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20年黄河上中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孙莉茹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志瑾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王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目的】河川径流是地表重要的水资源,对其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解析,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的前提。【方法】本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Budyko弹性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和中游近70年(1951—2020年)径流... 【目的】河川径流是地表重要的水资源,对其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解析,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的前提。【方法】本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Budyko弹性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和中游近70年(1951—2020年)径流变化的趋势和成因。【结果】(1)1951—2020年黄河上游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4.04 mm/(10 a),P> 0.05),中游呈不显著减少趋势(4.90 mm/(10 a),P> 0.05);上游、中游年潜在蒸散发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77、2.23 mm/(10 a),P> 0.05);(2)黄河上游和中游198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林草面积的增加,上游、中游年NDVI分别以0.025/(10 a)、0.042/(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P <0.01);(3)1951—2020年,上游和中游年径流量分别以3.46、7.46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P <0.01),并分别在1986年、1990年发生突变;(4)上游和中游径流对降水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潜在蒸散发变化,且径流对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即气候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将更容易引起径流的变化;(5)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导致黄河上游和中游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降水和潜在蒸散,但各影响因子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在上游和中游不同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上游地区降水、潜在蒸散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分别为-14.04%、1.30%、112.73%;中游地区分别为21.54%、3.63%、74.83%。【结论】1951—20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且各因子对径流的影响在不同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和中游不同区间的水资源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Budyko 归因分析 黄河上游和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入渗水量下刺槐林地优先流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宋艺琳 毕华兴 +4 位作者 赵丹阳 巩大鹏 王宁 刘泽晖 黄靖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8-456,共9页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是否存在土壤优先流及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对优先流发育程度的影响,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染色形态特征图像并进行特征值的提...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是否存在土壤优先流及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对优先流发育程度的影响,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染色形态特征图像并进行特征值的提取,选取基质流深度、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长度指数、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和染色面积比变异系数6个特征指标,基于均方差决策法定量分析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的优先流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存在优先流现象,随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路径逐步向侧向发展,优先流斜侧入渗现象明显;(2)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水分呈现非均匀下渗现象;入渗水量为75mm时的优先流比达到47.11%,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3)3种入渗水量条件下的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分别为25.33、32.20、38.87cm,与入渗水量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向深层运动,有利于优先路径的开启;(4)入渗水量与优先流评价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优先流评价指数75 mm(0.81)>50 mm(0.39)>25 mm(0.36),入渗水量增加促使优先流发育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刺槐人工林 染色示踪 晋西黄土区 入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毕华兴 李笑吟 +2 位作者 刘鑫 李俊 郭孟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6,共8页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而对不同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是土壤水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2004-2005年对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不同取样尺度(20m×20m、2m×2m)391个样点土壤水分的...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而对不同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是土壤水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2004-2005年对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不同取样尺度(20m×20m、2m×2m)391个样点土壤水分的测定(TDR土壤水分测定法),使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以克立格法为基本方法进行土壤水分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理论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20m×20m网格取样变程为494.16m,2m×2m网格取样变程为27.4m,试验区土壤水分的变异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通过克立格插值估计,整个研究区坡面土壤水分平均值为10.94%(0~30cm)和11.88%(30~6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 TDR 黄土区 变异函数 克立格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毕华兴 李笑吟 +2 位作者 李俊 郭孟霞 刘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23,共7页
以水量供耗平衡为基本原理,以土壤水分有效性含量界线作为土壤供水起算值计算土壤的有效供水量,以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与土壤蒸发为耗水量,根据土壤水分供耗的动态平衡推导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区不同植被的适宜覆被率计算... 以水量供耗平衡为基本原理,以土壤水分有效性含量界线作为土壤供水起算值计算土壤的有效供水量,以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与土壤蒸发为耗水量,根据土壤水分供耗的动态平衡推导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区不同植被的适宜覆被率计算公式。并以晋西黄土区吉县为例,对所选择的样地进行多年的定位观测,得出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地的土壤有效水含量、林冠截留率、产流率、土壤水分、土壤蒸发、林地蒸散各参数,计算出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和草种的适宜覆被率,旨在为该地区乃至整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他林业生态工程的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植被覆被率 土壤水平衡 黄土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场暴雨径流泥沙模型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毕华兴 朱金兆 张学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4-19,共6页
该文研究黄土区以小流域为尺度的暴雨径流泥沙规律,为该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森林水文的较大研究尺度流域综合试验为出发点,在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分类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该文研究黄土区以小流域为尺度的暴雨径流泥沙规律,为该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森林水文的较大研究尺度流域综合试验为出发点,在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分类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11个,对这些小流域进行了3~8a的定位观测,获得了131场暴雨产流和产沙资料.在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降雨、土壤入渗、流域产流、汇流及输沙的理论与方法,获得精度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流域径流、泥沙统计模型和数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小流域 降雨 径流 泥沙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 被引量:72
