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位脉冲响应的伺服系统带宽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东云 殷新华 +1 位作者 张鑫 王再社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0-214,共5页
带宽是伺服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确定系统是否满足要求,需要定期对包括系统带宽在内的指标进行测试。一般首先测试系统的频率特性,再根据频率特性得到系统带宽。采用一种单位脉冲响应的方法,实现对伺服系统带宽的测试。仿真结果表明... 带宽是伺服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确定系统是否满足要求,需要定期对包括系统带宽在内的指标进行测试。一般首先测试系统的频率特性,再根据频率特性得到系统带宽。采用一种单位脉冲响应的方法,实现对伺服系统带宽的测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单位脉冲响应的方法能减少实验次数,同时得到的系统带宽与理论带宽之间的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系统 带宽测试 频率特性 脉冲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型灌区用水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2
作者 黄明华 殷新华 +1 位作者 苏依凡 徐绪堪 《江苏水利》 2024年第10期6-9,共4页
在全面实施农村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农业灌溉用水存在水量计量方式有待改进、灌溉最后一公里管理缺失、灌溉用水调度需要优化等问题,亟待更为有效、快捷、成本低、精准度高的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的效... 在全面实施农村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农业灌溉用水存在水量计量方式有待改进、灌溉最后一公里管理缺失、灌溉用水调度需要优化等问题,亟待更为有效、快捷、成本低、精准度高的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的效率。选取泰州市周山河灌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理论,优化其用水管理制度。评估灌区现有用水管理体系,构建一个涵盖农田用水点至省级水利厅的5级灌溉用水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的示范应用及其在其他灌区的推广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用水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灌区 灌区用水 精细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堰市农村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思路 被引量:1
3
作者 殷新华 《江苏水利》 2008年第11期20-21,共2页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市农村供水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整体推进于90年代。多年来,我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落实有效措施、加大补助力度等措施,积极推进供水工程建设。2007年,全市共有农村水厂52家,其中镇级水厂28家,...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市农村供水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整体推进于90年代。多年来,我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落实有效措施、加大补助力度等措施,积极推进供水工程建设。2007年,全市共有农村水厂52家,其中镇级水厂28家,村级水厂24家。以水源性质分: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2家,以地下水为水源的47家,以地下水供水为主、辅以地表水补充的3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供水 工程建设 农村供水 姜堰市 农村水厂 组织领导 目标责任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健 殷新华 +3 位作者 顾爱民 成威威 叶振威 周明耀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年第6期225-229,共5页
为研究分蘖期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扬粳113为材料设计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株高的生长速率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短历时淹水受淹天数越多,淹水期间内水稻株高增高越快,淹水处理后成熟期水稻的株高和节... 为研究分蘖期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扬粳113为材料设计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株高的生长速率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短历时淹水受淹天数越多,淹水期间内水稻株高增高越快,淹水处理后成熟期水稻的株高和节间长越矮越短;随着淹水天数的延长,倒1叶和倒2叶基本表现为越长越窄,倒3叶逐渐变窄;水稻受淹1 d,不同淹水深度处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_n)均高于对照,但随着淹水胁迫的加重,SPAD值和P_n值逐渐低于对照;全淹1d处理的产量、千粒重、穗数、结实率、高效叶面积、SPAD值和P_n值较对照均有增加,表现出短历时全淹处理后明显的生态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期 淹水胁迫 生长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含水油井清蜡降黏方案制定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付亚荣 刘泽 +6 位作者 张新军 王嫱 王晓军 崔兴华 徐诗奇 胡晓斌 殷新华 《石油石化节能》 2023年第4期44-47,共4页
油井清蜡降黏是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提高并稳定单井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解决现场依靠经验判断油井结蜡情况和确定清蜡降黏方案的局限性。依据油井清蜡降黏“相似相溶原理”“水膜乳化理论”“多面体乳化理论”,结合油井生产情况,制定... 油井清蜡降黏是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提高并稳定单井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解决现场依靠经验判断油井结蜡情况和确定清蜡降黏方案的局限性。依据油井清蜡降黏“相似相溶原理”“水膜乳化理论”“多面体乳化理论”,结合油井生产情况,制定了“化学清蜡降黏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热洗清蜡降黏”“不定时化学清蜡降黏或热洗清蜡降黏”等3种中高含水油井清蜡降黏方案。在27个油藏574口油井应用,成功率100%;其中化学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方式应用412口油井,单井年平均节约化学清蜡降黏药剂0.56 t,平均减少热洗0.72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69.1 d并仍在延续;热洗清蜡降黏的56口油井,单井年平均减少热洗3.25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30 d以上仍在延续;不需要(不定时)清蜡降黏106口油井,免修期平均延长117 d并仍在延续。实现了清蜡降黏节能降耗(含药剂费用)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含水 油井 清蜡降黏 方案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