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施文 冷红 +5 位作者 刘博敏 阳建强 杨贵庆 张京祥 毕凌岚 曾鹏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是ChatGPT之类的AI工具可以被广泛使用;四是实施大类招生和基础教育导致专业教学课时受到压缩,有些院校正在准备调整学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教学课时 专业能力培养 互联网资源 基础教育 学会常务理事 同济大学教授 学术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空间供给潜力的城市公园优化研究
2
作者 李荷 陈明坤 毕凌岚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14-123,共10页
如何将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具有一定生境特征的绿色空间转化为城市公园,是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平衡空间约束和需求增长、提升人居环境的关键。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设定现状公园、修正后公园和优化后公园3种情景,构建基于生态供给和社会支撑... 如何将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具有一定生境特征的绿色空间转化为城市公园,是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平衡空间约束和需求增长、提升人居环境的关键。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设定现状公园、修正后公园和优化后公园3种情景,构建基于生态供给和社会支撑两个维度,数量、质量和可达性3个方面的评估框架,展开对比性评估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公园在生态供给维度上量、质失均,社会支撑维度上均衡性和公平性不足,呈现出失调衰退的协调发展特征;将全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生境特征的绿色空间转化为城市公园,能有效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生态供给和社会支撑特征,并显著优化耦合协调特征。因此,为有效优化城市公园及体系,需兼顾绿色空间的供给潜力,在提升现状绿色空间多维供给水平基础上,兼顾生态特征按需配置进行公园建设,并辅以精细管养耦合公园参与的治理管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供给潜力 生态供给 社会支撑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项目引起的土地利用及碳汇时空变化评估——以成都地铁10号线二期项目为例
3
作者 陈春宇 刘金 毕凌岚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50-55,共6页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铁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最受关注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导致城市树木覆盖面积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城市...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铁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最受关注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会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导致城市树木覆盖面积大幅减少,从而影响城市的陆地固碳潜力。调查了2016-2019年成都市地铁10号线二期项目导致的土地利用及陆地碳汇的时空变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POI数据相结合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landsat8 OLI卫星传感器数据估算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用于检测树木覆盖变化和量化碳储量。结果表明,商业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用地增长较为剧烈,三类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其他用地逐年减少。在研究期间,地铁周边区域为修建地铁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和砍伐城市树木造成了7.113tCO_(2)e的排放。以往在评估由于公共交通减少的排放量时,常忽略了这一部分。了解地铁站点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地铁项目建设过程对碳排放的影响,对调整和优化地铁项目方案及地铁系统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项目 碳固存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城镇重建规划的若干建议 被引量:5
4
作者 毕凌岚 沈中伟 《规划师》 2008年第7期26-29,共4页
"5·12汶川大地震"中所造成的巨大灾害,让我们反思以往规划选址与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地质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容量等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必须以城镇的生态安全为本,审慎评价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确定生态承载... "5·12汶川大地震"中所造成的巨大灾害,让我们反思以往规划选址与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地质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容量等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必须以城镇的生态安全为本,审慎评价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确定生态承载力;根据生态容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交通系统;建构合理的城镇、村庄体系,从而达到提高灾后重建效率的目标;在物质空间规划层面,应保证城镇内部的安全,提升城镇应对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城镇规划 生态安全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历史文化内脉及保护建设浅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毕凌岚 锺毅 《华中建筑》 2002年第1期36-37,共2页
该文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建城和发展的历史,对影响和贯穿成都市物质空间建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之概括为自然和人文两大脉络。并论述了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尊重两大脉络需求,促使成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承。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成都市 历史文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淡之中觅神奇——由广兴镇总体规划谈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创造 被引量:1
6
作者 毕凌岚 钟毅 《规划师》 1999年第C00期45-48,共4页
作者通过广汉市广兴镇这一典型平原小城镇总体规划过程的分析.探讨如何创造平原小城的特色.避免千镇一面的现象。
关键词 小城镇 创造 特色 总体规划 广汉市 平原地区 过程 平淡 典型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城改造中新旧转换的有据、有序与重点──彭州市外南街区改造详细规划侧记
7
作者 毕凌岚 钟毅 《规划师》 1999年第4期48-52,59,共6页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区域发展 彭州市 才能 规划 区域内 旧城改造 街区 有机更新 旧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者立德为本——忆黄光宇教授为师之道
8
作者 毕凌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第5期25-26,共2页
