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的心脏效-毒双向作用机制探析与用药警戒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殷玉玲 张晓朦 +2 位作者 张冰 林志健 韩宇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5期486-492,共7页
目的针对具有心脏治疗作用又可能引发心脏损伤的“效-毒双向作用”中药进行机制探析并提出用药警戒思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1年11月30日。系统挖掘具有心脏效-毒双向作用的药物,结合文... 目的针对具有心脏治疗作用又可能引发心脏损伤的“效-毒双向作用”中药进行机制探析并提出用药警戒思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1年11月30日。系统挖掘具有心脏效-毒双向作用的药物,结合文献学、生物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其效-毒双向作用成分、机制及“效-毒”转化因素。结果山豆根、吴茱萸、麦冬、两面针、香加皮等10味中药具有心脏效-毒双向作用,其作用成分类型包括生物碱类、强心苷类、皂苷类等,作用机制主要与AKT/AMPK/mTOR通路及心肌Ca^(2+)-Na^(+)-K^(+)通道有关。效-毒转化与机体原患心脏疾病、体质差异,用药剂量、用法、配伍,以及药物效-毒成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结论心脏效-毒双向作用中药的用药需要多重措施警戒,防止该类中药由效转毒,特别要加强原患心脏疾病患者的用药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麦冬 两面针 香加皮 心脏 效-毒双向作用 机制探析 药物警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苣提取物抗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挖掘及验证 被引量:4
2
作者 殷玉玲 胡楚涓 +3 位作者 张晓朦 王雨 张冰 林志健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8期858-865,共8页
目的挖掘并验证菊苣提取物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整合菊苣抗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菊苣抗心肌损伤机制,分析其与阿霉素心脏毒性机制的重合性;采用15 mg·kg-1阿霉素单次腹腔注射建立心脏... 目的挖掘并验证菊苣提取物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整合菊苣抗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菊苣抗心肌损伤机制,分析其与阿霉素心脏毒性机制的重合性;采用15 mg·kg-1阿霉素单次腹腔注射建立心脏毒性小鼠模型,给予低、中、高剂量菊苣水提物(3.8、19、38 g·kg-1)干预8 d,验证菊苣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结果在菊苣抗心肌损伤领域共有13篇文章,均为基础研究,包括菊苣醇提物、菊苣酸以及菊苣多糖等药物,包括纳米铅、脓毒症致心肌损伤等动物模型;菊苣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主要为抗炎抗氧化应激,涉及ErbB、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及TP53、Src、STAT3、AKT1等核心靶点,与阿霉素心脏毒性发病机制有较大重合性;菊苣水提物可显著升高模型小鼠心脏系数及终末体重,降低模型小鼠心脏组织匀浆及血清NT-ProBNP、CKMB、LDH、AST水平,改善模型小鼠心脏组织纤维排列紊乱,核固缩等情况。结论菊苣具有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以指导阿霉素及菊苣的临床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 阿霉素 心脏毒性 网络药理学 药效挖掘 药效验证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醌类中药的安全问题分析及合理应用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政凯 张冰 +3 位作者 林志健 张晓朦 张丹 殷玉玲 《中国药物警戒》 2021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梳理蒽醌类中药的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特征,挖掘相关用药风险因素,为蒽醌类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研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公众开展蒽醌类保健食品应用情况及安全风险问卷调研;另一方面系统检索国内文献数... 目的梳理蒽醌类中药的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特征,挖掘相关用药风险因素,为蒽醌类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研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公众开展蒽醌类保健食品应用情况及安全风险问卷调研;另一方面系统检索国内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蒽醌类中药饮片及其中成药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adverse event,ADR/AE)的案例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及数据挖掘等方法对该类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ADR/AE进行分析。结果调研问卷发放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91份。其中,1140份问卷反馈服用蒽醌类保健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泌尿系统异常等。文献检索蒽醌类中药饮片及中成药致ADR/AE报道234篇,涉及276个案例,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损害。数据挖掘结果提示蒽醌类中药致ADR的因素主要包括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结论蒽醌类中药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需充分认识到其在日常保健、临床用药中的影响因素,以保障大众在保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类 中药 安全问题 合理应用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20922例宫颈癌筛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吕建民 张家义 +2 位作者 朱成 殷玉玲 李先江 《安徽医学》 2014年第7期987-990,共4页
目的评估改良巴氏涂片的效果并研究宫颈癌高危人群年龄分布特点、地区差异,为安徽省普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巴氏涂片法取材,分析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数据采取χ2检验和相关分析,计算阳性率、构成比及各级病变的... 目的评估改良巴氏涂片的效果并研究宫颈癌高危人群年龄分布特点、地区差异,为安徽省普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巴氏涂片法取材,分析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数据采取χ2检验和相关分析,计算阳性率、构成比及各级病变的年龄别发病率,比较发病率的差异性。结果 ASC-US/ASG-US与病理的符合率为50.1%,ASC-H与病理的符合率为70.7%,LSIL与病理的符合率为72.8%,HSIL与病理的符合率为90.5%。样本总阳性率为2.69%,太湖3.80%,宁国3.36%,与其他3个地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年龄别患病率:35岁以下年龄组为1.58%,36~40岁年龄组为2.45%,41~45岁年龄组为2.34%,46~50岁年龄组为2.84%,51~55岁年龄组为2.86%,56~60岁年龄组为2.76%,61~65岁年龄组为2.56%,大于65岁年龄组为3.08%,随年龄的增长成趋势性增加(R2=0.6034,P=0.023)。结论改良巴氏涂片可以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手段,建议筛查的起始年龄应在35岁以下,终止年龄放宽至65岁以上,同时加大对皖南山区普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筛查 改良巴氏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