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湖南省霍乱流行的时空变迁特征及环境机理
1
作者 杨婷婷 殷淑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07,共12页
通过《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民国卷),整理得到民国时期湖南省各县霍乱流行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灾害、战乱、人口、交通等数据,利用热点分析、重心迁移模型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了霍乱流行的时空变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通过《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民国卷),整理得到民国时期湖南省各县霍乱流行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灾害、战乱、人口、交通等数据,利用热点分析、重心迁移模型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了霍乱流行的时空变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国时期湖南省霍乱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年流行频度为86.84%,且长期波动上升,出现了1919—1920年、1931—1933年、1938—1946年3次高峰期。霍乱流行逐渐严重,由早期的分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中连片流行,分布广度由22.08%上升至75.32%;在空间分布上,民国时期湖南省霍乱流行的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平原地区,并呈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热点区在洞庭湖平原及湘江流域;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西部各县及东南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战乱、洪涝灾害等因素随时间的变化造成了霍乱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时间变化特征,而人口密度、河道长度、与主要交通线的距离、海拔高度等区域差异决定了湖南省霍乱流行热点区域沿湘江由西南、南部向东北方向呈条状分布的空间特征。民国时期湖南省霍乱流行特征是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时空变迁 环境机理 民国时期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北旱塬近43年气候暖干化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延军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利用 1 95 5 - 1 997年陕西渭北地区 5个县、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对近 43年来陕西渭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近 43年来 ,陕西渭北地区温度、降水的变化呈明显多重周期波动 ,年平均气温上升 ,降水量减少 ,变旱趋势明显 。
关键词 渭北旱塬 气候变化 暖干化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洛川苹果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殷淑燕 张钰敏 +1 位作者 李美荣 王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90,95,共6页
根据洛川近55a来的气候资料及近10a来的物候实测资料,对洛川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苹果物候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洛川近55a来气温有极显著的线性升高,尤其是春季气温升温快,春季芽开绽期、花... 根据洛川近55a来的气候资料及近10a来的物候实测资料,对洛川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苹果物候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洛川近55a来气温有极显著的线性升高,尤其是春季气温升温快,春季芽开绽期、花期和幼果出现期都随春季温度升高而明显提前;温度提高1.2℃,物候期会提前约5d;提高2.5℃,物候期提前约10d.由于4月份温度升温较3月快,导致初花期和终花期之间的时间有缩短趋势,开花时间短,进而导致幼果数量减少;秋季果实成熟期受7、8月份气温影响明显.近55a来,洛川7、8月份温度变化较小,因此秋季果实成熟期不会明显提前.幼果出现早,成熟晚,对果实存储有机质有利,有助于提高苹果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苹果 物候期 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极端性洪水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以汉江和渭河洪水灾害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查小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48,共8页
对古洪水、历史洪水及现代洪水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洪水的发生,并不是在气候湿润时期频率最大,而是在气候转型期,以及气候突变期频率最大。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化,或由冷干向暖湿、暖干转化期间,大洪水都会明显增加。气候的异常波动变... 对古洪水、历史洪水及现代洪水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洪水的发生,并不是在气候湿润时期频率最大,而是在气候转型期,以及气候突变期频率最大。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化,或由冷干向暖湿、暖干转化期间,大洪水都会明显增加。气候的异常波动变化导致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匀,是造成极端性暴雨洪水及大洪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导致大洪水在气候转型期、突变期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在气候转型期,洪水、干旱、寒冻等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气候灾害 气候转型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关中盆地古代城市选址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5,共8页
关中盆地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市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 关中盆地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市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城市靠近渭河是为了方便生活用水和航运。城址选在渭河北岸可取山水之阳,但北岸支流少,泥沙多,供水条件不如南岸,且北岸平原面积狭小,渭河的北迁又使北岸侵蚀严重,易于滑塌,地形不稳,使秦后期及其以后的都城城址向渭河南岸发展。严重的河水与地下水污染,使渭河及附近无法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所以只能改用渭河南岸支流作为生活水源。而既不能作为生活水源,水量的暴涨暴缩及含沙量越来越大又使渭河难于航运,水患频发,是汉至隋唐及以后的城市选址不断向南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古代城市 渭河水文 河道变迁 城市选址 城市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渭北旱塬降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1 位作者 延军平 董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利用 1 95 5 - 1 997年陕西渭北旱塬地区 5个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季平均气温、季降水量资料 ,对近 43年来陕西渭北地区降水量与气温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全年、夏季、春季降水量与全年及夏季、春季的平... 利用 1 95 5 - 1 997年陕西渭北旱塬地区 5个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季平均气温、季降水量资料 ,对近 43年来陕西渭北地区降水量与气温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全年、夏季、春季降水量与全年及夏季、春季的平均气温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温度越高 ,降水量越少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量化表示 .冬季降水量与冬季平均气温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降水量 气温 相关性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近50a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 被引量:23