7
作者 毕华兴 谭秀英 李笑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3,共5页
该文在对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来源及结构、数字地形分析及其应用、基于DEM的地形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 ,以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早池峰山为研究对象 ,美国MicroImage公司开发的TNTmips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 ,日本国土地理... 该文在对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来源及结构、数字地形分析及其应用、基于DEM的地形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 ,以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早池峰山为研究对象 ,美国MicroImage公司开发的TNTmips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 ,日本国土地理院发行的“数字地图 2 5 0 0 0”为基础数据 ,研究基于DEM的数字地形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 ,以及DEM精度对地形特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①以DEM为基础可提取多种地形特征 ,如坡度、坡向、坡面形态、流域边界、水流路径等 ,这些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均可用图形和属性数据来表示 ;②DEM水平精度对基于DEM提取的数字地形特征影响表现为 :低精度的DEM将导致研究区平均坡度变小、坡度标准差变大 ;同时 ,DEM精度对不同坡度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影响 ,其结果按坡度大致可划分为 3种不同类型 ,即 0°~ 10°、10°~ 35°以及大于 35° ;DEM精度对坡向的影响除平坡外变化较小 ,其中平坡面积随DEM精度的降低而增大 ;低精度的DEM将导致水文地形信息受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地形分析 DEM精度 地理信息系统 早池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8
作者 毕华兴 朱金兆 吴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9-85,共7页
国外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型研究综述毕华兴,朱金兆,吴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处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处100083)土壤侵蚀是自然景观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1],但是,... 国外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型研究综述毕华兴,朱金兆,吴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处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处100083)土壤侵蚀是自然景观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1],但是,仅仅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土壤侵蚀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侵蚀 流域产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毕华兴 张建军 张学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3,共5页
以山西省吉县为研究对象 ,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区域承载力为研究目标 ,从研究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水分、土壤 )入手 ,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全县 ... 以山西省吉县为研究对象 ,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区域承载力为研究目标 ,从研究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水分、土壤 )入手 ,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全县 2 0 10年土地利用进行了规划 .采用常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对研究区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级别生产潜力分别进行了计算 .在此基础上 ,结合人均消费水平对 2 0 10年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做出了预测 .结果表明 ,到 2 0 10年 ,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可达 1314 71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吉县 2010年 水土资源承载力 预测 土地适宜性 土地利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地貌气候单位线汇流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毕华兴 朱金兆 +1 位作者 吴斌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2,共7页
基于地貌气候单位线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在计算机上根据地形图进行流域沟系图的绘制,并自动提取各种地貌参数,推导出一种地貌气候单位线汇流模型.经实例验证。
关键词 地貌气候单位线 流域汇流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毕华兴 贺庆棠 +1 位作者 朱金兆 吴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26,共8页
调查、收集了清水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面积为434km ̄2)的土地利用、森林资源、地形地貌等大量数据和图形资料,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制和开发了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图... 调查、收集了清水河流域(黄河一级支流,面积为434km ̄2)的土地利用、森林资源、地形地貌等大量数据和图形资料,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制和开发了清水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图形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处理和接口技术4个子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在防护林体系效益评价、预测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防护林 清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12
作者 鲍彪 毕华兴 +3 位作者 云雷 高路博 许华森 安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9,共6页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林 土壤水分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聚类法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俊 毕华兴 +4 位作者 李笑吟 郭孟霞 刘鑫 林靓靓 郭超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1,共4页
针对现阶段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中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分层方法所存在的数学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应用有序聚类法中次序不变性的特点,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刺槐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个样地0.200cm土壤水分的定位观测,将土壤水分垂... 针对现阶段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中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分层方法所存在的数学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应用有序聚类法中次序不变性的特点,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刺槐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个样地0.200cm土壤水分的定位观测,将土壤水分垂直剖面进行了分层.研究结果表明,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0—20cm)、土壤水分利用层(20~100cm)、土壤水分调节层(100cm以下).通过与现有的同类研究对比,有序聚类法分类结果与其他分类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有序聚类法在严密的数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了土壤水分层次的有序性,是土壤水分分层研究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动态 有序聚类法 刺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水分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鑫 毕华兴 +4 位作者 李笑吟 李俊 郭孟霞 林靓靓 郭超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1-417,共7页
