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液的高压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毕会敏 马中苏 +3 位作者 闫革华 李欣欣 石晶 王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研究了膜液的高压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处理使膜液的稳定性提高,膜的抗张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透氧率减小,热水速溶率保持恒定,膜表面更加平滑、致密、透明。
关键词 膜液 高压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膜性能 可食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毕会敏 马中苏 +3 位作者 李欣欣 石晶 王昕 闫革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2-33,共2页
研究了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处理使膜液的稳定性提高,膜的抗张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透氧率及热水速溶率减小,膜表面更加平滑、致密、透明。
关键词 膜液 高压处理 马铃薯淀粉 膜性能 可食薄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提取红景天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毕会敏 张守勤 刘长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18-821,共4页
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确定纤维素酶提取红景天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研究酶解条件对总黄酮浸出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和粗提物的DPPH清除活性进行了比较。纤维素酶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1.95%(以原料干重计),液... 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确定纤维素酶提取红景天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研究酶解条件对总黄酮浸出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和粗提物的DPPH清除活性进行了比较。纤维素酶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1.95%(以原料干重计),液料比为70:1(mL:g),pH值为5.5,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5 h,红景天总黄酮的浸出率为4.385%。酶解技术可明显提高红景天总黄酮的浸出率,粗提物得率高且DPPH清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 纤维素酶 黄酮 酶解工艺 DPPH清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包装膜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欣欣 宋艳翎 +2 位作者 马中苏 毕会敏 姜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102,104,共3页
研究了一种具有优良阻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新型脂质-淀粉基可食膜。该膜以马铃薯淀粉为基材,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物为阻隔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膜的抗拉强度和透氧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糊化温度和甘油的... 研究了一种具有优良阻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新型脂质-淀粉基可食膜。该膜以马铃薯淀粉为基材,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物为阻隔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膜的抗拉强度和透氧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糊化温度和甘油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 脂质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包装膜储藏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欣欣 马中苏 +2 位作者 石晶 毕会敏 潘俊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5-349,共5页
通过对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在不同的储藏条件下储藏性能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储藏条件;将该膜应用于方便面调料的包装,通过对包装后的调料包在储藏过程中失重和油脂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具有... 通过对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在不同的储藏条件下储藏性能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储藏条件;将该膜应用于方便面调料的包装,通过对包装后的调料包在储藏过程中失重和油脂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膜 马铃薯淀粉 脂质 储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姜黄素/花色苷的木薯淀粉基W_(1)/O/W_(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翦秋 毕会敏 范方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以木薯纳米淀粉、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制备食品级W 1/O/W 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分别于内层水相、油相对姜黄素与花色苷进行负载。考察不同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对双重乳液显微形态、粒径、Zeta电位、负载率及贮藏稳... 以木薯纳米淀粉、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制备食品级W 1/O/W 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分别于内层水相、油相对姜黄素与花色苷进行负载。考察不同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对双重乳液显微形态、粒径、Zeta电位、负载率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体外消化过程的控释性能。结果表明,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为6%时,乳液综合性能最好。此时,乳滴分布均匀,呈“三相两膜”结构,粒径为3.65μm,Zeta电位为-14.50 mV,姜黄素、花色苷的负载率达到95.23%、93.00%,4、25、40℃时贮藏20 d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经模拟消化后乳液中姜黄素、花色苷保留率为41.59%、76.29%,与游离姜黄素、花色苷相比,二者生物利用率分别提高了约4倍、3倍。证实了木薯淀粉基双重乳液能实现在模拟消化系统中对活性物质的保护,并能有效提升其生物利用率。研究结果旨在为食品工业中淀粉基功能性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及新型食品级Pickering双重乳液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花色苷 淀粉基Pickering双重乳液 负载率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纳米淀粉的制备及乳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翦秋 毕会敏 范方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48,共6页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木薯纳米淀粉,探究淀粉添加量、超声波振幅、乙醇体积分数、搅拌时间对纳米淀粉粒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木薯纳米淀粉的基本特质和乳化性能。