转瞬间十年时光流逝,每忆恩师,万千思绪涌动,竞不能轻易提笔,键盘上敲敲打打,写了义删,删了再写,诸多感慨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师者立德为本--忆黄光宇教授为师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规划浅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锺毅 毕凌岚 《华中建筑》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通过对组成陕西秦渡、四川会理、四川西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风貌的物质空间形态及生活习俗的分析。将其内涵归纳为:小城故事、市井人家、山水情韵、街巷幽深、庭院依稀,五大主题提出城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应在于软质景观——城市... 通过对组成陕西秦渡、四川会理、四川西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风貌的物质空间形态及生活习俗的分析。将其内涵归纳为:小城故事、市井人家、山水情韵、街巷幽深、庭院依稀,五大主题提出城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应在于软质景观——城市生活方式及习俗,和硬质景观——历史文化城镇独特的物质空间实体两大部分景观的共同保护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貌保护 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 历史文化名城 空间形态 庭院 街巷 四川 规划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海桑田之变
10
作者 王立品 李异 +2 位作者 向开金 方维佳 毕凌岚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35,共2页
沧海桑田之变设计:王立品,李异,向开金,方维佳,毕凌岚等工作单位:北海城市设计事务所,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北海古属合浦县,随着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指导方针的贯彻,北海因其大西南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开发北部湾龙头基地的地位而得... 沧海桑田之变设计:王立品,李异,向开金,方维佳,毕凌岚等工作单位:北海城市设计事务所,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北海古属合浦县,随着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指导方针的贯彻,北海因其大西南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开发北部湾龙头基地的地位而得到优先发展。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 城市环境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特色风貌与治理实践”学术笔谈
11
作者 张京祥 秦波 +10 位作者 周恺 耿慧志 刘玉亭 罗小龙 王承慧 许熙巍 姚尚建 李志刚 官卫华 毕凌岚 孔维林 《城市学刊》 2024年第5期77-85,共9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如何引领和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与行业的治理转向是新时代赋予规划界的重要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逻辑、动力机制发生转变,塑造地域特色风貌不仅是贯彻以“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如何引领和推动城乡规划专业与行业的治理转向是新时代赋予规划界的重要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逻辑、动力机制发生转变,塑造地域特色风貌不仅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还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手段。探讨如何塑造地域特色风貌,对于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刊编辑部以“地域特色风貌与治理实践”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探讨保护、传承和建设地域特色风貌城市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特色风貌 城乡治理 学术笔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孙施文 吴唯佳 +4 位作者 彭震伟 李和平 翟国方 毕凌岚 林坚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3,共6页
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科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质量,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 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科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质量,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一起,在每年的规划年会上组织有关规划教育的专题讨论,并邀请行业专家一起参加,架构起学界和行业联系的桥梁,共同促进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术工作委员会 学会常务理事 评估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 教学指导 学术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再塑研究——以彭州九尺镇金鼓村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毅 毕凌岚 钟毅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2期89-93,共5页
乡村公共空间形塑着乡村社会组织功能,也影响着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研究对象金鼓村以泉堰为中心形成了多处独特的公共空间,并在长期发展中成为村庄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载体,传承着本地历史文化并守护着村庄内部的稳定秩序。然而近... 乡村公共空间形塑着乡村社会组织功能,也影响着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研究对象金鼓村以泉堰为中心形成了多处独特的公共空间,并在长期发展中成为村庄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载体,传承着本地历史文化并守护着村庄内部的稳定秩序。然而近年来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传统空间形态特征已无法适应满足现代乡村人群的需求,以泉堰为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逐渐衰败。面对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社会解构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激烈碰撞,该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对金鼓村泉堰公共空间各要素及功能变化特点进行梳理,剖析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衰败与更新重构的逻辑关系,并提出切合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公共空间 空间要素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密集建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倩倩 毕凌岚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96-100,141,共6页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2005—2018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总结演变特征,为该密集建成区的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根据生态源地的辐射范围,结合卫星影像确立“生态痛点”,提出“源地建设三步走战略”。通过生态踏脚石的增建,提升廊道连通性,增强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格局网络由36个生态源地、117条生态廊道、8个生态节点组成。源地和廊道的辐射空缺得到缓解,区域整体的格局网络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密集建成区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成都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城结构影响下呼和浩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15
