溶酶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菌群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毕庆庆 朱婕 +1 位作者 张磊 牟晓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在宫颈癌的临床诊疗中,早期区分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和一过性感染是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为宫颈癌的早期干预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殖道菌群改变可诱发炎性微环境和持续的慢性炎症,或与HPV持续感染相关。目的... 背景在宫颈癌的临床诊疗中,早期区分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和一过性感染是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为宫颈癌的早期干预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殖道菌群改变可诱发炎性微环境和持续的慢性炎症,或与HPV持续感染相关。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菌群改变与HP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妇科体检或诊治的女性15例,根据HPV感染情况共分为HPV持续感染组6例、HPV一过性感染组4例、HPV阴性组5例。收集其生殖道样本,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后,基于有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物种分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物种丰度、Alpha多样性计算分析,探究不同样本或组别间菌群结构差异;随后采用t检验、LEfSe对不同分组样本的菌种组成和菌群结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HPV阴性组和HPV一过性感染组的生殖道菌群结构相对单一,厚壁菌门占据主要地位;而HPV持续感染组的生殖道菌群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较高。HPV持续感染组和HPV一过性感染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结论HPV持续感染患者生殖道菌群结构复杂,且不动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与HPV持续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菌群 人乳头瘤病毒 生殖道感染 差异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流行率和归因分析 被引量:68
5
作者 张磊 毕庆庆 +1 位作者 陈文 牟晓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042-2046,共5页
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女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恶性病变的直接原因。了解特定地区女性群体中HPV基因型分布情况,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和疫苗预防策略的制订均具有重要的... 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女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恶性病变的直接原因。了解特定地区女性群体中HPV基因型分布情况,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和疫苗预防策略的制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HPV基因型流行率和归因率。方法收集2012-2015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和青岛市肿瘤医院就诊确诊为CIN和宫颈癌的患者共1 664例,其中CIN1级376例,CIN2级408例,CIN3级336例,宫颈鳞癌440例,宫颈腺癌10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23种HPV基因型检测后,分析HPV基因型在不同分级CIN和宫颈癌患者中的流行率、归因率。结果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PV阳性率、单一基因型感染、2种基因型感染、3种基因型感染、4种及以上基因型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1级患者中,HPV52(19.1%)是流行率最高的基因型,随后依次是HPV16(17.4%)、HPV58(8.7%);在CIN2级和CIN3级患者中,流行率排在前5位的HPV基因型依次为HPV16、HPV52、HPV31、HPV33、HPV58;在宫颈鳞癌患者中,最常见的HPV基因型是HPV16(43.1%),随后依次是HPV52(16.3%)、HPV31(8.9%)、HPV58(7.3%);在宫颈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HPV基因型是HPV18(57.1%),随后依次是HPV16(28.6%)、HPV52(14.3%)。30.7%的CIN2级和43.3%的CIN3级归因于HPV16;49.1%的宫颈鳞癌和65.1%的宫颈腺癌归因于HPV16和HPV18。在CIN和宫颈癌患者中,除HPV16外,HPV52的归因率最高。结论青岛地区的HPV疫苗接种计划和宫颈癌预防策略,在关注HPV16和HPV18的同时,也应当关注HPV52、31、58、33。探究HPV基因型流行率和归因率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