结果表明,淀粉添加量5%(质量分数)、超声波振幅70%、乙醇体积分...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木薯纳米淀粉,探究淀粉添加量、超声波振幅、乙醇体积分数、搅拌时间对纳米淀粉粒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木薯纳米淀粉的基本特质和乳化性能。结果表明,淀粉添加量5%(质量分数)、超声波振幅70%、乙醇体积分数60%、搅拌时间15 min时,粒径最小为75.91 nm。核磁共振氢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沉淀法成功制备木薯纳米淀粉,淀粉基本化学结构不变;与原淀粉相比,用纳米淀粉为乳化剂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较小,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升。该研究结果可为木薯淀粉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纳米淀粉 沉淀法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纳米淀粉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翦秋 毕会敏 范方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2,共6页
以木薯纳米淀粉稳定Pickering乳液,以乳析指数、贮藏稳定性、粒径分布及流变特性作为指标,考察纳米淀粉添加量、离子强度、温度、pH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淀粉添加量7.5%时,乳液综合性质最佳,液滴大小分布较均匀,室温贮藏30 ... 以木薯纳米淀粉稳定Pickering乳液,以乳析指数、贮藏稳定性、粒径分布及流变特性作为指标,考察纳米淀粉添加量、离子强度、温度、pH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淀粉添加量7.5%时,乳液综合性质最佳,液滴大小分布较均匀,室温贮藏30 d无分层现象,粒径最小,为115.30 nm;表观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最大,表现为凝胶特性。此条件下,乳液具有较强的盐离子抵抗力,最适贮藏温度为25~70℃、pH为2.00~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纳米淀粉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无籽刺梨黄酮微胶囊的制备及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毕会敏 杨宗玲 +1 位作者 范方宇 张学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1,共8页
该文以纳米SiO_(2)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无籽刺梨黄酮微胶囊。研究分析了纳米SiO_(2)添加量对微胶囊物理性质、黄酮抗氧化活性及体外模拟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 该文以纳米SiO_(2)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无籽刺梨黄酮微胶囊。研究分析了纳米SiO_(2)添加量对微胶囊物理性质、黄酮抗氧化活性及体外模拟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光谱(X-ray diffraction,XRD)、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纳米SiO_(2)添加量为5%时,黄酮微胶囊的综合性能较好,包埋率为95.44%,水分含量为4.55%,熔融温度为120.7℃。纳米SiO_(2)的加入和微胶囊化不影响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还原性。纳米SiO_(2)的加入对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没有影响,但在肠道中可起到缓释作用。XRD、FTIR、SEM分析表明,纳米SiO_(2)可强化芯材的包埋效果、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大豆分离蛋白 无籽刺梨黄酮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的核桃油微胶囊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毕会敏 范方宇 +3 位作者 杨宗玲 李晗 罗林 陈乔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47-153,共7页
为提高核桃油微胶囊特性,采用纳米SiO 2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制备纳米SiO 2/SPI为壁材的核桃油微胶囊。通过考察核桃油微胶囊含水率、吸水率、溶解性、包埋率、色泽、粒径、热稳定性、形态和贮藏稳定性等特性,研究... 为提高核桃油微胶囊特性,采用纳米SiO 2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制备纳米SiO 2/SPI为壁材的核桃油微胶囊。通过考察核桃油微胶囊含水率、吸水率、溶解性、包埋率、色泽、粒径、热稳定性、形态和贮藏稳定性等特性,研究了SPI中纳米SiO 2添加量[1.00%、3.00%、5.00%、7.00%和9.00%(质量分数)]对核桃油微胶囊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 2添加量对含水率、吸水率、色泽、形态没有明显影响;纳米SiO 2添加量加3.00%时,核桃油微胶囊的综合性能好,此时包埋率85.35%,溶解性97.80%,粒径11.34μm,熔融温度164.4℃;贮藏12 d后核桃油微胶囊包埋率仅下降了24.71%,过氧化值为10.24 mmol/kg,仅为未添加纳米SiO 2微胶囊的41.72%。POV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油微胶囊氧化动力学适用于一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 2 大豆分离蛋白 核桃油 微胶囊 壁材 贮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大豆分离蛋白智能包装膜特性及鱼肉新鲜度监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毕会敏 徐柠檬 范方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2-240,共9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为基材,紫薯花青素为指示剂,采用流延法制备可监测鱼肉新鲜度的智能包装膜,比较分析不同添加量紫薯花青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花青素后,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和热稳定性均有所...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为基材,紫薯花青素为指示剂,采用流延法制备可监测鱼肉新鲜度的智能包装膜,比较分析不同添加量紫薯花青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花青素后,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和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添加量10%时,综合性能最好。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有着良好的相容性,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此外,花青素的加入显著增强了膜的抗氧化能力(P<0.05),添加量15%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最大值85.84%。将膜应用于鱼肉新鲜度的检测,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鱼肉腐败变质,膜的颜色随之改变,能灵敏地反映鱼肉新鲜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大豆分离蛋白 智能包装膜 鱼肉新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对刺梨籽油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会敏 范方宇 胡青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122,共8页