7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5,共7页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量则有所增加。1980—1988年是汉江上游流域气候转型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春季和秋季西南季风环流减弱,夏季东南季风环流增强。西南季风在6—7月中旬和9月通常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该阶段降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洪水发生几率减小。东南季风在7月下旬和8月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此期间季风的增强,可能会使该阶段暴雨洪水的发生几率增大。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降水量 暴雨 洪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1,共6页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长安 洛阳 水旱灾害 都城建设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彭维英 殷淑燕 +2 位作者 朱永超 鲍小娟 任利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220a间,汉江上游...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洪涝灾害 历史时期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5—2008年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丹丹 殷淑燕 +1 位作者 张参 王德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3,共5页
利用渭北旱塬地区5个县(市)1955—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年总降水、日照时数等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趋势线分析5、a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渭北旱塬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4 a来渭北旱塬地区气温... 利用渭北旱塬地区5个县(市)1955—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年总降水、日照时数等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趋势线分析5、a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渭北旱塬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4 a来渭北旱塬地区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以0.25℃/10 a的速度增加,上升趋势较明显,在90年代气温的相对变率最大;(2)降水以6.95 mm/10 a的变化率在减少,共出现6个少雨年份和7个多雨年份;(3)年日照时数以7.02 h/10 a的变化率在减少.由以上分析得出渭北旱塬地区的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地区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县域棉花物候期影响——以陕西大荔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彭维英 殷淑燕 +2 位作者 鲍小娟 李美荣 王海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利用陕西主要棉区大荔县1960—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和陕西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2001—2009年棉花物候期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大荔县气候变化和棉花物候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物... 利用陕西主要棉区大荔县1960—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和陕西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2001—2009年棉花物候期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大荔县气候变化和棉花物候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物候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陕西大荔平均气温以0.16℃/10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年平均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年极低气温和极高气温变化趋势不同步,年极高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年极低气温略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趋势有利于大荔县开展棉花种植。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棉花物候期的主要气候因子,近10年气候向暖干化、日照时数增加的方向发展,使得棉花物候期从出苗期到收获期均有所提前,但各发育期提前程度不同,出苗期和收获期提前最为显著,同时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棉花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物候期 生长期 气候变化 陕西大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黄河中游的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燕 黄春长 +1 位作者 殷淑燕 仇立慧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4,共7页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环境的变迁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都城 自然环境 旱涝灾害 气候变化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安康市近50年旱涝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彭维英 殷淑燕 +2 位作者 刘晓玲 王德丽 鲍小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44-148,共5页
根据1961~2009年汉江上游安康市逐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并对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本区的旱涝变化情况,近50年安康市由偏涝向偏旱发展,与降水量以4.9 ... 根据1961~2009年汉江上游安康市逐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并对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本区的旱涝变化情况,近50年安康市由偏涝向偏旱发展,与降水量以4.9 mm/10 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一致。四季的Z指数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不同,春、秋季略呈下降趋势,为干旱增强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为洪涝增强趋势。在1982~1986年间,安康市发生了明显的降水趋势转型,春秋季降水减少,夏冬季降水增多。且从1998年之后,降水表现出波动大、不稳定的特征,四季Z指数年际间波动幅度都较大,旱涝灾害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以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Z指数 旱涝灾害 特征 安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疫灾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通过对历史时期重大疫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灾害发生频次、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重大疫灾频发,在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平均每7.6a发... 通过对历史时期重大疫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灾害发生频次、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重大疫灾频发,在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平均每7.6a发生一次,且1580年以后显著增多。重大疫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频次平缓—快速增加四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元朝以来,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明清小冰期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重大疫灾演化过程中存在3a,12a和24a共3个明显的周期,主周期为24a。重大疫灾空间差异明显,以浙江、湖北、河南、江苏为高频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疫灾 气候变化 发生频次 时空分布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文献记载中“死者万计”事件的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死者万计"事件频发,共有217a,主要类型为疫灾、饥灾、飓风、水灾.魏晋南北朝为第1个小活跃期,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0.8%,为第2个活跃期,并且秋季和夏季出现次数最多.10a频次呈极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在1580~1589年,分为频次最少-缓慢上升-频次平缓-快速上升4个阶段,1820年发生增多突变.灾害演化过程中存在26,7和4a共3个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和以河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是2个高频中心,且各省灾害结构不同.气候的寒冷与异常、季节变化、灾害结构、人口规模、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等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万计”事件 自然灾害 时空分布 中国古文献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4年来晋陕蒙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殷方圆 殷淑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20,260,共9页