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共布设313个土壤水分监测点,用TDR测定土壤(0~30cm,30~60cm)水分,经克立格(kriging)插值得到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分布图,并与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的研究区域坡向、... 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共布设313个土壤水分监测点,用TDR测定土壤(0~30cm,30~60cm)水分,经克立格(kriging)插值得到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分布图,并与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的研究区域坡向、坡度、高程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叠加,生成土壤水分与地形因子相对应的数据库,用以分析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及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水分分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次序依次为坡向〉高程〉坡度。通过对坡向和坡度聚类分析得出:影响土壤水分分异的坡向可分为两类,即292.5°~360°(0°)~112.5°(阴坡),112.5°~292.5°(阳坡);影响土壤水分分异的坡度分为:5°~20°,20°~35°两类。依据坡度和坡向的分类结果,分别拟合土壤水分和地形因子的函数关系,求出不同坡度、坡向土壤水分的关系系数:若假定坡度为5°~20°、坡向为阴坡时,土壤水分关系系数为1,则坡度为5°~20°、坡向为时阳坡时土壤水分关系系数为0.99,坡度20°~35°、坡向为阴坡时土壤水分关系系数是0.82,坡度20°~35°、坡向为阳坡时土壤水分关系系数为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壤水分 克立格插值 多因素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笑吟 毕华兴 +2 位作者 张志 刘鑫 纳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分析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该文选择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域坡向、坡度、坡位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并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克立格(Kriging)插值图叠加.通过... 为分析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该文选择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域坡向、坡度、坡位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并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克立格(Kriging)插值图叠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0~30cm土层,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次序依次为坡向>坡位>坡度;在30~60cm土层,其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对主成分地形因子(坡向、坡度)的单因素分析得出:自土壤水分最高区域(坡向N337.50°)以顺时针方向,土壤水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至最低(坡向N202.50°(0~30cm土层)、N191.25°(30~60cm土层)),后增加的两次减增过程;土壤水分随坡度变化的幅度很小,随着坡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0°~10°)后减小的趋势(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壤水分 克立格插值 多因素分析 坡面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森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124
16
作者 饶良懿 朱金兆 毕华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该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四面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 6 8~ 2 0 2 1t hm2 ,最大持水量在 1 8~ 4 6mm之间 ,其中石栎林、天然阔叶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 ,而马尾松林下... 该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四面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 6 8~ 2 0 2 1t hm2 ,最大持水量在 1 8~ 4 6mm之间 ,其中石栎林、天然阔叶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 ,而马尾松林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较弱 .应用幂函数方程拟合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累积吸持水量与吸持时间之间的关系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表明 :四面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 ,1m深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在 7 84~ 1 8 87mm范围内变动 .土壤入渗实验表明 :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强于对照荒地 .回归分析表明 :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林地土壤 水文效应 四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雯静 田晓玲 崔哲伟 周晖子 朱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系统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不同斑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在0~20cm土层体现得尤为明显;2)土壤养分含量在复合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20~40cm土层的;水平方向上,在草地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稳,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林地内水平变化较为复杂,变化曲线呈波浪型;3)移动窗口法表明,复合边界土壤养分具有较明显的边界效应,综合考虑所测定的4种土壤养分指标,确定边界土壤养分的共有影响域是从草地4m到林地3m,影响域宽度为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草复合系统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的克立格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笑吟 毕华兴 +2 位作者 张志 张建军 林靓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4-1010,共7页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为基础,通过对291个土壤水分监测点在旱季的土壤水分监测(TDR土壤水分测定法),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以普通克里格法和指示克立格法为基本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土壤水分有效性水...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为基础,通过对291个土壤水分监测点在旱季的土壤水分监测(TDR土壤水分测定法),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以普通克里格法和指示克立格法为基本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土壤水分有效性水平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为13.46%(0~30cm)、12.48%(30~60cm),速效水和迟效水的分界为15.20%(0~30cm)、14.20%(30~60cm);通过克立格插值估计整个研究区坡面0~30cm、30~60cm土壤水分平均值为10.94%、11.88%,处于土壤无效水含量范围内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7%、55.7%;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概率分布与坡向关系密切,土壤有效水的概率自东北向西南递减。30~60cm土层出现有效水区域及相对应的概率远大于0~30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有效性 TDR 黄土区 克立格法 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及其在森林下垫面中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孝广 毕华兴 +2 位作者 刘胜 刘利峰 李笑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7-261,共5页
Penm an-M on te ith公式是在蒸散研究中应用最多,也是变化形式最多的方法,该文在对目前Penm an-M on te ith模型在森林下垫面中应用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中众多参数的意义和常用的确定方法,着重探讨了影响该模型精确性的关键因子净辐... Penm an-M on te ith公式是在蒸散研究中应用最多,也是变化形式最多的方法,该文在对目前Penm an-M on te ith模型在森林下垫面中应用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中众多参数的意义和常用的确定方法,着重探讨了影响该模型精确性的关键因子净辐射、空气动力学阻力和冠层阻力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Penm an-M on te ith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该模型在今后森林蒸散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 下垫面 净辐射 空气动力学阻力 冠层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建军 毕华兴 张宝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8,共4页
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农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放水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径流的影响和坡面径流的挟沙能力 .结果表明 ,各地类径流的挟沙能力顺序为 :油松林地 <草地 <刺槐林地 <农... 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农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放水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径流的影响和坡面径流的挟沙能力 .结果表明 ,各地类径流的挟沙能力顺序为 :油松林地 <草地 <刺槐林地 <农地 .在分析各地类流速和泥沙含量的基础上 ,提出了各地类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地表径流的挟沙能力 .同时利用统计分析提出了利用坡面流速计算侵蚀量的回归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挟沙能力 地表径流 水土保持林地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