以刺梨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制备刺梨籽油,探究不同提取溶剂对其理化指标、内源抗氧化物含量、脂肪酸组成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极性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品质虽不及非极性溶剂制备的,但内源抗氧化物(总酚、总黄... 以刺梨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制备刺梨籽油,探究不同提取溶剂对其理化指标、内源抗氧化物含量、脂肪酸组成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极性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品质虽不及非极性溶剂制备的,但内源抗氧化物(总酚、总黄酮)含量远高于用非极性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溶剂种类对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影响较小,刺梨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0.94%,主要以亚油酸(46.08%~46.78%)和亚麻酸(43.46%~44.86%)为主。不同提取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极性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对DPPH·、ABTS^(+)·、·OH清除率及还原能力均高于非极性溶剂。因此,极性溶剂制备的刺梨籽油具有更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可作为功能性油脂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籽油 内源抗氧化物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甘蓝花青素/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成 李蕾 +1 位作者 毕会敏 范方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3,共7页
为研究不同紫甘蓝花青素添加量〔0%、5%、10%、15%、20%,(w/w)〕对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SPI)、紫甘蓝花青素(PCA)为原料制备复合膜并对其形貌、结构、热性能和pH色敏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15%PCA添加量的... 为研究不同紫甘蓝花青素添加量〔0%、5%、10%、15%、20%,(w/w)〕对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SPI)、紫甘蓝花青素(PCA)为原料制备复合膜并对其形貌、结构、热性能和pH色敏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15%PCA添加量的复合膜拉伸强度为2.14 MPa、断裂伸长率为129.37%。随着PCA添加量的增加,PCA/SPI复合膜不透明度呈上升趋势;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量热扫描仪分析表明,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之间形成较为致密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加强,当PCA添加量为15%时,复合膜中的PCA与SPI相容性最好,此时复合膜熔融温度为138.47℃;花青素和复合膜pH响应性分析表明,PCA和复合膜对不同酸碱度下颜色变化趋势一致,复合膜中PCA含量15%对酸碱变化最敏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膜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籽刺梨纳米纤维特性及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文瑾 陈相雨 +2 位作者 孙雪 毕会敏 范方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0,共6页
该文以无籽刺梨果渣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制备无籽刺梨纳米纤维(Rosa sterilis cellulose-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RSC-NCC),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 该文以无籽刺梨果渣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制备无籽刺梨纳米纤维(Rosa sterilis cellulose-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RSC-NCC),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技术研究RSC-NCC性质。同时,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为成膜基材,研究了RSC-NCC对SPI膜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DSC、FTIR、XRD分析了RSC-NCC/SPI膜的微结构。结果表明,RSC-NCC直径约10 nm,长约500 nm,保留了纤维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结晶度较高,熔融温度100℃。RSC-NCC使SPI膜的透水透气性降低,机械性能增强;通过SEM、DSC、FTIR和XRD分析发现,RSC-NCC和SPI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复合膜结构致密性提高,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籽刺梨果渣 纳米纤维素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乳类低聚肽筛选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可盈 杨惠林 +3 位作者 谢书垚 陈锌璐 王凯 毕会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27,51,共7页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筛选出牛乳的β-酪蛋白(β-casein)和羊乳的αS1-酪蛋白(α-S1-casein)中生物活性较好的多肽,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先后运用Uniprot Database、BIOPEP-UWM Database、Peptide Ranker网络平台对多肽的潜在生物活性进...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筛选出牛乳的β-酪蛋白(β-casein)和羊乳的αS1-酪蛋白(α-S1-casein)中生物活性较好的多肽,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先后运用Uniprot Database、BIOPEP-UWM Database、Peptide Ranker网络平台对多肽的潜在生物活性进行预测,并从中筛选出活性Score>0.5的多肽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最终筛选出IPPL、VPPF、PPT、PPQ、PSF 5条多肽进行合成,并测定多肽的总抗氧化活性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5条多肽均具有一定的总抗氧化活性,其中2 g/L的PSF溶液的总抗氧化活性最强,相当于0.2085 mmol/L FeSO4。此外1 g/L的VPPF溶液的·OH清除率最高,为59.88%,该浓度下各多肽·OH清除能力排序为:VPPF(59.88%)>IPPL(46.97%)>PPQ(40.12%)>PSF(39.04%)>PPT(32.19%)。综上5条乳类多肽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抗氧化产品开发的研究对象;本文把计算机模拟与化学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多肽类功能性食品和药品的研发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筛选 低聚肽 乳类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