作者 杨历青 毕凌岚 《城市学刊》 2023年第4期75-80,共6页
呼和浩特市是由建成于明代的归化城和兴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合并发展而成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促进了归化城的发展,绥远则是作为军事驻防城而修建,二者在京绥铁路通车后经车站区连接共同发展形成今天呼和浩特的基本... 呼和浩特市是由建成于明代的归化城和兴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合并发展而成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促进了归化城的发展,绥远则是作为军事驻防城而修建,二者在京绥铁路通车后经车站区连接共同发展形成今天呼和浩特的基本城市格局。双城结构影响下的呼和浩特应从织补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唤醒城市传统记忆以及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形象这四个维度来推动后工业化时代的内城更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双城结构 呼和浩特 城市更新 在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泛社会价值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57
16
作者 毕凌岚 钟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52,59,共10页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的背景下,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各类社群对于这一地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却争论不休,其争论核心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区域对于整个...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的背景下,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各类社群对于这一地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却争论不休,其争论核心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区域对于整个社会的综合价值构成关系,以及这种价值对现代城市生活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为样本,选择了四个典型街区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不同社群基于自身立场的价值评判标准差异巨大;而且不同保护发展思路的具体建设成果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现实价值也存在巨大反差。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之于城镇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推演,探讨了怎样的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标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同时又能够切实促进文化的真正延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社会 价值观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互动的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毕凌岚 刘毅 钟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2-89,共8页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运营具有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乡建实践,明确了现代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的作用及编制机制,完善了其中乡建管控的内容,设计了与乡村规划协同的操作方法。研究认为,"乡村规划"与"乡规民约"协同是"基于村民自治角度的村庄自我更新",本质在于"基于多方主体互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各方协同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生态的空间诉求从阶段性的"乡村规划"转换到持续性的"乡规民约"中的公平开放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方互动 乡规民约 乡村营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
18
作者 叶强 张悦 +7 位作者 耿慧志 陈天 黄亚平 王世福 毕凌岚 翁东华 任元彪 沈瑶(整理) 《中外建筑》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高峰研讨会"于2020年11月9日下午在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会议邀请到多名学界、政府和企业代表,就"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高峰研讨会"于2020年11月9日下午在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会议邀请到多名学界、政府和企业代表,就"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不断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高校 协调与互动 发展指数 引擎 评估 一体化 共生共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密集建成区生态本底评价方法研究--以成都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凌岚 徐丽文 李妍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3期44-52,共9页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建成区 生态本底 空间形态 评价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才适应性研究的城乡规划方法教学体系重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毕凌岚 冯月 +1 位作者 刘一杰 谢婷 《城市建筑》 2017年第30期25-32,共8页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状况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了解目前行业各领域对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调查目前城乡规划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人才供需的错位...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状况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了解目前行业各领域对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调查目前城乡规划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人才供需的错位。本文借鉴国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经验,针对目前各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强技能、轻方法"的共同问题,提出基于人才适应性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需立足教学体系中方法教学系统重构——补充职业价值观培养内容;基于专业教育中知识、技能和方法三大板块教学互动规律,梳理纵向方法教学主轴,串联各培养阶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强化横向课程模块;基于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化培养需求,构建课群以增加培养计划的灵活性,从而促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化中,从本科阶段开始就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获得针对就业领域进行自我能力更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人才适应性 方法教学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