以晋陕蒙地区60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晋陕蒙地区近54年来年均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近54年来,晋陕蒙3个省(区):(1)年均降水量都在波动中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减少趋势均不显著,晋... 以晋陕蒙地区60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晋陕蒙地区近54年来年均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近54年来,晋陕蒙3个省(区):(1)年均降水量都在波动中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减少趋势均不显著,晋陕蒙三省(区)减少趋势分别为14.014、10.706 mm·10a-1和0.76 mm·10a-1;空间上内蒙古年均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由东部400~500 mm向西减少到200 mm以下,山西年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晋东南在500~800 mm,而晋西北在400~500 mm,陕西年均降水量表现为南多北少的特点,陕南地区大于800 mm,陕北下降到400~500 mm。(2)从变化趋势上来看,从东南向西北,降水出现由减少到增多的变化趋势,原来降水多的地区趋于减少,降水少的区域趋于增多,晋陕蒙地区内部降水量差异趋于减小。内蒙古东部减幅为0~1 mm·a-1,而西部增幅为0~1 mm·a-1。山西省南部最大减幅1~3 mm·a-1,而在晋东北减幅在3 mm·a-1以上。陕北和陕南地区减幅较小为0~1 mm·a-1,陕西中部大部分地区减幅较大为1~3 mm·a-1。(3)200 mm和400 mm降水等值线呈明显年代际波动,1970年代和1990年代偏西偏北,1980年代和2000年代偏东偏南。近年来夏季风影响范围缩小,内蒙古降水趋于减少,晋陕南部略有增加。(4)年均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大部分在0~1 mm·a-1,此时段内极端降水量未发生突变,极端降水量的增加,使本地区降水处于不稳定状态;极端降水强度方面,山西和陕西的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大于内蒙古,山西和陕西极端降水强度由南向北依次递减,陕西南部大于50 mm·a-1,而北部降低到30~40 mm·a-1,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在40~50mm·a-1,只有在北部为30~40 mm·a-1,内蒙古极端降水强度由东向西逐步减少,东部为30~40 mm·a-1,西部在20 mm·a-1以下,极端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内部差异不大;极端降水日数呈弱增长,增长水平不显著,此时段内极端降水日数没有出现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晋陕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2年来汉中市极端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蒙 殷淑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8-216,共9页
【目的】对汉中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为汉中地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951-2012年的汉中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划分极端降水事件,并通过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等方... 【目的】对汉中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为汉中地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951-2012年的汉中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划分极端降水事件,并通过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62年来,汉中市年极端降水量、年极端降水日数及年极端降水强度以年代际尺度波动变化,但总体略呈下降趋势,且年极端降水量的下降速率为-0.5mm/年。但在1987年之后,各项极端降水指标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年极端降水量和年极端降水日数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年极端降水量增加速率达7.52mm/年。2006-2008年,汉中市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极端降水量、年极端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多增强趋势。【结论】进入21世纪后,汉中市极端降水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呈增加趋势,应加强调控及防治能力,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MannKendall检验 汉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汉江上游旱灾统计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彭维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3,145,共6页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2.5%;其次是轻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5.0%;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数的12.3%和10.2%。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清代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气侯变化、降水、地形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汉江上游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干旱灾害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与渭河流域特大洪水发生规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仇立慧 黄春长 +1 位作者 周忠学 殷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汉江上游安康水库和渭河流域临潼站1960—200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资料为依据,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流域特大年径流量年份,完全与华西秋雨多雨年份... 以汉江上游安康水库和渭河流域临潼站1960—200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资料为依据,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流域特大年径流量年份,完全与华西秋雨多雨年份相对应,但特大洪水并不都是发生在华西秋雨异常多雨年份,而是错前错后发生。受到季风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汉江上游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初夏和秋季,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盛夏和秋季;一年中汉江上游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渭河流域;渭河流域秋季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渭河流域 特大洪水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陵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德丽 殷淑燕 刘富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59-162,共4页
基于德州市2000~2006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在某一时段内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3项指标对德州市陵县2000~2006年6年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时间尺度上的分析,空间上运用了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集中化... 基于德州市2000~2006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在某一时段内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3项指标对德州市陵县2000~2006年6年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时间尺度上的分析,空间上运用了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集中化分析,对陵县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定量比较,并分析了影响陵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分析 空间格局 时间格局 山东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